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新闻代表团友好谈话
(1973年8月27日)

1973年8月27日上午,邓小平会见了由穆罕默德·阿里·拉巴迪率领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新闻代表团。应我国邀请,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新闻团于8月23日来到中国。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坚定支持者,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在美苏争霸中的立场与中国也基本是相同的。
虽是复出后首次接待外国新闻团,邓小平依然保持了他健谈的风格。
面对这个与中国有着相似主张的国家,邓小平很谦虚地介绍了中国的国情:“第一条是人口很多;第二条是地方很大;第三条是经济还很落后,是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第四条我们还是第三世界的朋友;第五条,作为地广人多的国家,我们对世界应当有自己的贡献,但我们自己还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的国家,贡献还很小,不相称。”
这是实话。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落后的、发展中的国家,却在建国后对外施予了大量的国际援助。对此,毛泽东的指示是:“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于是,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兄弟们,几乎是有求必应,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大批粮食也在源源不断运往国外,对第三世界的国家提供援助。
这种无私的行为,为中国争取了大量的友好国家。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台湾当局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结果,该提案以压倒多数票得到通过。其中,投赞成票的76个国家中,就有51个来自亚非拉国家,而且它们大多数都为中国的受援国。
对此,邓小平说:“毛泽东主席经常教导我们,援助是相互的,没有单方面的援助。离开国际的革命的援助,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是不能设想的。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国际斗争中,在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在我们的建设中间,也同样取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我们能进入联合国,也包括了你们的支持在内。至于政治上、道义上的支持,从来都是相互的,不能说哪个多,哪个少。”
一方是经济的援助,一方是政治的援助。这里面有的是双方互利互惠后得来的友谊。正如毛泽东在评价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时所说:“我们是被黑人朋友抬进去的。”
然而,对于贫穷的中国而言,这样慷慨的国际援助却最终成了国家的负担。到1973年,中国对外援助创下了历史之最,竟达国家财政支出的6%~7%。而国内的民众却过着贫困的日子。直到1977年,中央才在外援一事上开始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