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第三节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重点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走简单用范畴概念套用解读传统文化的老路,也不能走以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歪路,而是应该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探寻两者有机融合的新路。这是当代中国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最大的意识形态特征,也是传统文化得以广泛研究与传播的基础。

第二,要坚持中华文化本位,推进传统文化的系统深入研究。“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我们要从思想史、观念史、哲学史、文化史等视角考察传统文化,厘清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转型脉络;要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体系、价值系统、重要理念、社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洞见、思想特色、文化特质;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实际,创造性转换西方理论方法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与原创性;要立足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强化探索,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新发展。

第三,要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推进异域文化的中国化,洋为中用,启迪智慧。“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 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古人善于消化、吸收、创造性运用诸如佛学、基督教传教士文化等外来资源。现代其他移植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与民族,大多数并没有发展起来,他们不发达的经验教训足以警示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异域文化与制度。在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力今非昔比、哲学社科事业初步繁荣的今天,坚持洋为中用,不应是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被动回应或被迫接受,而是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分析鉴别、批判继承、借鉴吸收、创新运用。

第四,要坚持批判继承、辩证看待、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固守既有的文化遗产,满足于先人所创造的文化成就,也不应回避传统文化中的不合时宜的成分,而是要在新的时代思潮下继续进行思想创造,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融互释,要彰显亘古弥新、面向人类普遍问题、凝聚深邃智慧的文化资源,创造出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与新的辉煌,继续服务于国人的精神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

第五,要与当今社会现实相匹配,与社会系统相配合,与现代制度相协调,形成双向良性互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需要在文化领域本身的思想创造,更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探索创新,在具体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创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我们要积极面对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传统制度文化及蕴含其中的探索经验与智慧,探索更为成熟和富有魅力的体制、制度与机制,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社会系统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执政党建设需要相适应。

第六,要探索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表现形式。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在现当代形成了断裂,加之过度关注物质利益、有些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使得当前国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有某种程度的疏离。我们要用更为生动形象的形式吸引人们,运用合乎大众思维的话语体系与语言风格,增强人们了解自身悠久民族文化的热情;用贴近现实生活的史事典故和生活案例解释较为深奥的思想观念,用深入浅出和更为深入人心的古语名言传神地诠释古人思想观念,用古人的道德人格和良好榜样诠释明德向善与安身立命的道理;还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大众容易接受的通俗文化产品。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17.15%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文化自信视域下儒学观念守正创新研究》

韩中谊

共34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