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一是指向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观念层面的思想文化。这包括思想体系、价值体系、重要理念、思维方式。二是往往特指思想文化中的核心精神。这包括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美学精神、核心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三是有时意指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诗”“伦理”为重要形式,蕴含于思想经典、文学艺术、史书典籍之中,留存于文物、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呈现于当下拼搏奋斗的日常实践、携手共建的美好家园和人民心中的精神世界中。此外,“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略有区别,“中华文化”包含中华文化的古代形态即中华传统文化,也包含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形态,即当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重在与异域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区别,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资源、精神标识与文化命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一,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来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搞文化复古,不是要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加以去芜存菁、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这将有利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的选择、整合和创新功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守正创新。
第二,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我国治国理政中具体问题的重要启示。激活其中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丰厚资源,能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来自民族文化的思想启迪、文化支撑与理论论证。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理念汇入共产主义理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我国繁荣文明的悠久传统与历史经验相衔接,构成了“中国梦”的核心内涵;人民立场与民本思想的结合,诞生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政治智慧;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与儒家修齐治平和反求诸己等修身进路相融合,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课题,皆是显证。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来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名言警句、鲜活故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能让理论话语更加契合国人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引用县衙楹联告诫官员“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再如,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诠释了人民立场,大大增强了党员群众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
第四,从滋养思想文化建设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社会主义道德跟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深深打上了传统的印记,因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对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对道德建设深具启发,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强化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运用,能够深厚滋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第五,从推进制度和治理创新来看,我国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体现了与其他国家在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深层次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而,深入把握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才能对当今的中国具体实际有更真切与深入的洞察,进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多考虑历史文化传统的制度创造,在与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协调中才能体现出其生命力与优越性,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增进人民福祉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从凝聚中国力量来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价值思想,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凝聚力,激发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中华民族在挫折中渡过难关,在问题中推进改革,在创新中走向繁荣,在发展中共享成果。可以说,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价值理想与思想智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中国精神,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为共创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中国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