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河南濮阳案例
河南省濮阳市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也是全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2020 年,濮阳市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迎来全面小康。
截至 2021 年,濮阳县、范县、台前县高质量脱贫摘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 5 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濮阳市还实现了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而且农村的户用卫生厕所和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也全部达标。村村之间百分百直通客车,全部公交化。全市贫困人口也都有基本医疗保障。
在建档立卡之初,濮阳市共有 3 个贫困县,其中范县、台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濮阳县是省级贫困县,台前县还是全省 4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难度很大。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濮阳市仍然获得了“好”的等次,扶贫车间做法入选国家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濮阳市 3 个集体、5 名个人分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可以说,濮阳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相当不容易,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贫困县借鉴。
一、党建引领,打响脱贫攻坚第一战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濮阳市迅速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面对贫困人口超过 400 人的 8 个乡镇,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 1.5%的 108 个村,小组立刻进行挂牌分包,市级领导分包 8 个重点乡镇,而各县区县级干部分包 108 个重点村,并实现了第一书记全覆盖。
在领导小组的努力下,濮阳市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将扶贫和扶志相结合,组织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科普大篷车下乡、公益演出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农村人民精神层面的生活。同时,还建设了 196 个爱心超市,让贫苦户可以通过“勤劳获取积分,积分兑换奖品”活动,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此外,领导小组还组织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将每月 5 日定为“党员主题扶贫日”,每周三定为“蹲点扶贫日”,全市 4 万多名帮扶干部、800 个驻村工作队、2615 名驻村干部开展精准帮扶,为长效工作“再加一把火,再出一把力”。濮阳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认可,在全省进行推广。
二、集中优势,搞好产业扶贫
粮食生产一直是河南省的一大优势,所以河南省重点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濮阳市作为国家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自然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因此想出很多办法,以巩固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坚决捧好这只“金饭碗”。
这些年,河南省一直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始终把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膀上。近年来,濮阳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270 万吨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 321 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 76%。2020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9 万吨,创历史新高。且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
在产业扶持方面,濮阳也加大了力度。全市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6.2 亿元,因地制宜谋划实施 1976 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车间 348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35.4 亿元、精准扶贫企业贷款 6.2 亿元,为居民脱贫增收提供了强劲动力。
此外,全市还依据“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指导路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濮阳县重点培育优质小麦和花生,清丰县重点发展食用菌,南乐县重点培育优质果蔬,范县重点培育优质稻米和小龙虾的养殖,台前县搞肉鸭养殖,而开发区则注重鲜切花等特色农业。同时,全市共建成了百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园区 319 个,“六优”农业种植面积 315 万亩。南乐县古寺郎胡萝卜、范县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 余种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北京等大市场。
同时,濮阳市还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深入实施粮食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现产值 121.3 亿元。培育壮大南乐县德信食品、众汇食品等一批本土企业,南乐县德信白羽小肉鸡年出栏达 3000 万只,年屠宰规模达6300 万只,产值突破 9 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濮阳市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189 家,优质农产品进军高端市场,13 家农业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并获评“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三、坚持“四个不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虽然濮阳市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濮阳市政府依旧明确表示,要想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得确保政策不能断档。因为脱贫摘帽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乡村振兴将我们带到了新生活、新奋斗的又一起点。
在这种背景下,濮阳市坚决保持“四个不摘”,这样才使得政策总体保持稳定的状态。
一是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做到思想不懈怠、工作不断档、责任不缺位。
二是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在新政策出台实施前,原有政策一律不退、力度不减,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
三是坚持“摘帽不摘帮扶”,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市县驻村帮扶、市结对帮扶范县、“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机制。
四是坚持“摘帽不摘监管”,对脱贫县、村、户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苗头性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濮阳市为了防止部分村镇返贫致贫,对全市2206 户不稳定户和处于边缘的 3330 户易致贫户进行常态化的监测预警。同时,全市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测帮扶平台,以便确保“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
同时,全市还建立了预防机制,针对重点人群不时排查,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重点摸排,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筑牢防返贫、防致贫防线。
四、着眼“十四五”,乡村振兴五步走
一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重任。濮阳市的粮食种植面积要一直稳定在 642万亩以上,确保粮食产量维持在 50 亿斤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要严防死守 406 万亩耕地保有量和 342 万亩基本农田的基本红线。
二是发展优势产业,塑造濮阳品牌。一方面是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业,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优质又有特色的农产品的优势,和上海进行农业战略合作,打造濮阳品牌,将中原的味道传到黄浦江畔。
三是补齐短板,打造生态宜居家园。重点实施好丹江水进农村、农村硬化路“户户通”等工程,持续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庭院等工程,创建一批“四美乡村”,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四是促进改革,增添乡村振兴活力。这些改革包括放活农村承包地的经营权,盘活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通过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订单农业、土地托管等形式,将小农户和大的市场联结起来,形成利益机制,探索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促使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发挥示范村的榜样力量。在抓乡村振兴工程的过程中,不断催生一些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全域推进,促使全市的乡村建设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实现全面的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了,农村建设高质量示范了,农民生活也就高质量了。只有三方面全方位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