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见尼日利亚新闻工作者
(1973年8月28日)

1973年8月28日,邓小平会见了尼日利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尼日利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是应我国新闻界的邀请来到中国进行访问。
尼日利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抵达期间,首都体育馆举行了第一届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来自世界三大洲的86个国家和地区乒乓球代表团参加了这次邀请赛,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一次友好切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也提出了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起,随着经济军事实力逐渐强大,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开展军备竞赛,导致国际局势几度紧张。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重创,又在侵越战争中严重受挫,军事力量被苏联赶超,只好在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整个国际形势就像波诡云谲的八月天,十分微妙和复杂。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殃及了发展中国家。美苏剑拔弩张的另一边,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对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的渴望。1961年9月,为了对抗两大军事集团的霸权扩张,25个国家的代表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任何一个强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当时奉行的外交政策不谋而合。
在60年代,苏联一度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致使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而美国也继续对中国推行敌视政策。虽然中国在1972年与美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在这种大分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仍然在夹缝中举步维艰。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中国一方面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同苏联进行长期而坚决的反控制斗争;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在两大阵营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寻求伙伴,争取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外交政策的契合,使中国与亚非拉各国一拍即合。1970年,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客人的时候,第一次明确指出亚非拉是第三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这次的乒乓球邀请赛,便是借助乒乓球的亲和力,来联系亚非拉世界,增进相互的友谊。
8月25日,邓小平出席了乒乓球邀请赛的开幕仪式,此时的邓小平刚刚从“文革”初期打压中复出,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不仅担任了副总理的要职,更在国际事务中大展手脚。在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团结第三世界成为邓小平对外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借着乒乓邀请赛的契机,邓小平就将8月28日下午会见的谈话重点,锁定寻找两国之间的共同点,谋求进一步的合作与发展上面。
在与记者们的谈话中,邓小平首先强调了中国的立场:“我们不相信武器现代化就能战胜一切。但准备是很重要的,有备无患。不称霸,这是我们立国的原则。我们中国现在说不上是超级大国,就是将来发展起来了,按照毛主席教导也永远不称霸。我们的愿望是,我们第三世界国家都发达起来,很好地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斗争。”
中国与尼日利亚共同面对的历史任务,便是在经济上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变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永不称霸、永远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的主张,则让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友谊能够在更长远的时空中一直持续下去。
同时,邓小平也提出:“我国同尼日利亚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经过24年的努力,有一点成绩。但工业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恐怕要差20年左右,相当于西方世界50年代的水平。要使我国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几十年时间。”弥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样也是两个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的处境,让中尼两国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而邓小平的一片真诚,则使两国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