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最适宜的年龄拥抱最合适的经典
前几年,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先生曾经在《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四大名著对孩子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其依据是《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情节;《三国演义》中则充斥着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中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红楼梦》中“色”“空”“幻”“灭”的主题对于孩子来说,要么无法理解,要么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随后,引起了一场关于“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大讨论。
的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新教育实验研究中早就遇到过的一个难题。2010年前后,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的专家组在研制“中国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时,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最后,我们在制订的书目中,向小学中年级段学生推荐了图画书《武松打虎》和《孙悟空在我们村里》,向小学高年级段学生推荐了《西游记》,向初中阶段学生推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向高中阶段学生推荐了《红楼梦》。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总的来说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真善美”是所有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的基本度量,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外历史上,能够大浪淘沙积淀流传下来的经典,一般都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四大名著虽然含有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封建糟粕,也有一些不适合儿童阅读的血腥场面描写,但总的来说是健康的、深刻的,是符合“真善美”的基本价值观要求的。正如有人曾经指出的那样:《水浒传》里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三国演义》里不仅有权术心机、尔虞我诈,更有大江东去、光风霁月;《西游记》里不只是蕴含着宗教色彩,更有团结协作、不惧艰险、共克时艰的乐观主义精神;《红楼梦》里不仅有悲情描写的段落,更有深刻的思想、精美的语言。
第二,让儿童尽早走进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国核心知识运动的发起人赫希教授就把曾经影响美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著作,推荐给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英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要看、读、听一些莎士比亚的作品,并通过角色扮演和即兴表演来演出“莎剧”中的故事或者场景;儿童在小学阶段,要观看和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删节本,在老师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演“莎剧”,并到剧院看“莎剧”;在初中阶段,学生除了要演“莎剧”、到剧院看“莎剧”外,还要学习至少一部完整的“莎剧”,并以数种戏剧理论探讨“莎剧”……他们并没有以莎士比亚戏剧中有不少尔虞我诈和暴力情节为由,不让孩子走进莎士比亚。
第三,儿童的眼光与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儿童的阅读是需要成人陪伴的;成人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对儿童的阅读进行引导。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的伟大,在于他们能够用一双没有遭受过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思想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所以,儿童看《西游记》,会接触到一些宗教思想,但会更关注孙悟空的本领、关心那根神奇的金箍棒、关心孙悟空如何打妖怪、关心大大咧咧好玩贪吃的猪八戒……儿童看《三国演义》,会接触到尔虞我诈的计谋,但会更关心英雄的故事、战争的惊险、诸葛亮的聪明智谋,以及“桃园结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儿童看《水浒传》,会接触到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等情节,但会更敬佩里面的英雄豪情……
新教育实验倡导“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我们认为,两代人通过共同阅读更容易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密码。换言之,师生、父子、母子,通过共同阅读分享书中的故事和理念,可以形成共同的语言,而后再基于共同的语言,拥有共同的生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经典时看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同一部经典也会有不一样的心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让孩子读经典,而是如何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如何指导孩子读经典。
在借鉴英国教育行政部门让孩子尽早接触莎士比亚作品的做法的同时,我们对应该把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经典,推荐给什么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决定从浅显的普及开始、从孩子最喜欢的《西游记》开始,让孩子走进四大名著。我们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不违背自身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早地走进经典,以正确的方法,阅读这些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与精神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