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数字农业基地案例
早在 1997 年,数字农业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指的是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换句话讲,就是用地理信息、网络通信、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嫁接”地理学、农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生成新农业,解决传统小农经济的散乱、低效、靠天吃饭的状况。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农业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延伸,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将全产业链进行深度的数字化变革,提升农业在耕、种、管、收、加工、物流、买卖等环节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传统农业的痛点。
数字农业一直备受党中央的重视。2020 年 3 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明确了新时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思路,要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引领驱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从各大企业纷纷布局数字农业也可以看出,数字农业已经站在农业发展的风口浪尖上,华为、腾讯、拼多多等企业,都在数字农业领域做出了相应的举动。
一、华为——借助技术促使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海水稻培育
华为作为技术派,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一直希望通过技术来帮助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2019 年 8 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华为云建设、平安垦区、智慧农业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双方将利用自身资源和行业优势优先为对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联合探索打造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北大荒集团数字化转型。
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 5G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农业产业化,为中国农业产业赋能。
除了与北大荒合作之外,华为还与袁隆平携手打造“互联网农场”。袁隆平曾经提出要培育海水稻,通过土壤数字化,让盐碱地长出水稻,从 15亿亩盐碱地里改造出 1 亿亩的良田。
盐碱地改良的核心技术是“四维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对植物和土壤进行调节,整套方法的基础是“要素物联网系统”。这项核心技术需要华为的支持。如果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培育成功,通过 8—10 年的努力,让全国发展到 1 亿亩耐盐碱的水稻品种,那么全国每年就可以增收 300亿公斤粮食,意味着能多养活 8000 万人口。
二、腾讯——利用AI技术种植黄瓜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腾讯也不甘示弱,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切入传统农业,希望通过技术赋能逐渐参与到传统企业的产业链中。
2018 年,腾讯借助AI技术种植黄瓜。有报道称,腾讯的AI黄瓜每平方米的产量可以达到 114 斤。腾讯种植AI黄瓜是完全搭建出来的植物生长仿真器,也就是说从气候、温度、湿度等各方面都模拟适合黄瓜的生长规律,并且将这些参数和人工智能连接在了一起。
在腾讯的仿真系统里面,可以对黄瓜生长的环境,比如光照、湿度、温度和通风情况等做到实时监控,然后根据参数的变化来操纵机器人干活。
除了用机器人种植黄瓜,腾讯公司还与传统企业合作,将互联网技术赋能给传统的农业生产。比如,腾讯和新希望集团投资 2.5 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命名为新腾数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战略布局农业互联网、智慧城乡等领域。
三、拼多多——以销定产,反哺生产端的数字化
拼多多不仅改变了传统渠道,还借助技术、流量等优势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重构,实现“以销定产”的新型消费链模式。
自 2019 年以来,拼多多携手褚橙、寿光等传统农业品牌,借助“拼农货”模式,推动企业或品牌数字化转型与升级。2019 年,褚橙与新电商平台拼多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其旗下的“云冠橙”上线拼多多,以新电商特有的“多实惠、多乐趣”新物种优势,助力褚橙形成新的产品线。
2020 年,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美誉的山东省寿光市,携手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打造的“寿光蔬菜馆”正式开馆上线。以万人团及百亿补贴的形式登陆馆内,借助线上展销及社交电商的超短链模式,加速面向全国消费者。
综上所述,无论从生产端还是流通端,数字技术都为传统农业开辟了一条更加有效、便捷的道路。比如在生产端,农业生产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各种传感节点技术等,有效监控和预防农业生产中的苗情、病虫害等情况,还能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本体的成长情况,进行数据采集、智能预警、智能决策等操作。而在流通端,拥有技术的平台公司,同时又可以为农产品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电商化、品牌化的渠道,打造出类似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区域“极致单品”,并以品牌效能拉动订单式农业生产,实现产销一条龙的无缝对接。
数字农业基地模式作为助力农村产业振兴的一种路径探索,能把销售渠道端的优势与基地在供应链端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前台、中台、后台彼此支撑的生态型价值网络。这一模式,不仅可以吸纳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初等劳动力就业甚至创业,还能有效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就地转化。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成为农民关注的热点。从上述案例也可以看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三资”管理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不仅打造了很多“三资”管理数字化平台,也开启了“三资”管理的数字化时代。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产业的应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态数据化的进程。目前一些先进地方的农业产业,已经开始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化、科学化的生态数据系统,为拓展产业领域、进行产业升级、提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作好准备,这也是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