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填平社会的沟壑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0年公布的国际成人阅读能力调查报告早已指出:学历高低固然会影响就业机会,但是当学历相当时,阅读能力强的人获得白领工作的几率明显高得多,而且阅读能力的强弱比学历的高低更能决定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
毫无疑问,成人的阅读能力,来自儿童时期的培养。阅读是每个人在童年时都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
一、阅读,从儿童开始
2000年,在苏州担任分管教育文化副市长的我,发起了一个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的民间教育实验。这个实验,从一开始就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路径,以推动儿童阅读为基础。
我们深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让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观,因而阅读是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最有效、最直接、最方便的路径。
我们深知,阅读,应该从儿童开始。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智慧就蕴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对于儿童来说,认识人类创造的文字,开启真正的阅读生活,是他成为真正的人的开始,是他进入人类文明世界的第一步。童书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儿童通过童书认识世界上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认识各种人物的命运和逻辑。儿童从不同的书中不断地感受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不断地体验、感受、总结、归纳、概括,让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从具象走向抽象。所以,儿童时期的阅读,是人类精神成长最重要的母乳。
我们深知,儿童阅读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正因如此,我们要把最美好的书籍献给最美丽的童年。对于缺乏鉴别力的儿童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选择最好的书籍,帮助他们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这样他们日后才能拥有真正的鉴赏力。经典作品是最保险且收益最高的阅读对象。为此,我带领新教育团队,历时十多年,先后研制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等一系列书目,初步解决了让孩子读什么的问题。我们还编写了《新教育晨诵》《新孩子》《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等一系列读物,为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我们深知,农村儿童的阅读问题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短板,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硬件上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阅读资源上的差距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调研过的百余所农村学校中,它们或者没有基本的阅读条件,或者缺乏优秀、合适的书籍,或者有图书但是没有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偏远的农村学校能够拥有与中心城市一样好的阅读资源,孩子的精神成长就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推进教育公平,要从儿童阅读开始。
二、阅读,让农村儿童有光
迄今为止,新教育实验先后在全国172个市县区建有实验区,共有8300余所学校、800余万师生参与其中。新教育20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相比,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在阅读表现、数学表现、学校归属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有研究机构用《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和《阅读水平测试试卷》对全国各地39所小学的3300多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在阅读素养方面的成绩极其显著地高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这一结果充分表明在小学阶段,新教育实验在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
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有一半左右在农村。所以我们在推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农村学校的扶持,通过建立农村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方式,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有书爱读,让每个孩子获得读书的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们注意到,那些图书馆品质高、师生阅读氛围好的农村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更积极向上,在各类教学品质考核的成绩也名列前茅。通过注重阅读,各项教育指标均超过城市学校的农村学校已是相当普遍。
如湖北随县,自2011年成为新教育实验区后,各农村学校通过积极践行“营造书香校园”这一倡议,已使学生的阅读量、学业测评成绩远远超过随州市区的学校。随县两名农村孩子首次走进央视读书频道演播室,并在全国书香少年评比活动中双双进入前35强。随州市共有73所初中学校,随县占25所,其中23所进入全市综合考评前30位,14所进入前20位,7所进入前10位。2013年随县通过了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2014年又以较高分数顺利通过了国家级评估。2016年,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随县召开,与会的老师们惊讶地发现:随县农村学校的孩子们,眼睛里都是有光的!《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多家媒体相继深度报道了随县农村新教育发展的实践。
再如,安徽霍邱县新教育实验区的农村女教师董艳。她通过带领孩子们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课程,让所有孩子都爱上了阅读和写作,甚至连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厦门同安区梧侣学校是一所以外来民工子弟为生源主体的新学校,学校自成立之初就参加了新教育实验,通过营造环境、推进课程、开展活动、家校共读四条路径,全面建设书香校园。结果在不到十年时间,该校就成为全区的标杆学校。
层出不穷的事例,一再生动地证明了通过提升农村孩子的阅读水平,完全可以在现有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迅速改善农村的教育生态,大幅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品质。这些通过阅读让自己的眼里有光的农村儿童长大之后自然会成为闪闪发光的人。
三、教育公平,从儿童阅读开始
书籍是促进社会公平最好的礼物。美国著名学者赫希在《知识匮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一书中指出,阅读的差距,恰恰是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所在,“我们只有在妥善处理好阅读问题后,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才能实现保证每位学生人生起点公平的目标。与经济繁荣和社会公平相比,解决阅读问题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所以,他发起的核心知识运动,就是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和那些最伟大的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社会的沟壑。
英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用大量数据证明,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图书馆的有无和藏书的多寡、父母和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的大小等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对于学校而言,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基础,但决定教育水平的是“软件”水平,而决定“软件”水平的关键是阅读水平。
阅读资源的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好书送到他们手里,让他们能够读到好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所以,我建议:
第一,国家应该推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程,像过去抓营养午餐那样,对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进行一次标准化的改造,出台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标准,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配置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年龄阶段特点的优秀图书,配备真正懂书、爱书的图书管理人员。
第二,改变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图书招标中标模式和传统捐赠模式,使图书采购和捐赠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让真正的好书进入学校。
第三,鼓励阅读机构和城市阅读推广志愿者携手培养农村阅读推广人。书籍再丰富,如果没有人阅读,就是一堆废纸。有了好书,要真正读好用好,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懂阅读的老师,才能真正激发农村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书读好。所以,培养一批农村阅读推广人非常重要。我们也要鼓励城乡学校结对,手拉手共建书香校园。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出生率逐年下降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通过提高教育品质,帮助更多儿童成才,阅读,正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希望全社会能够关注儿童阅读,用儿童阅读去塑造儿童美好的自我,用儿童阅读去创造国家民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