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的话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空前的壮举,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历史发展到今天,当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战争的创伤已经痊愈,战争在新一代人的记忆中逐渐淡去,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逐渐风化,于是历史虚无主义趁机登场,日本右翼势力更是甚嚣尘上。因此,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对抗日战争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有必要作出专题解读。
一
抗日战争史历来是大众十分关注的热点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大潮的推动下,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拓展、深入,而且新提法、新观点迭见,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由于研究者占有的史料不同、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或者所持立场不同,在对同一重大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时,往往作出不同的评判,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也就引发了许许多多的争议。这些争议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促进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解决了一些重大历史疑案。若把这些有价值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总结,可以开拓广大读者的视野,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懂得正确的历史,无疑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有的研究与观点居于一隅,失之偏颇,有失客观公正性、科学性,也许学术界的人尚且能辨而知之,但流传到社会,一般人对这段70年前的历史已经陌生,容易不辨真伪,断章取义,道听途说,三人成虎,歪曲历史事实。更有甚者,贬低甚至抹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及敌后战场的丰功伟绩,武断拔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更甚至替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张目,也就必然会产生负面的社会效应。我们认为,针对这些年来人们在抗战问题的思想认识上的迷雾和混乱,急需加以纠正和澄清,以正视听。这是当前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史学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郑重推出了《正视抗日战争——关于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辨》一书。该书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策划编写的。我们觉得,当下,我们固然需要大部头的正面记述抗战史的著作,但我们更需要像《正视抗日战争——关于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辨》这样一本旨在能够正本清源的著作。所以,该书堪称适时而作、应命之作。
要写好《正视抗日战争——关于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辨》一书并非易事,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博览群书,广泛占有材料,以大量已有和新挖掘的档案资料为依据,大量汲取学术界的前沿成果,对这些争议问题的不同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在进一步挖掘利用史料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力求作出更为完整、准确、系统的表述和科学的评价,提出具有高度权威性的观点和见解,形成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浏览了一遍书稿,发现它达到了预期的编写目的,应该说是成功的。
二
本书归纳整理了关于抗日战争30个重大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叙述与研究,因此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之为《抗战三十讲》。这30个问题可大体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大类:关于抗战基本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问题;抗日战争的性质与研究角度问题;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限与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这些都是学习、了解与研究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必然触及和必须了解的基本问题。我们说,历史并不是无序事件的组合,而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不能用片面的、割裂的态度对待历史中的某些细节,而要把这些细节放入整个历史的宏观发展当中去考察。要在历史活动的总和与全貌中找到历史的主要方面,并以此来区分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偶尔和必然、局部和全局。因此,了解和掌握了关于抗战的主干问题、基本问题,就可以站在抗战史的制高点上看问题了,就可以对抗战史的若干问题站得高、望得远、识得透了。
第二大类:关于围绕国共抗战的争议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到底谁是抗战的领导者;到底谁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如何正确评价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怎样看待抗战的主战场;到底是谁“游而不击”,是谁“消极抗战”;如何正确评价抗战历史人物。这类问题是社会热点与疑点问题,是目前人们最容易产生思想认识迷雾的问题,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重灾区。不回答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人们在抗战史认识上的是非问题,不利于走出误区。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疑难问题,人们就会从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武断的怀疑回归到理性的赞成、信服和由衷的热爱。例如:书中引用徐焰、刘统、贺正诚等抗战史研究专家发表的热点文章,使读者深层次理解“熬出来”的抗战的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如何撑起抗战的“半壁江山”;抗战的使命不只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且要打出一个新中国。读了书中的有关专题,就会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谋略上的超人智慧、实践上的坚韧不拔有新的深层次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人们对历史知识缺乏完整、系统、深刻的了解,有盲点与盲区而偏听偏信而人云亦云。读了这本书的此类话题,相信一些人可以很好地解决对抗战史认识的盲点与盲区,透过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历史的真相。实际上,在此类话题中,也充分肯定了国民党的抗日领导地位,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肯定了国民党始终坚持抗战和国民党抗战将领的历史功绩,在诸多问题上为国民党“翻案”,体现了当今史学工作者所持的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第三大类:关于围绕抗战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探究与解谜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到底谁是“不抵抗主义”的始作俑者;抗战时期的中日秘密交涉是否等同于投降;皖南事变留下了哪些历史谜团;如何辩证看待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苏联出兵参加对日作战是抗日还是“投机”;谁决定了日本的投降;日本是否真的是无条件投降的;中国政府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真实原因和内幕;抗战的统计数字问题;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定在9月3日。书中对此类问题充分借鉴学术界现有的史料与研究成果,作了寻根究底、大胆质疑、辩证分析,读后可以使人们获知这类问题的历史真相,茅塞顿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第四大类:关于揭露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反映日本侵略图谋的《田中奏折》真伪之争;七七事变到底是不是“偶发事件”;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的谬论;如何看待所谓“东京审判史观”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非法论”;如何认清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右倾化图谋。这类问题涉及日本对战争的认知、反省,对中国人民及亚洲国家的感情伤害,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与正义,保障人类永久和平,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不使战争悲剧重演。为此,书中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其否认战争、美化侵略、为侵略罪行翻案的反动错误观点做了深刻的揭露与剖析,从而可以使读者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本质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意义有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书中又立意于防止偏狭的民族主义情绪,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对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本战争赔款要求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作了客观公正的介绍,对于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共同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很有意义。
另外,书中还对抗日战争的话语系统问题、加强中国抗战史的国际话语权问题、抗战史著作的科学性问题、抗战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问题、抗战纪念场馆与设施的建设问题、“抗战神剧”的历史乱象问题都有所介绍与探究,对于促进抗战史研究与宣传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提出了很好的建言。
三
我们认为,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重要价值可言:
第一,政治性强。针对这些年来在抗战史研究中学术界和社会上不同程度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抬头,所出现的贬低甚至抹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及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抬高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怀疑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权、否定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无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历史作用、重拾当年国民党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游而不击”的陈词滥调、甚至替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张目的思想暗流,本书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和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其谬误和危害,这对于纠正人们思想认识的误区、回归历史真相将产生巨大正能量,对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正确历史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探索性强。本书是一本学术性著作,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均是抗日战争史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带有争辩性、探秘性、学理性,所收入的许多史料,所反映和引用的许多学术界研究成果,所揭示的许多新观点,都能开拓读者的视野,在许多问题上的探究与辨析能使人的思想认识豁然开朗,获得很多历史观点与方法。
第三,综合性强。本书无疑是一本梳理、归集、总结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的著作,因而综合性是其具有的又一个明显特点。要对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加以正确的思辨,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必须广泛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每一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动态、存在的各种学术观点、涉及的大量研究资料、出版和发表的几乎所有的论著成果。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底气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论述,才能纵横捭阖、激扬文字。这里还需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并非是本书作者的完全原创性著作,其编写的出发点决定了本书旨在把大量的抗战史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书中既有对郭德宏等关于抗战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吸收,又有对徐焰、刘统、贺正诚等抗战史研究专家发表的热点文章的引入与转述,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因此,涉猎抗战史的读者、初入门者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史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走点捷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们要向上述专家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较高的学识,以史实说话,执着地坚守着抗战史研究的主导阵地,澄清着思想的迷雾,发挥了正能量。
第四,普及性强。本书虽然是一本总结抗战史学术成果的书,但编写者并未板起学术高端的面孔,为学术而学术,那样有悖于我们的初衷,而是立意于面向大众读者,采用话题的形式,聚焦抗战史的社会热点问题,以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逻辑推理,以史实为根据,以理服人,读之让人耳目一新,开卷有益,甚至收获颇丰,从而达到普及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正确的历史知识与观点引领读者的目的。相信一般读者可以从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历史修养。
总之,《正视抗日战争——关于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辨》一书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中国抗日战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存在的是非争议,在进一步挖掘利用史料和充分运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研究,作出了较为完整、准确、系统的表述和科学的评价,归纳出了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观点和见解,形成了综合性、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对于还原抗战真相、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历史观很有意义。基于此,此书不失为一部学习和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著作,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具有重大价值的著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是一本丰富抗战史、增长历史见识、开卷有益的著作。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