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点
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正值乡村振兴战略发力之时,两大战略任务衔接,当务之急是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通过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合理调整,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
两大战略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二者的目标都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致,战略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不断提高,逐步深化,体现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很多内容是共融的。就比如“三农”问题,二者都从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治理、民生保障以及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而那些关乎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兜底脱贫措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另外,两大战略的主体都是农民,只不过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的农民,所以要想战略实施顺利,都离不开农民的自驱力。
两大战略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存在时间维度的先行后续关系,又存在空间维度的交叉重叠关系。这种双重维度的协同关系决定了两大战略的政策着力点也不相同。二者在优先任务与顶层设计、实现标准、针对的对象、施策谋划、问题重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面对二者的衔接时,就要注意将关键点放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政策配套衔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强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 5 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也就是说,在这 5 年的过渡期内,首先要保证稳定现有的主要帮扶政策,并且做出合理的分类优化调整,从节奏、力度和时限上都要把握好。将原本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的力量,转向乡村振兴,要平稳过渡,将“三农”工作的重心进行历史性的转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出台各项政策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给下一步工作铺路。
另外,还要求各级政府在过渡期内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现有的帮扶政策,该继续的继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将政策连续下去,不能有断层。而在脱贫攻坚中,落实到位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惠及民生的政策,也一定要继续保持稳定。
二是建设项目衔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很多贫困地区开展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脱贫攻坚战告一段落,但是这些工程项目不能停,特别是那些尚未完成的项目,一定要切实落实好,继续完成。要抱着长线发展思维,确保基础设施工程成为造福人民、造福一方的好工程。而对于已经建成的项目,比如脱贫地区的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更要结合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推进项目向村里和每一户农民家里延伸,提高项目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产业衔接。在一些脱贫地区,产业虽然搞起来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市场的支撑力度不够,发展得相当不稳定。一旦帮扶政策和帮扶干部撤走,整个产业就会面临垮塌的危险。
所以,即便是一些产业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起来了,也要注意继续培育和延伸后续的产业,不仅要尊重市场和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还要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具有市场竞争力。发展产业的时候,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行为只是与之打好配合。
此外,要继续加大对扶贫地区的产业支持,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特别是要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产业链的主体留在县域、乡村,让脱贫群众更多地分享产业发展成果,促进他们就近就地就业。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还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个品牌、一县一个产业,从而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四是社会治理衔接。就是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还要继续保持并且进一步完善,适时推进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特别是在脱贫地区,基层的社会治理还要继续加强,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目前乡村治理制度有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可以开展乡村治理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守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平安乡村的建设,需要各乡村加强应急管理和消防体系建设,把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等措施做到位。
五是工作机制衔接。在扶贫攻坚阶段,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机制,积累了很多有用的经验,这些都可以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继续发扬光大。因此,需要好好提炼,从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得力抓手,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取得成效。
比如,在脱贫攻坚阶段曾经实施过的“万企帮万村”、定点帮扶等措施和经验,都可以继续运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此外,各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阶段,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继续优化和总结,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扬光大,让这些好的工作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乡村振兴,建立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六是强化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中有一个关键环节是文化振兴。文化本身具有很特殊的力量,能够带动人类的精神世界,促使大家形成相互连接的精神纽带。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相互联结的人们能够共同消除困顿,获得共同的价值和快乐,更容易团结起来。通过文化振兴,可以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树立发展的信心,生发激情,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激情和活力,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只有进行文化的熏陶,才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够改变他们固有的观念,促使他们改掉陈旧的观念,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农民才有可能主动学习,不断改进,从而整体进步。
比如,可以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价、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七是加强队伍建设。脱贫攻坚虽然已告一段落,但是乡村振兴是长期任务。之前在脱贫攻坚中,选派机关干部到乡村挂职锻炼、驻村帮扶等,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要产物。当任务转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把长期的发展希望寄托在挂职锻炼和驻村帮扶上面,而是要根据本地区、本村的实际情况,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只有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才最懂得当地的农民群众最需要什么,以及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知道当地的经济应该怎么发展。
所以,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队伍建设,要建设好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班子,在基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可以长期驻扎在基层的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