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当代儒学创新发展的策略方法
在扎实推动传统儒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推进儒学的创新发展。在儒学热的当下,理论界更要有理性的反思。其繁荣背后的隐忧、挑战与困难更亟待学术提供前瞻性探索,为新时代儒学健康发展贡献智慧。
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新时代儒学的创新原则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的相关重要论述,传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文化观,肯定了广大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研究者的丰硕成果。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也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本质上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意味着坚持儒家文化自信,并非奉行文化复古主义,也不能割裂红色传统,还不能脱离中国实践而流于空疏,而是要构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代儒学。这就是要紧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中用好传统儒学资源,在与当代社会环境与制度系统良性互动中推陈出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现代化建设中古为今用,成为新时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新实学”。
其次,注重学术论证和话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学研究的范式重构,形成新时代儒学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专业学术背景的儒学研究者既要自觉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又要注重学术与宣传的差异性,做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避免缺乏学理支撑的空洞论调;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正视范式重构的挑战,又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新时代儒学发展的前景。这种自信来源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建设、治国理政、建设实践需要儒学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话语,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能够凝聚优秀人才,成果具有广阔的社会运用;二是这一范式具有理论优势和特色,透过学术论证和话语创新,细化前文提到的研究论域和基本进路,从视角方法、诠释思路、具体研究上推进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能够诞生更多真正融通马、中、西的理论成果。
具体来看,从视角方法看,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借鉴了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跨学科视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导向、回归实践语境的研究思路,即新时代儒学关注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环境)与观念更新的互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融合,推进儒学与东西方思想派别和社会思潮的对话、批判与融合,回应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和建设实践中着力探索儒学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能够使儒学现代化的探索显得具体鲜活和切合实际。当然,传统的哲学、史学、文学学科对儒学的深度研究仍具有其学术价值,可以在思想创造、知识整理、脉络梳理等层面提供新时代儒学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形成相互借鉴的互动格局。
从诠释思路看,首先要以“马”释“儒”,论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契合。如利用国富民强、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文明友善、和谐善治、美好生活、美丽生态等治国理念,诠释和发展儒学精神。更具体的例子如民本仁政思想的阐发,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待民本仁政思想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诠释民本仁政的终极关怀,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沟通儒家的民本仁政的精神追求,以“良政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民本仁政的当代制度建构,以“美好生活”理论、“五大发展理念”探索民本仁政的当代实现路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实现民本仁政的文化支撑环境,以此在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社会现实中实现儒学观念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然后以“儒”证“马”。一方面,我们要在融合诠释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和思想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创新发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协商民主”“美好生活”“生态文明”理论,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吸收儒学思想的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朝着打造融通中外的学术理论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儒学蕴含的鲜活民族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丰富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如共产党人的“初心”,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以及“小康社会”等概念,是蕴含儒家思维方式的政治表达。又如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菏泽考察调研时,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以浅显的对联诠释古代良好官民关系的内涵,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有更高的修养境界和认识,得到了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在如上进路下,理论界同仁要脚踏实地、稳步积累、持续发力,将宏观理论与具体研究紧密结合,将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具体成果来拓宽新时代儒学的研究论域,支撑其研究进路的可行性,才能形成更多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丰硕成果。在宏观层面,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类人才评价体系、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等手段,凝聚优秀力量,推进新时代儒学研究往纵深发展。在微观层面,则是要直面和持续总结鲜活的实践经验,不仅要重视观念和观念系统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也要重视儒学在具体领域的实际运用和探索发展。如“企业儒学”的新探索,是新时代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将儒家的治国理念转化为现代企业的治理哲学,以儒学之道驾驭现代管理科学之术,不仅是现代企业实践的现实需要,也为儒学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提供试金石。
再次,增强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儒学思潮的能力,助力现代治理、共创美好生活,扩大新时代儒学的思想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随着传承发展儒学的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都自认为儒家,俨然形成了坚守儒家价值的思想派别和实践群体。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亟待构筑儒家发展的红线、底线与支撑线,即既要避免偏离轨道,走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道路,又要避免走向文化复古主义,以及与时代价值和当代社会系统的背离,还要创造利于其发展的良好政治、社会与制度环境。从更具体的方面来说,一是宣传儒学的价值内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社会政治理想与价值追求等核心精神,增强儒学实践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运用,降低儒学发展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冲击。二是彰显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新时代儒学创新的意义,引导人们直面制度背景与问题情境,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推进儒学发展,提升儒学实践群体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和参与。例如,宣传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社会善治的系统工程,吸引一批有志于推进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实践者的热情参与。再如,“社区儒学”“企业儒学”、文教制度等层面的实践,在规范引导中给予空间,培育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先锋。
最后,细化专题和个案研究,探索新时代儒学服务现代治理的具体现实路径。一是儒学创新服务学术文化建设。我们要将新时代儒学研究引向深入,挖掘更多可供运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精辟论断和理论体系,为形成更具解释效力的学术概念话语系统服务,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二是儒学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利用儒学的教育手段和情感资源,既善用理性辩说,也要注重制度规约、礼仪习俗的环境营造,置入家庭、社区、企业、政治生活,带动民众参与和互动,还要形成个体在场感激发内在情感,激励警示并举,学修并举,在事上磨炼,做持久功夫。三是儒学创新服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我们要以习近平同志讲话风格为范例,透过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勤俭清廉等深入浅出的创新诠释,运用古语名言说理、史事典故隐喻、古人榜样感召、阐发古典新意、修身以行身教等方法,更新和形成更具共鸣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尤其是深入浅出的叙述话语,滋养公民文化建设和党员干部修养,强化国家民族深层认同。四是儒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创新。我们要积极借鉴儒家制度化的成功经验和制度化儒学资源,梳理全面从严治党、民主协商、人民调解、监察制度、干部示范效应、群众路线、居民自治等蕴含的儒家文化基因,论证蕴含儒学智慧、体现民族心理的制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优越性,并创造性地深化细化运用于各项制度建构中。五是儒学创新促进基层善治。这将有利于基层问题化解、基层制度创新、基层治理现代化并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六是儒学创新促进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我们要利用传播规律,善用孔子学院,深化各层次各领域交流,通过文学影视、图文动画、学术讲演等载体,用知性讲理、故事寄情、德性感召,传递蕴含儒学理念、价值、智慧的中国声音,尤其要用中国故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化解中国威胁论与崩溃论的影响,增强我国的文化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