第四课
慎言
要旨
本课言多言之无益,使学生知出言宜慎,并养成其言行一致之风。
本文
汲黯之告汉武帝也,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为治如此,为学何独不然?曾国藩之论治事也,曰:多条理,少大言。盖天下事盘根错节者甚多,必有艰贞之力,缜密之思,明敏之才,乃克胜之。而多言者,于是诸美德必甚缺乏也。故曰:“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多言不独非为学治事所宜也,亦非处世之道。孔子曰:“御人以口给
,屡憎于人。”袁采
曰:“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寡怨。”旨哉言乎!
教授要义
(一)言论为事实之母。故人苟有所作为,不能不先之以言论。然凡事言之甚易,行之实难。与其徒托空言,不能实践,奚如先慎其言哉?汉武帝好大喜功,汲黯恐其言不顾行
,故以力行之说告之。
(二)为治之道,必言行一致,斯能望政治之进步。为学亦必言行一致,斯能期学业之进益。故为治与为学,皆以慎言为贵。
(三)治事无论巨细,贵乎井井有条。好为大言者,遇事辄轻易视之,于是因而偾
事者多矣。故曾国藩以多条理少大言为治事之准则。
(四)治事既贵有条理,而整理此条理者,则全恃乎吾人之心思才力而已。故同一事也,或治之而成绩焕然;或治之而毫无结果;或则不畏艰难,再接再厉;或则稍经挫折,功败垂成。其致此之由,恒以治事者之心思才力判之。而多言之人,其心思才力,往往不足取焉。
(五)词寡者,治事必能坚忍,坚忍则事易成。词多者,治事每涉浮躁,浮躁则事易败。
(六)为学治事,皆不宜乎多言,此就狭义言之也。若就广义言之,则吾人处于斯世,随时随事皆当谨慎出言,始足以立身于社会。否则言多必失,后患随之。即使措辞辩给,终难免为人憎恶也。
(七)凡人言语既多,往往不经意而出之。然不经意之言,有贻
悔者矣,有结怨者矣。与其贻悔于后,结怨于人,何如简寡之为愈乎?
备考
〔汲黯〕汉人,字长孺,历仕汉景帝、武帝两朝。以严见惮,武帝称为社稷之臣。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前清太平之役,战功甚著,复平定东西捻,封毅勇侯,殁谥文正。 〔盘根〕谓事之纠葛,如树根之盘结也。 〔错节〕谓事之复杂,如木节之错杂也。 〔艰贞〕坚忍不变之谓。 〔缜密〕细致而周密也。 〔明敏〕明白而敏捷也。 〔克〕能也。 〔缺乏〕稀少也。 〔吉人〕谓有德之人。 〔躁〕浮躁也。 〔御〕拒也。 〔给〕辩给也。 〔憎〕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