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2018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产业兴则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所以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要激活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振兴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农民的增收。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注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主导思想,推动农业生产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的提升转向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
二、吸引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对于人才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乡村振兴为一切有志于“三农”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亟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今天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搞活人才的政策措施,让各个领域的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展示才华。
这些年,各行各业的人选择回乡村,他们中有搞网络的,有搞新媒体工作的。他们回到乡村,成为乡村的佼佼者,成为农民致富的引领人。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利用媒体的力量,讲更多的农村人才先进事迹,讲好中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故事新篇。这方面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二是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创造更好的环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但要加快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等硬件条件,更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永久牌”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三是乡村振兴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这方面规划里面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安排,各地也在按照中央规划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不同类型、不同方面、不同区域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
总而言之,要做好人才振兴工作,就要练好内功,不仅要发挥好党管人才的政策引领作用,还要让人才本身更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研究农业,只有这样,人才在乡村这块土地上才能真正服水土,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借外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这个舞台是开放的,要欢迎各方面人才聚集到乡村舞台上展示才华。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面下功夫,从农业农村部来讲,要推动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农业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形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大合唱。
三、注重乡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留住乡村的乡土味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中国,很多乡村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依靠这些资源禀赋,就可以创新性地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的道路。以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为例。高阳不仅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山、水、林、湖点缀全境,而且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村村有故事,荣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高阳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沉淀的“孝之源”“义之源”的文化底蕴,通过反复论证,全面实施“五村连片,十里画卷”建设项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生产结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奠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差异化的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形象,一村一主题”的风格,不仅留住了乡村本身的乡土味,即风土人情,还传承和发扬了本就植根于高阳本地的特色文化。
四、坚持绿色经济,保持生态平衡,提升乡村振兴速度
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关键是在农业发展观上开展一场深刻革命,一方面是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运用和农业资源养护;另一方面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从厨房、洗手间、垃圾箱改起,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江苏省江阴市的南闸街道。南闸街道的生态环境特点是山林交错、河网密布,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西部有秦望山、凤凰山和黄昌河,俗称“两山一水”。东部有花山森林公园,是一个绿意葱茏、鸟语花香的城市公园。而秦望山北山脚下的狮山湖,已经建成占地2000 多亩的生态园,将当地生态优势、文化资源、城市建设以及周边区域联合起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聚集效应,成为生态田园的典范。
狮山湖生态园已经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休闲活动场所,集“美丽乡村、金色田园、特色文体、艺术之家、康养中心”于一体。在狮山湖的带动下,南闸街道各村庄之间通过乡村景观道路实现了无缝对接,让狮山湖探索出一条跨域文旅路线,通过民宿的发展,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引导村里的乡村旅游,以狮山湖为中心把周围几个自然村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旅游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产业链,带动周围村民创业增收。
五、以基层干部为抓手,发挥组织的主体作用
组织振兴重在保证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组织振兴就是要以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抓手,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三治合一”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乡村振兴健康稳步推进。
多年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逐渐消失,农民“一盘散沙”,无法释放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最终导致产业的小、散、零、弱。这种现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而向土地要聚集、向产业要规模、向农业要效益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呼声。
因此,要解决产业发展各自为政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引进企业、鼓励能人领办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能人+合作社”等模式,支持农民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发展。
把农村土地聚合起来,把群众利益联结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分工有差别、收入有保障,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传统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民,让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