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顺达
申纪兰嫁到西沟以后,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就让她加入了村妇救会。
“她开始找了我好几次,都没有找到。我不在家,在地里呢。后来,她见了我说,这样个好媳妇。”郭玉芝总夸申纪兰能劳动,劳动光荣。
西沟妇救会开会总是在李顺达家。申纪兰第一次参加时,会议就从下午一直开到了晚上。西沟由几个自然村组成,李顺达家所在的老西沟离申纪兰婆婆家所在的沙地栈有一段路。“李顺达娘叫我在她家吃饭,哄我说吃完饭还要开会,我就留下了。”
这其中的道理在哪儿呢?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喜爱申纪兰是一个方面,对于申纪兰在娘家的情况,郭玉芝与龙月秀也早就有交流,所以西沟开展妇救会工作时,她相信申纪兰日后能有一番作为。李顺达呢,工作中特别是要发动群众和壮大他所在的互助组,十分需要加强妇女工作力量,他急需找到更多的好帮手,仅他母亲一个人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李顺达的家,是党的一个联络站。在李顺达没有公开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之前,联络站处在保密情况下。
2020年春天,我为写《申纪兰传》,专程到榆次新星博园采访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吕日周。对此,他特别讲道:“齐云(又名齐韫)当年在平顺做地下工作时多次到过西沟这个秘密联络站。”根据资料记载,出生于1918年的齐云女士,抗日战争前夕在北平师范大学附中读高中时就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师大附中中共地下组织的党员发展对象,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投身于华北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初,她被调往太行地区,先后在长治、平顺、潞城、屯留担任指导员、组织部部长、县政府秘书、科长等职。有这样一段佳话。“你到平顺去,老一辈人也会讲给你。”
所以,申纪兰在谈到李顺达家这个“特殊家庭”时,说:“他家经常住着工作组的人,地下那些人,外地那些人,都在他家里住。他家有个大锅,饭也算不上好吧,粗米淡饭,但他总要让他们都吃上,水也要都滚上,也叫他们都喝上。”
申纪兰把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当作自己的引路人。“她是老西沟妇联主任,也是纺织模范,常带领妇女纺花织布支援前线。他们是模范家庭,家里人都是共产党员。”郭玉芝正是李顺达介绍入党的。
那次留在李顺达家吃饭是申纪兰第一次见到李顺达。她有一点紧张。“我还没介绍完自己,李顺达就快速地说:‘纪兰吧,我早就知道你,纺织能手。我娘找到你,高兴哩。以后,吃不了饭就到我家来吃,不能饿着肚子干革命。’”李顺达的语速很快。
李顺达怎么会提到申纪兰吃不上饭呢?
申纪兰的公爹,是一个古旧专制的人。申纪兰婚后,常到村里参加各种活动,只要她回家迟了,公爹就会把饭菜收拾起来,那这一天申纪兰就没有饭吃了。这在申纪兰当村干部后愈演愈烈。那时,西沟的人都知道,只要申纪兰流着泪从家里出来,那她一定又是被公爹饿了肚子。这时,人们便把申纪兰拉到自己家中,让她吃一碗煮疙瘩或和子饭。
张家的财政大权,掌握在申纪兰的公爹手中。家里分给申纪兰的布和棉花都有限量,但申纪兰干活时舍身卖力,鞋袜、衣服都很费。有一年,由于上一个冬天雪多,刚开春,申纪兰便带着群众到山上植树播种。那时节,地虽开了冻,但阴坡里的积雪还没化尽。大家干了一天要回家的时候,发现申纪兰不见了。一位叫侯平生的男社员返回山上寻找时,看到申纪兰正埋头坐在一块石头上往下扒鞋脱袜子。侯平生走近了看到,申纪兰的鞋磨透了底子,同样破了的袜子和肉粘在一起,她的双脚冻得紫黑,往外流了一道又一道血水。
从山上回来,尽管申纪兰想掩饰这件事,但还是被本家的二大爷发现了。二大爷追上申纪兰,让她把鞋子脱下来,一边为她修补鞋子,一边说:“纪兰呀,你受苦了。”
多年后,尽管公爹张老太爷去世了,但西沟人自始至终都没有从申纪兰的嘴中听到过一句抱怨老爷子的话。
不仅如此,申纪兰对她的婆婆还特别好。张海良从部队转业后留在了长治,婆婆随申纪兰在西沟一起生活。我曾经在西沟采访时见过这位90多岁的老人。一条不大的土炕上,一半睡着老太太,一半坐着申纪兰。老人眼睛看不见,彻底失去了自理能力,吃饭要申纪兰喂,翻身要申纪兰扶,屎尿也得申纪兰伺候。只要申纪兰一不在眼前,老人就絮絮叨叨地念:“纪兰哩?纪兰哩?”
2008年5月9日,我接任务到西沟采访,与申纪兰老人在西沟纪念馆简单座谈后,她便把我们领到了几乎还是原样的老西沟:黄土沟壑,萋萋荒草,一尊以李顺达为首的“穷棒子互助组”雕塑,几间不再住人的破败的土坯老瓦屋。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申纪兰在此讲起了从前的老西沟和刚从河南逃荒来时的李顺达。她也是李顺达事迹的“活字典”,讲了李顺达许许多多事。她还讲了早年在“白色恐怖”之下,李顺达第一个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1938年4月,西沟村成立了第一个基层秘密党组织。7月,23岁的李顺达等6位贫苦农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西沟村相继成立了农会、武卫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组织。同年,李顺达带领贫苦农民开展闹义仓和减租减息斗争。1939年,李顺达担任西沟村民兵自卫队大队长,配合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李顺达带领西沟村农民反奸反霸,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做军鞋,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积极支援抗日战争。“他为什么要组织互助组?就是因为组织起来力量大,你帮我,我帮你,发展快。开始是为了开荒种山药蛋(马铃薯)、渡灾荒,再就是支持参军参战。谁家有人参军参战,互助组就帮助谁家,大伙帮忙种地。有一次,村里走了一个排,他们出去还没有换军装,就牺牲了七人。互助组就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八路军抗战。”所以,1942年,西沟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模范村”,李顺达被县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英雄”,获赠一支步枪、两枚手榴弹。“李顺达是个好同志,一心为了大家的发展。他是共产党员,也是支部书记,带领大家致富。李顺达1944年成了晋冀鲁豫边区一等劳动英雄,组织上奖励他一头牛。在长治的英雄街开的英模会上,邓小平给他发奖状,他这个互助组就有名了。后来,他就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组织起来渡过灾荒,组织起来支援前线。”
1943年,李顺达与五户农民商议决定成立互助组,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成立的第一个互助组。李顺达把自家仅有的五斗余粮和一石多谷糠分送给了组里的断粮户。然后,带头与地主作斗争,争得了开荒权,带领组里的青年人上山开荒,播下了种子。1944年底,在邓小平等领导人参加的太行区首届群英会上,李顺达被确立为“边区农民的方向”。1948年底,他的经历再度被确立为“翻身农民的道路”。1951年5月,李顺达互助组给毛主席写信汇报互助组成立八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此信后来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李顺达也就成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人物。
当年平顺西沟到底有多么了不起,这里有一句话,可窥一斑而知全貌:
翻开新中国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山西太行山脚下的平顺县西沟村,曾是共和国版图中唯一被标注名字的行政村。
李顺达比申纪兰出名早近10年,比后来当了国务院副总理的大寨人陈永贵早20年。毛泽东为《人民日报》社论《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所写的按语,用336个字总结并向全国推荐了李顺达。毛泽东书写的按语,不仅成了西沟人的至宝,还被影印为大幅海报放在西沟纪念馆中,那极为漂亮的毛笔字也是当代书法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而申纪兰则一直把李顺达视为自己的兄长与师长,永志不忘。她说自己是西沟的二号人物,大老李哥,那才称得上西沟第一人。
中国农民,最是知恩图报。申纪兰永远记着:没有大老李哥,就没有她申纪兰。
“我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时,李顺达他娘正在整个村开展纺织活动,好多人都学会了纺花织布,家家有织机,还是半机械化的。”申纪兰当然很积极,晚上常常加班加点地干。在支前不再作为村中最重要的任务和指标后,纺线织布更多的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再一个,公家有组织了,你纺了线交到那里,县里能织布。你到那里再领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交了就能挣几个钱。”纺线织布和家家户户的经济收入关联起来。申纪兰认为:“咱老根据地人纺线织布,就跟南泥湾一样;同时,也提高了妇女们的家庭地位。”“你想,纺线织布帮助家庭解决了穿衣吃饭问题,妇女不再是闲人,不光只会看孩子、做饭。还有,纺线织布就发展了生产。”讲得很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