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脱贫攻坚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一、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
纵观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在5000 多年的华夏文明中,几乎找不到一段全民都能实现温饱的盛世。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人民生活都难以保障,那时候的中国人民,最切实际的愿望就是摆脱贫困。直到如今,脱贫攻坚,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7 年,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精准脱贫,这是脱贫攻坚战的三大战役之一,并对其进行全面部署。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以及把脱贫攻坚始终放在突出位置的前提下,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一奇迹,就是在世界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贫困人口在如此短时间内摆脱贫困,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就有 1000 万人口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也就是说,这些人能够保证不愁吃、不愁穿,能够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即我们所讲的“两不愁三保障”。此外还有安全的饮用水。正是因为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才为我们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数据说明一切。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 10 年实现了《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民正走在通往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也意味着我们要设立新的目标和新的起点。可以说,扶贫摘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是我们下一个目标的新起点。虽然我们取得了现在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以及解决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依然任重道远。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推动,下一步就要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乡村振兴的目标完成。
二、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一直以来,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都是我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无论在实施的广度、深度还是难度上,都比脱贫攻坚更深入。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也锻炼了队伍。但是,发展乡村振兴,还需要我们贯彻新的发展观念,逐步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建设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步伐,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首先,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2021 年 2 月25 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就在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既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标志,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又一起点。如期脱贫既是实现全面达成小康的前提条件,也是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
经过脱贫攻坚摆脱贫困之后,贫困地区不仅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脱贫标准,而且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政务、医院、学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以及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基础等。乡村振兴就是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快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脱贫攻坚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的时候,在扶贫领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关心当前形势下的脱贫,出现了短视现象,使得扶贫产业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苗头。再比如,在一些扶贫项目中,尽管有的移民点和移民村建得不错,但是入住的人不多,并没有显现一个新村应该焕发的活力。再者,很多乡村干部对于脱贫之后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发展,其实并没有什么规划。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对当地的农村发展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更谈不上长远打算了。
其次,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将为乡村振兴继续发力提供有力的保障。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提出了“四个不摘”要求:“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这些指示,将为贫困地区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同时,脱贫攻坚加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提振了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信心。
最后,脱贫攻坚也激发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内驱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精准扶贫的讲话中强调“五个一批”,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将会长期发挥积极作用。“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这些贫困人口逐渐学会了摈弃陈旧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激发了他们创富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也是贫困地区走向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因为有目标、有要求、有时间表,给农村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不仅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是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三、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掌握好三点
一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长远发展考虑,确保质量要耐久。在过去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国的农村基本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改善,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长远的设计,对脱贫攻坚的标准放得很低,导致一些扶贫领域基础设施重复规划和重复建设。这就要求脱贫攻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长远,标准不能太低,更不能凑合,既要当前适用,也要以后管用。
二是在农村要做好产业布局,用好的产业留住好的人才。当前的移民新村和乡村振兴都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如何能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才,非常重要。在脱贫攻坚布局时,应该考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发展一些能吸引年轻人的产业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走产业融合之路,通过第三产业吸收年轻人,再由此将他们向第一第二产业引流,实现产业留人。
三是打好生态建设牌,帮助乡村打造美丽家园。这些年来,我们国家采用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地区逐渐恢复生态环境。但是,一些地方迫于资金短缺的压力,将部分生态建设的资金用到了脱贫攻坚当中,这种做法缺乏长远考虑,减少了生态保护的投入。有的地方不适合发展工业,却要上一些工业项目,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的个别地方不顾环境保护,只为短期利益,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项目,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搞好生态建设,不仅可以巩固脱贫成果,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