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
文化自信,按照一般定义,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影响到对儒学诠释与创新的学术探索。
一、文化自信的形成背景
坚定文化自信,跟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与实践探索和社会需要密不可分,是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创新。
一是从变迁大势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国富族兴的底气和社会思潮的转向。器物革新、制度变革到文化革新的近代史进程某种程度也是传统文化逐步丧失自信的过程,它有利于中国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也伴随西风日烈、崇洋媚外、言必称希腊的社会心态。如今,中国模式创造了世界奇迹,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历史逐渐从文化自卑的泥淖中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源于社会思潮的转向,而背后则是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和优越制度下所取得的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文化复兴的信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光荣历史、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豪气。
二是从实践探索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本土实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消化西方文明经验,三者成功融合的实践在中国大地上就会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抽离中华文化元素、照搬他国建设经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广起来就步履维艰也难以奏效。坚定文化自信,是回应境外敌对势力的质疑否定之声尤其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的需要,有利于纠偏一些人迷信“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的倾向,有助于引领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推进基于本国实际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是从理论渊源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承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同时提出了文化自信视域下推进文化建设的原则思路与路径方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成了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创新。
二、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自信跟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文化的外延更广泛、表现方式更多样,影响渗透力更广阔,因而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广泛”的自信。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治国理政的视野下看,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基础的自信。
首先,从观念文化层面而言,文化自信由里及外展现为意识形态、文化追求和社会心态三维度,属于一种更深厚的自信。
从意识形态上说,文化自信可视为坚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从性质上说,“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即坚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愈加繁荣,坚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等具有蓬勃生命力。
从文化追求上说,文化自信可视为坚信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西方文化洋为中用、革命文化传承发展、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文化取向。从文化形态上说,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并表现为对异域文化持接纳借鉴但不崇拜迷信的立场,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自信,是源于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能够汇聚到当今时代并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从社会心态上说,文化自信是热爱认同并整体正面评价中华文化的情感态度。丢掉中华文化根本就是隔断民族精神命脉,忘记革命文化就是丢掉了红色基因,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导致精神匮乏。文化自信在外显行为态度上表现为四个领域:一是对历史遗产、古典文艺、史事典故、经典思想的阅读与欣赏,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看待和扬弃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成分,在整体积极正面评价中吸收、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精髓;二是表现为对革命先辈、革命事迹、革命基地、革命文学、革命情怀的体认与珍视,讴歌革命传统、肯定革命精神依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丰碑;三是表现为对当代中国的伟大梦想、价值追求、道德风尚的热爱与歌颂,热爱反映改革发展成就、体现人民创造、寄托精神追求、蕴含好人好事的社会主义文艺;四是表现为正确看待西方文化输出,鉴别西方错误思潮,抵制抹黑中国的论调,不过度崇拜西方生活方式,不沉迷西方文艺影视作品。
其次,从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连接来看,文化自信展现于路径选择与生活实践之中,属于一种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体现于路径选择之中,可视为蕴含创新思维与顽强斗志的探索精神,以此带动理论、制度、道路自信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现实、社会系统、现成制度协调中能够不断创新发展,而且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执政党建设,坚信具有强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蕴含先进的中华文化理念(如天下为公、人民为中心、民主协商、选贤任能、风清气正、纪检监察、人民调解等)。可以说,作为更基础的文化自信,它蕴含着创新思维与顽强斗志的文化与制度探索。它帮助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将继续激励我们“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睿智化解问题与挑战,开拓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总结中国模式。
文化自信的第五个维度落实于日常生活实践,可视为自觉坚持研究、培育、传播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坚定文化自信,还要按照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贴近大众生活,援引生活案例,采用合乎大众思维的话语体系与语言风格,运用古语名言说理、史事典故隐喻、英雄榜样感召等手段,透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途径,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诠释较为深奥的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传播历史传统与当代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弘扬与传播层面,而且更要落实在自身的日常行动中,将文化精神转化为个人成长成才与奉献社会的不竭动力,自觉践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美德伦理,欣赏并勇于创造中国文艺、红色文艺。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社会名流与广大教师要身教言传、做好示范,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信仰者与实践者,为形成风清气正、以文化人、践德为荣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从物质文化的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则体现为文化产品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创造,能够打造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反映中华文明的悠久传统和灿烂文明、体现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以人民为中心、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讲奉献,展现改革发展成就、体现人民创造、反映美好生活、蕴含好人好事……这些文化产品,以广电节目、影视、歌舞、文学、讲座、图文等形式呈现,具有强大的艺术感召力和生命力。
此外,从全球治理思维来看,文化自信还是彰显民族优势、传递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视野。面对世界多元文明交融,文化自信就是要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包括我们的政治立场和核心关切,也包括对事务与问题的思考方式、价值理念、处世智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以民族优势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姿态并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的霸权主义思维,而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传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理念,坚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信念,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与智慧,形成蕴含东方智慧的全球文化,从中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全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