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作世界,正在改变
案例:柴俊的“惊人一跳”
柴俊毕业于上海一所985大学,毕业后在录取率只有不到1%的情况下一路过关斩将,被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录用为培训生。柴俊到公司上班后,了解到公司为所有培训生都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在公司工作的两年间,柴俊先后在产品部、销售部工作,因为表现出色,第三年就被提拔为市场部助理经理。但柴俊在市场部工作一年后却提出了离职,市场部主管及人力资源部领导都非常惊讶。在他们看来,柴俊天资聪颖,工作努力,业绩出色,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提出离职呢?于是市场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领导都与柴俊进行了沟通。柴俊很坦白地告诉公司领导,自己在公司工作了三年,已经觉得没有了新鲜感。当公司领导跟他谈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时,他表示自己不希望在一家公司待得太久,三年已经足够;他还表示希望多尝试一些新的职业,同时还希望自己创业,成为“斜杠青年”……
柴俊为什么工作三年就觉得没有了新鲜感?为什么对公司给其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感兴趣?为什么希望多尝试新的职业?为什么希望成为“斜杠青年”?从柴俊的案例里我们能看出什么?
为了对柴俊的想法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先来谈谈当今的工作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1.1 “打工”越来越难以持久
从学术角度来看,工作(work)有三个层次:工作(job)、职业(career)及事业(calling)。
通常来说,我们所称的工作(work),主要是指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受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问:“你从事什么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人们从事的专业工作(job)。
当下,有不少人会把从事的专业工作称作“打工”,更多的是为了钱而工作。不幸的是,“打工”越来越难以持久了。
领英(LinkedIn)发布的《2016年中国人才趋势报告》显示,有39%的职场人士表示其在一家公司工作不会超过2年,3~5年的为18%,超过5年的仅为17%,还有26%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会在一家公司工作多长时间。
德勤(Deloitte)发布的《2019年千禧一代调查报告》则显示,有49%的千禧一代表示,如果有选择,他们将在未来两年内辞去现职。而在德勤两年前所发布的报告中,这一比例为38%。而且,根据德勤的访谈,打算在两年内离职的受访者中,有四分之一表示在过去的24个月内有辞职行为。
而美世(Mercer)在其《2020年美世中国人才吸引和保留实践调研概述报告》中说,工龄在1~3年、年龄在26~30岁这一群体的人离职率最高。
从以上的调研可以看出,“打工”正面临着严重挑战。未来,若要让“工作”惹人喜爱,必须给“工作”赋予新的含义和新的意义。
1.2 职业也在不断变化
所谓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在英文里,“职业”(career)有两个意思:一是“一生的经历”(process through life);二是“谋生之道”(way of making a living)。
无论是“一生的经历”,还是“谋生之道”,职业都在受到挑战和冲击。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旧职业正在消亡,新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起。根据领英发布的《中国新兴职业报告》,中国出现了一些新兴职业,如新媒体运营、前端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UI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等。“这些新兴职业描绘出一幅软硬技能缺一不可的劳动力市场图景。”
德勤《2018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指出,在21世纪,职业不再只由工作和技能来定义,而是通过经历和学习敏捷度来定义。未来的职业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学习会与工作一起不断催生“新职业”。也就是说,作为生活来源的工作正在不断变化中,过去的作为生活来源的工作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而随之会出现新的作为生活来源的工作。
1.3 工作需要重新赋予意义
尽管工作不仅对社会财富创造有意义,对个人生活也极其有意义,特别是在创造幸福感和满足感方面,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工作的意义还需要进行更新、更深的理解。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S.费尔德曼(Robert S. Feldman)认为:
(1)工作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行为,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2)工作影响着个人认同。比如,在人们初次见面或者做个人介绍时,总是会先说说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促进相互间的认同。
(3)工作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是人们结交朋友和进行活动的源泉。人们建立的工作关系也很容易变为私人朋友关系。
(4)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会决定其社会地位。
不可否认,工作对于不少人来说是快乐的来源,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创业者会把工作当作他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会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幸福。事实上,不少研究也已证明,工作是快乐、幸福的一个来源。但是,工作对一些人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新生代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TTISI《2020 | 95后职场期望调研报告》就指出,工作对于95后意味着:①实现财务自由的途径;②可以持续学习的平台;③能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④具有社会影响力,受到尊重;⑤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1.4 工作成为“事业”才会让人充满热情
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其所著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把工作的最高层次定义为“事业”(calling)。塞利格曼说,事业是对这份工作本身充满了热情,事业导向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有价值……这种工作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跟薪水或升迁无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工作看成是打一份工而已,而有人却把工作看成是一份事业。因为事业是一种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事,工作起来就会充满热情。所以,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怎样,把工作当成事业,会使你对工作充满热情。
1.5 未来的工作是“脑力竞赛”
从大量的事实来看,工作的形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非雇佣型工作”“自由工作”等将会越来越多。
早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就指出,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将对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产生深远影响,影响全球工业的许多主要变革驱动因素将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从大量创造就业到取代工作,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扩大技能差距。据估计,今天65%的小学生未来将从事今天尚未存在的全新工作类型。
2019年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企业、很多人的工作方式,在家办公、线上会议、线上讨论、线上授课等,让人们对工作有了彻底不同的理解。工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发生变化。
此外,未来的工作靠脑力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数据分析和科学家、AI和机器学习专家、大数据专家、数字营销和策略专家、过程自动化专家、商业发展专家、数字转型专家、信息安全分析师、软件和应用专家、物联网专家等这类人才的需求会大大上升,而这些人才有个明显特征——全部都是脑力工作者。
正如当代知名的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所说:“今天的组织更多的是脑力劳动者的天下……未来70%的工作都需要脑力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