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戒苟得
要旨
本课使学生知见得思义之旨,以养其廉德。
本文
曾子衣敝裘耕于野,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易裘。”曾子不受。使者曰:“不求自献,何为不受?”曾子曰:“参闻受人者畏人,与人者骄人。子即不我骄,我能无畏乎?”许衡暑中过河南,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不顾。或问之,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世乱,梨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格言:见得思义。
教授要义
(一)凡财物之来,不顾义理而取之,谓之苟得。人存苟得之心,则利之所在,取之若骛。彼竞此争,各不相让。于是损失名誉者有焉,不顾廉耻者有焉,而道德之堕落,遂不可问矣。
(二)鲁君使人致邑于曾子,敬贤也。易裘之说,鲁君之谦辞。
(三)以一贫士而骤得一邑之地,非特可以易新裘,且可致富矣。而曾子不受者,义不苟取也。
(四)使者不知曾子见得思义之意及廉介之节,但以俗情而论,故曰:“不求自献,何为不受?”
(五)畏人骄人之言,曾子之托辞,亦即就俗情以答使者也。实则曾子不欲得意外之富贵以伤廉耳。
(六)廉介之士,虽在存亡危急之秋,一介不肯苟取。此许衡所以宁渴不取道旁之梨也。
(七)或人之意,以谓世乱民散,梨既失其主人矣。偶取啖之,似不得谓为伤廉。不知乱世无主之物甚多,梨无主而取之,则推此心也,凡物之无主者,何一不可取哉?
(八)贪婪廉介,随吾心为转移。心苟无主,则患得患失,营营苟苟,无不为矣。
(九)本课格言,谓人凡有所得,必先思合义与否。义,然后取,斯不伤廉。故曰:见得思义。
备考
〔曾子〕鲁人,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畏〕惧也。 〔骄〕倨傲也。 〔许衡〕字平仲,元时河内
人。世祖初召为京兆提学,及即皇帝位,欲重用之,未果而卒。赠司徒,谥文正。衡尝自署其斋曰鲁斋,故世人亦称为鲁斋先生。 〔危坐〕正身而坐也。 〔顾〕视也。 〔主〕梨无主之主,谓主人也。心独无主之主,当作主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