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采 采 芣 苢 [1] , 薄 言 [2] 采 之 。 采 采 芣 苢 , 薄 言 有 之 。
采 采 芣 苢 , 薄 言 掇 之 。 采 采 芣 苢 , 薄 言 捋 之 。
采采芣苢,薄言 袺 [3] 之。采采芣苢,薄言 襭 [4] 之。
注释
[1]芣苢:车前子,可食用。[2]薄言:发语词,无义。[3]袺:兜住。[4]襭:往衣襟里塞东西。
译诗
采呀采集车前子,
快点儿把它采回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
快点儿把它摘下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
一把一把捡起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
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
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
提起衣襟掖起来。
延伸
这是一首女性劳动生产的歌,很可能一边从事采集活动,一边歌唱。全诗四十八个字,仅有六个字有所变化。重章叠句,节律明快,没有繁复的转换,适合劳作时吟唱。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群年轻的女性带着篮子和筐子,呼朋引伴到原野上采摘车前子,一边采集一边歌唱,给生活染上了一层玫瑰色的亮色。《毛诗序》说这是“后妃之美”,不免牵强附会。诗歌的产生是一件神秘而自然的事,为它寻求意义或者赋予意义都是荒谬的,偏离了诗歌本身。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无疑,方氏的说法更切合实际,也比较接近诗歌的表达目的。这就是一首纯粹的劳动女性的曲调,过度诠释是不妥的。

清·钱维城《万有同春图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