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敦品
要旨
本课使学生知敦品厉行之道,以启发其自尊之心。
本文
同是人类,而流品
各有不齐,岂秉性之异乎?亦由幼时不知敦品,习与性成,致日趋于卑下耳。敦品之事条理甚繁,而握其原亦甚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随时随事常存一敦品厉行之心,勿随流俗为转移,而常以转移风俗为己任。则不徒可以淑身,且可以淑世矣。
教授要义
(一)均是人也,或入于善,或习于恶,而社会上流品,遂有智愚贤不肖之分。不知者以谓品之不齐,赋性使然也。岂知品行之端不端,非由天赋,实人为之乎。语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苟幼时不知自爱,喜为卑劣行为,久而久之,自流入于污下之途而不自知矣。
(二)凡事必有其本原,故遇复杂之事,欲其条分缕析,必先探其本原,然后逐条研究之,则世间是无难事。
(三)欲握敦品之原,一言以蔽之曰:守礼而已。目有视,非礼勿视也;耳有闻,非礼勿听也;口有言,非礼勿道也;身有所举动,非礼勿动也。能若是,品行未有不端者。
(四)浮嚣者流,目守礼者为迂腐;圆滑之人,视守礼者为固执。苟无定力持之,未有不随俗转移者。故当随时随事,常存一敦品厉行之心。
(五)风俗之良窳
,系多数人民造成之。苟多数之人皆能敦品厉行,则不良之风俗亦必变为优美,且足为世界所效法。故曰可以淑世。
备考
〔敦〕端厚也。 〔习〕习惯也。 〔卑下〕谓卑贱而污下,犹言下流也。 〔厉行〕谓磨厉其行为。 〔流俗〕习俗也。 〔任〕责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