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毕生发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案例:青春的迷茫
青春现在是一家民营化工公司(E公司)的销售总监。他大学毕业后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外资化工公司(以下简称为A公司)。他进入A公司后,从销售代表做起,三年后成为销售经理。之后他被猎头看中,被推荐至一家民营化工公司(以下简称为B公司)担任销售总监,职位、薪酬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去B公司任职时,B公司老板明确地跟他说,希望他能帮助B公司建立销售体系,打开客户渠道。青春利用在A公司学到的知识、技能,为B公司的销售发展做出了贡献。以后的几年,他又去了C公司、D公司。他在C公司、D公司所做的事与在B公司所做的事没有太大差别。按照青春自己的描述,都是将其第一家公司积累的“功力”复制到其他公司。但当进入E公司后,他突然发现之前积累的“功力”不管用了。进入E公司不到半年,他就已经受到老板的多次批评:渠道打不开,销售业绩上不去,人员招不齐……为此,他感到压力很大。经朋友提醒,他决定报考工商管理硕士(MBA)。在预面试过程中,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来读MBA时,他坦率地说,工作了十多年,在5家公司工作过,感觉这几年在走下坡路了,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很迷茫,所以想通过读书给自己指指路……
青春的迷茫在当下40岁左右的人群中很有代表性,这些人尚未“人到中年”就已经显示出疲态,这实在值得人们警觉。何况,40岁左右本应该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人生最精彩的阶段。
职业生涯是人生的一部分,职业的成功也仅是人生成功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是否成功,过得是否幸福,还要看这个人的一生,所以毕生发展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主题。
3.1 为何要毕生发展
如今,谈终身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确实也有人在这样做。终身学习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因为知识、技能更新的速度太快了,而一个人想要跟上形势发展,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机会,就必须重视终身学习;另一方面,终身学习也是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行动。案例中的青春,在迷茫中终于踏进了商学院继续学习,毫无疑问,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1.1 毕生发展的概念
目前,毕生发展(lifespan development)在我国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也不了解毕生发展的概念。有些人把人生发展中的某一个阶段——职业发展当作人生发展的全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根据罗伯特·S.费尔德曼所著的《发展心理学》中的观点,毕生发展是对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的领域,包含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毕生发展是指人的一生的发展。
3.1.2 毕生发展心理学
毕生发展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家在关注和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时,主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关注和研究毕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老年人的心理,从而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并在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毕生发展心理学。
保尔·B.巴尔特斯(Paul B. Baltes)是德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在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研究,丰富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
3.1.3 毕生发展关注的主题
毕生发展关注的主题包含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主要研究大脑、神经系统、肌肉和感官等身体各部分的发展以及饮食、睡眠等是如何决定行为的。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主要研究学习、记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个体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主要研究人格这一“独特性”在毕生发展中的变化。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主要研究个体怎样与他人互动,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
从毕生发展关注的主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发展不仅是生理、认知、人格上的,而且是社会性的。社会性发展突出了“人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
3.1.4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 H. Erikon)是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
婴儿期(infancy),0~1.5岁。
儿童期(early childhood),1.5~3岁。
学前期(play age),3~6岁。
学龄期(school age),6~12岁。
青春期(adolescence),12~20岁。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20~40岁。
成年中期(adulthood),40~65岁。
成年晚期(old age),65岁到死亡。
领导力之父、组织发展理论先驱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在《成为领导者》一书中认为,埃里克森把人生分成八个阶段,对我们分析自我很有帮助。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格发展,也有助于人的毕生发展。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在其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有效的分析、判断,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3.2 毕生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客观地说,像青春这样还处于“成年早期”就遇到了障碍,并且变得迷茫、不知所措,这说明要实现毕生发展并不容易。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会有很多“坎儿”。
3.2.1 寿命长了的挑战
唐代诗人杜甫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活到70岁的人确实稀有。
不过,现在不同了。现代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了,如今活到70岁根本不稀奇,活到100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报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1949年仅为35岁,而到2018年则增加到了77岁。
在上海,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报告,2020年上海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83.67岁,其中,男性为81.24岁,女性为86.20岁。并且,上海市百岁老人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2)根据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所著的《百岁人生》所述,人类学家发现,从1840年开始,人类的预期寿命每10年会增加2~3岁。比如,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上海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就从2009年的81.73岁增加为2018年的83.63岁。
《百岁人生》的作者还估计,1957年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89~94岁;1967年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92~96岁;1977年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95~98岁;1987年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98~100岁……
(3)现代科学已证实,营养、运动、教育、医疗条件、科学技术等对人类的预期寿命都有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缪尔·普雷斯顿(Samuel Preston)指出,收入、营养,还有传染病控制、药物,甚至公共卫生、教育等都是影响人类寿命的关键因素。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还会延长。
寿命长了是好事,这也是人们所期盼的。长寿给了人们更多时间享受生活,但是,寿命长了也是一种挑战。
3.2.2 空闲时间多了的挑战
目前,中国男性退休年龄为55岁或60岁,女性退休年龄为50岁或55岁。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翁仁木的研究,目前美国人的正常退休年龄为66岁(有资格领取全额的社会保障金);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为65岁;据了解,德国准备提高到67岁。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待条件成熟时延迟退休。未来,虽然人们的退休年龄会延后,但相比预期寿命,大部分人退休后还有较长的休闲时间。
休闲时间多了,对一些人是好事,但对社会和有些人却是挑战。因为,如何度过漫长的休闲时间,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安排、财务安排,也涉及社会设施、福利的安排。
3.2.3 经济增长压力大了的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过去,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会面临结构性调整,发展速度也会随之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几年虽然中国GDP的总量仍在增加,但GDP的增长速度已经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了2019年的6.1%。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
3.2.4 就业更难了的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也势必会影响一些人的就业。此外,造成就业难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劳动力人口基数庞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数为13.28亿,而2018年达到13.95亿,十年间总人口数增加了6700万;2008年中国大陆劳动力人口数为7.92亿,而2018年达到8.06亿,劳动力人口增加了1400万,劳动力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57.8%。
二是大学毕业生日渐增多。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共计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天津、杭州八个城市的统计年鉴资料,从2012年开始,多个城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见表3-1中带有阴影的数字);2018年,这八个城市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全部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见表3-1中带有阴影的数字)。其中,北京的年平均工资最高,达14.98万元。
表3-1 2010—2018年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天津、杭州的GDP和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增长情况

(续)

(续)

注:1.上海从2013年起,职工平均工资包括全部私营企业职工工资。
2.北京、深圳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3.广州、重庆、苏州、天津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4.苏州从2013年起调整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5.杭州为全市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一部分外企和国内制造企业外迁。亿欧《2019—2020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的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相比10年前增长了195%。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了一些制造企业流向越南等用工成本更低的国家,这也给扩大就业带来了一些困难。
四是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和逐步普及。
企业运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促使企业使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据《哈佛商业评论》与智联招聘的一项调研,79%的员工表示人工智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使用程度的提升,却减少了企业用人数量。
另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移研究报告》,到2030年,机器人将取代全球8亿人的就业,全球约有3.75亿人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
以上的问题都说明,我们的毕生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有更强、更新的动力。
观点:智能时代怎样“保住”自己的工作
我曾经有个愿望,希望早点退休,早点远离“忙碌的世界”,并像一些人一样去周游世界。但最近几年,我却十分担心没有工作。
我认识一位企业高管,五十多岁就退休了,去了国外,买了一栋漂亮的别墅,每天看看书、游游泳,这里走走,那里走走。但没过多久,就有人传消息给我,说他生病了,医生说与太早、太快从忙碌转为悠闲有关。
其实,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工作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能让人更快乐。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罗伯特·斯塔夫斯基(Robert Stawski)、米歇尔·奥登(Michelle Odden)和公共健康系在读博士吴晨凯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温妮丝·费舍尔(Gwenith Fisher)一同做了一个研究,他们发现,晚点退休会让人寿命更长。其原因是晚点退休会延缓人们生理和认知功能的退化,因为工作会让人的思维和身体保持在活跃状态。一个人只要保持活跃状态,并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人际互动,就可以帮助其维持大脑、身体的机能。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在娃哈哈工作。他告诉我,娃哈哈的老板宗庆后70多岁了,每天还工作十几个小时。宗庆后曾于2010年、2012年、2013年三次问鼎《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
香港富豪李嘉诚已经90多岁了,拥有的净资产超过300亿美元,曾连续15年登上华人首富宝座,但直到现在,他每天还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前几年,网上曾传出“王健林的一天”的时间安排,这股对待工作的拼劲儿,真让人惊叹。很多网友说,“终于知道富人和穷人的区别了”。
我想,像宗庆后、李嘉诚、王健林等,他们已经把工作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在我看来,工作更让人踏实,也更有成就感,也是乐趣的来源之一。
问题是,人工智能来了,我们的工作还能保住吗?
智能机器越来越厉害了,AlphaGo在围棋比赛上已经没有了对手;DeepStack在一对一无限注德州扑克比赛中完美碾压人类,取得了胜利。
IBM沃森(Watson)项目的进展,将人工智能的运用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未来它将会被运用在医疗、餐饮、投资、客服等方面。
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人工智能将改变诸多行业,尤其是在娱乐、零售和物流领域。
目前,IBM与illumina建立了一个基于Watson系统的合作,旨在推进癌症研究中标准化和简化基因组数据的解读;日本富国生命保险公司已经启用IBM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负责保险理赔核算业务,由此,该公司很多理算员将下岗。
各个企业也在研究并力图整合、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智能传感器、智能分析、远程控制、自动驾驶等变革性技术。不少学者认为,当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具备规模并得到广泛应用,价格合理而且便于理解、使用时,将会有一大批人失去工作,因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将代替人类做所有“简单的工作”。
为此,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未来要“保住”我们的工作,就必须努力。
第一,未来,留给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都可以由机器来做,而且效率比人要高得多。因此,留给人来做的事情越来越少,留给人做的都是对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事。
第二,未来,有工作做,代表你有“一技之长”。
人工智能毕竟是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能驾驭智能机器,让智能机器为你所用,代表你有“一技之长”。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曾刊登了一篇专访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斯科特关于“规划百岁人生”的文章,他认为,有三种无形资产对长寿至关重要。
一是生产性资产(productive assets),是指知识和技能。
二是生命力资产(vitality assets),是指精神与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和友谊。
三是转型资产(transformational assets),是指应对变化的能力。
大部分人只在早年集中投资生产性资产。但事实上,由于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因此我们还需要同时具备生命力资产和转型资产。
看来,不断掌握新的技能,是未来“保住”工作的重要前提。
第三,有工作做,代表你已经将工作视为了生活。
美国全食(Whole Foods)公司的CEO约翰·麦基(John Mackey)与美国巴布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的教授拉吉·西索迪亚(Raj Sisodia)合著的《自觉资本主义》一书中说:“人最有成就感和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他们的工作与内心的热情吻合之时。”因此,对我们个人来讲,需要找到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热情的事情,同时,要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工作上,并将个人的热情与公司目标或工作目标以及个人生活结合起来。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说,拜机器所赐,人类社会将诞生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经济和军事都毫无用处的“无用阶级。”
愿你我都不会成为“无用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