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之美
中国人对诗歌非常重视,诗歌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首先,中国人营造的那种艺术氛围就是诗情画意的。其次,中国人从孔子时代起,就非常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孔子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也就是说,读诗歌是你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宗教不是太兴旺。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中国有儒家这种准宗教,而且中国有道教,有佛教,它们都是宗教。为什么说中国人的宗教不兴旺?其实,中国人当然是有宗教的,但是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是不够宗教的。怎么理解?比如:你们在高考前,可能会去烧香拜佛。要么到孔府里面去拜一拜,要么到佛祖面前拜一拜,拜完以后就结束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讲求一种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有什么好处?它能够直接地产生效果。但又有什么缺点呢?可能当一个人真的需要安慰的时候,比如特别伤心的时候,他可能不去拜佛了。他想不开,就哭一场。
在中国这个社会,宗教的用处是比较功利且直接的。当中国人碰到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或者令人郁闷的事怎么办?就要通过诗歌来解决。所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诗歌无处不在,诗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种仪式,成为中国人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我光这样说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我们现在举一些例子,看看中国人的诗歌到底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什么作用。中国有很多著名诗人,可能他们其中一个人的诗歌作品的数量就能超越西方一个小国,或者超过东南亚一个小国。在中国,最高产的诗人是谁?大家都知道是陆游。但是也不完全准确。陆游有九千多首诗,而乾隆皇帝有一万多首。当然,乾隆皇帝的诗可能不算诗,因为他的诗很多都带有政治色彩。乾隆到哪儿都有人请他题诗。中国人确实非常喜欢诗,所以一个人的诗歌作品数量就能超越一些小国。今天我当然不是仅讲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讲诗歌的审美,讲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我准备从哲理美和情感美两个方面跟大家讨论。
一般来说,其他人讲这个题目,基本上都是从“情感美”的角度开始。为什么?因为诗歌主要是用来表达情感而不是表达哲理的。因此,古代中国有“诗言志”“诗缘情”。“志”是什么?志即是“情”,既表达一种理想,又表达一种情感。“诗言志”是孔子说的,《尚书》里面也有提到。“诗缘情”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没有“诗缘理”的说法,但是中国的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与理性密不可分,情感的表达与理性并不矛盾。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在这个“兴、观、群、怨”当中,“观”就是“观民风的得失,观社会的道理,观事物的道理”,它已经包含了理性在里面,因此诗歌中也可以谈哲理。
王夫之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家、哲学家,也是一位艺术理论家。他说,诗歌是什么?“以一性一情周人情物理之变”(《四书训义》卷二十一),就是说用人的本性、情感去体会物理的、社会的、世界的那种变化。这里面提到了性情、情感,也提到了世界的理性、世界的道理。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南宋的,他的学说与北宋的程颢、程颐“二程兄弟”的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春日》可能小朋友都能背出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春天寻找花花草草,在一条叫泗水的小河边,突然觉得景物一下子灿烂起来。如何知道“东风”来了呢?不难辨认,那万紫千红的鲜花不就是东风吹开的吗?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你不要小看这首诗,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泗水在哪里?曲阜的护城河旁边有两条河,一条叫泗水,一条叫洙水,合称“洙泗上”,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朱熹所处的时代是南宋,那时淮河以北都在金人的手里。所以当时朱熹肯定不可能到泗水去讲学。宋词中有“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这么一句,说的是,在孔子的家乡泗水和洙水,也到处泛起烤羊肉的味道。为什么?因为少数民族是吃烤羊肉的。这就佐证了那时候朱熹不可能到泗水去寻芳。所以这个“胜日寻芳泗水滨”是一种象征,象征到儒家的学问当中去寻找知识、寻找革命的真理。一个人自己沉浸到儒家的经典当中去,突然之间感悟了一些道理,于是看世界的眼光突然不一样了,即“无边光景一时新”。当你的境界提高了,你的学问提高了,你再看这个世界就不是原来的世界,再看山就不是原来的山,看水就不是原来的水了。从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读书就要读圣贤书,不要去读那些流行的“心灵鸡汤”,要找经典去读,读了以后你会明白很多道理,你的思想会更上一层楼,你的格局就会不一样,而格局是会影响你未来发展的。
一个人多读书绝对是有好处的。读书是最能够改变气质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也许非常美丽、有气质;但是到了四五十岁,会不会变得油腻呢?这个就很难说了。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你不读书,整天看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整天玩内涵段子,可能以后你的形象就不怎么样了。所以在这里,“变化气质”非常重要,“无边光景一时新”,不仅外在改变了,你的内心也改变了。若一直读好书,待到五六十岁的时候,你们就越活越有味道了,就像巴金到了八十岁、钱锺书到了九十岁,仍非常有形象。现在你们长得美,不要太自以为了不起,这是你们父母的功劳。等到五十岁以后还长得美,那么你们就可以稍微骄傲一点了。
接下来看“等闲识得东风面”,随随便便就理解了东风。怎样理解“东风”?东风其实是无形的,你只能感觉到它,它是吹在脸上的,有一个成语叫“如沐春风”。但是我怎样知道它就是“东风”呢?并不是亲眼看到,也不仅仅是感觉到,而是在“万紫千红”这一现象中知道的,在各色各样的花中,我体会到了春风。这样一个过程,不是在本质当中追求本质,而是通过现象体会到了本质。西方的思想往往是告诉你一个本体,告诉你一个最高境界,然而这个最高境界是什么,你又说不清楚。中国人说:没有什么最高境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上(道)即在形下(器)当中——你若想理解东风,就去花当中理解;你若想理解最高的真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理解。朱熹不喜欢用“道”,喜欢用“理”,所以也可以说成“理在器中”。还有,花朵“万紫千红”,颜色不一,但不管是紫的还是红的,每一朵花都体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我们可以体悟到,“理”虽然是同一个“理”,但体现在不同的事物当中,它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事物呈现出同样的“理”。
有人曾问庄子:道在哪里?他回答:道在稻谷当中,在五谷当中(“在稊稗”)。那人再问他:请你说得具体一点(“何其下邪?”)。庄子说:很简单,道在瓦片当中(“在瓦甓”)。那人再问:道在哪里?庄子又答说:道在大小便当中(“在屎溺”)。这段对话告诉我们,再低层、再不起眼的东西当中,也能体现出真理、体现出“道”,这叫“理一分殊”。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悟道明理,这叫“格物致知”。中国人最早翻译“物理”为“格致”。研究事物,达到对真理的理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这就叫“格物致知”。以这样的方法解读这首诗,我们就读出了哲理美。
从这首《春日》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第一,读书能明理。你不读书,就不能明理,但是读死书,也不能明理,所以一定要带着思考去读,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仁爱予物。东风就相当于人的仁爱。万物为什么会生长?因为有了东风,有了天地之大德。人为什么能将这个世界变得和谐?因为大家都有爱心。第三,理在器中,“理一分殊”。
再分析一首稍微难一点的诗——程颢《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朱理学以程为主,我觉得程颢比朱熹还牛。刚才朱熹的《春日》是绝句,《秋日偶成》则是律诗。对于律诗,我们将每一联中的两句放在一起来分析。先看第一联,“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说:我做什么事情都很悠闲,没有一件事不从容。这第一句放在现代人身上,可能都是做不到的。我现在每天都很浮躁,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会议要开,有各种各样的电话来烦我,还要上课,所以“闲来无事不从容”现在就很难做到。“睡觉东窗日已红”,每天早晨睡到自然醒,发觉已日上三竿,在座的各位能做到吗?这句话是想说明什么?不是想说懒惰,而是想表达,当一个人的心定下来以后,做任何事都不会担心、急躁。因为他做这个事不求成功,只求做得到位。做事能不能成功这是老天决定的,而人们只需要尽自己的本分去做好这件事。一个人完全出于公心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出于私心,他就能够有不担心、不浮躁的心态,这也叫“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第二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个也值得琢磨。“万物静观皆自得”,为什么万物要静观了以后才能够体会到?当你用一种浮躁、驿动的心,比如你刚刚打完篮球或者刚刚跑完步的时候来看这个世界,你是看不清楚的。但当你完完全全进入一种宁静、禅定的状态看世界的时候,你可以看清每个事物,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当中都有一个完整自足的世界,这就是“皆自得”,是自我完整的意思。刚才我们说的“一花一世界”就是这个意思,你能感觉到每一片叶子的生命、每一朵花的生命。“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就是四季,“佳兴”是指春、夏、秋、冬不同时期生命变化的节奏,这些跟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是合拍的。在自然界,当百花灿烂的春天过去了,浓荫遮蔽、万物丰茂的夏天就来了,但是夏天不会留恋春天。再到秋天时,虽然落叶飘零,但是万物有收成,所以它也不会去留恋夏天的丰茂。冬天虽然万物萧条,但风吹雪花之景也很美丽,所以冬天也不会去留恋秋天。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每个季节都是好时节,我们常说“天人合一”,人心境的变化也应该和这四季的变化一样,春天的时候就去享受春天,秋天的时候就去享受秋天,不需要执着于已经过去的季节。正常人都有喜怒哀乐,而那些修炼得很好的人,是不是就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呢?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圣人到底有没有情感?”有的人说:孔子到最后没有情感,没有悲哀,没有伤心。这是人吗?我们在考试完以后,还会继续想我这道题是不是做得不对,那道题要是那样做就好了!心中会放不下这场考试。当你理解了我刚刚说的四季以后,就要明白人生随处都应该学会放下,活好当下就可以了。这样一思考,“圣人有情而无累”也就能理解了。圣人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之情,他“无累”不是在压抑自己,而是他不会为这情感所牵绊。
第三联,“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真理在哪里?真理在万物当中。那么在没有鲜花的地方,没有人、事、物的地方,有没有“道”?也有道,也有真理,在万物之外、虚空之中也有真理,所以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思”就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它是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件事情来了,我去应对这件事,应对完了我放下。大自然的一切都与人是“天人合一”的。接下来一句“富贵不淫贫贱乐”,是在说如何做。“富贵不淫”,有了钱不能乱来,不能没有是非标准,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实则很难做到。那么“贫贱乐”容易吗?也是非常难的。我年轻的时候,小孩子的尿布都买不起,我那时快乐吗?不会快乐。真正能够做到“贫贱乐”的,我想就是颜回了,因为他知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的,我是要明白真理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当我能够明白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人间之后,哪怕你叫我晚上立马离开这个世界都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每个人活着要有使命感。要去理解这个使命,你就要学会“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里不仅是“男儿”,男儿、女儿都是一样的。不要以为做了很多事情、能够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叫英雄,不是这么回事,其实英雄就是能够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只要踏实,总有一天你也能够达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的境界。
总结全诗所思,第一,“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没有私心,都是公心。第二,“圣人有情而无累”,明白事理的人不会为已经过去的或者为没有发生的事情烦恼,他只活在当下。第三,“有形无形皆是真理之显现”。这个世界好不好,与它本身无关,而与你看世界的眼光有关。你看这个世界是美的,这个世界就是美的;你看这个世界是丑的,那它就是丑的。当然,我们有责任去改变一些丑的现象;但同时,我们的心态也很重要。第四,“居仁由义”,就是说实践仁爱、实践道义,要从“一箪食、一瓢饮”,从“一饭、一钵”做起。当你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乐”时,你就成为一个君子了。
这两首诗基本上讲的是儒家哲理。接下来,我们谈谈道家的思想、哲理。陶渊明的《饮酒》大家在中学里应该都读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古诗,不是律诗。陶渊明说:我在人间造了一所房子,但是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能够做到呢?因为我的心宁静了,所处的地方自然就偏僻了。不管住在多闹的地方,如果你的心宁静了,都会觉得像隐居在山林里面一样。这说明:到底是什么让你宁静下来?是你的心态,而不是周围的环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是采菊,而不是采别的花?一个原因是,菊花是秋天常见的花,除了菊花也没有别的花可以采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代表着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为什么?这要从屈原的饮食说起。屈原白天好像不太吃东西,这个我是根据《离骚》来判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白天吃兰花的露水,晚上吃秋菊的叶子。菊花是非常“草根”的一种植物,它不像牡丹花是国色天香,菊花是开在井边篱旁的。当然,你家里也可以种。菊花生命力也非常顽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见到它开放。“采菊东篱下”是对一种孤傲人格的主观追求,这个社会再黑暗也无所谓,我不理睬就是了,只管像菊花那样在井边篱下独自开放,“悠然见南山”,当你从主观上去追求这种美好境界的时候,突然之间,客观的美好景象(南山)也随之显现出来。这个“南山”既是外在的南山,同时又是你内心的“南山”。“悠然”一词表明,这个时候你的“心”与外在的“静”连成了一片。外在的“静”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外在的“静”,这就叫“主观与客观的合一”。
接下来写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色是越来越漂亮了,飞鸟纷纷回家了。这是一幅图画,也是一种象征。飞鸟回家了,诗人常常暗示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想要回家了。它就是渗透着道理的一幅景物图,表达想要回归自然的意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的道理很深刻,我想告诉你,但又忘记怎么说了。这句话藏着中国古代的两个哲理——“言不尽意”、道家的“得意忘言”。语言常常是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思想情感的,真正的思想情感是在语言之外的。比如有一位先生给他太太买了一个钻戒,很值钱。他回家对太太说:“我给你买了个钻戒,我爱你。”太太可能第一句话是:“你会不会过日子啊!这钱我们都可以付房子的首付了!”这里面存在什么?存在语言造成的一种隔阂,说明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够达成一种默契,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中国思想就告诉大家,一定要用形象来说话,不能够完全靠语言。所以“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是有道理的,我通过语言讲,但是真正的意思却在语言之外。语言是让你达到一个形象,得到了这个“象”,你最后便能得到“意”;得到了“意”,这个“象”就没有用了,语言就没有用了。所以语言是必须要的,象也是必须要的,但是最后都要破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讲的就是这一道家之理。
下面这首词——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也含有道家思想。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哲理美在哪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湖北黄冈。因为他是罪人,所以给他提供的吃住条件较差,于是他就在自己住所外的江边开垦了一亩三分地,这块地叫“东坡”。白天他到东坡去,晚上再回到自己的卧室睡觉。有的时候他晚上索性睡在东坡,也不回去了。这首词就写于半夜突然回到卧室之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在东坡喝酒,醒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几点了,可能是在三更。这告诉我们什么?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这里苏东坡在暗示你:“这个世界是不是睡了?是不是只有我醒着的?但同时我又是个喝醉的人,所有的人都清醒,只有我一个人醉着,是不是我把这个世界看错了?”所以醒的人,可能恰恰是醉的人;醉的人,可能恰恰是醒的人。也许醒的人看世界有他的局限性,也许醉的人看世界也有他的局限性。怎样看世界,才能把世界领悟?也许是在半醉半醒之间。“归来仿佛三更”,这就是苏轼在醉与醒之间所看到的世界,他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眼光。具体时间不清楚,这是一种时间上的跳跃,跳出了常规思维。我们现在看很多科幻的东西,或者看有关量子力学的介绍,觉得似是而非,不一定理解。时间是否真实存在?还是时间、空间本身就是错觉?这是现代物理学讨论的问题。但是苏东坡受佛学和道家的影响,他可能会觉得“时间”是一种虚幻的概念。道家有一句话,“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所以时间可能就是一个错觉。空间与时间,可能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障碍。
中国的佛学讲起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界定时间的早晚都与当下刹那之间的念头有关,这是对时间的超越。所以这“醒复醉”,是想让你换一种眼光看世界,醒着、醉着看都不怎么样,半梦半醒之间最好。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家童睡得很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沉睡。此时苏轼的敲门声,相对来说是很响亮的。这个敲门,实际上是一个清醒者,对于一个迷茫者、对于迷茫世界的叩问。倚杖听江声,这个世界不回应他,于是他只能一个人拄着拐杖听远处的涛声。为什么要拄着拐杖听远处的涛声?“拄着拐杖”是一个什么景象?古代的画里面,老法师、老和尚、老者往往是拄着拐杖的。拄着拐杖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仙人的姿态。在中国的传说中,有些人死的时候,会拄着拐杖,化作一阵清风而去,西藏人称之为“虹化”,化作一道彩虹。“倚仗听江声”,江声可以使人的心灵宁静下来,这个时候万籁俱寂,灵魂出窍了。当然,不是真的灵魂出窍。这个图画可能告诉你的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看清了世界。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我常常感到遗憾的是,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这其实是源于庄子的一个典故,庄子认为:大道、真理借我们的身体而存在,身体都是暂时存在的,当一个身体死了,又有一个新的身体出现,而“道”是永远存在的。这种通过生灭来体现不生灭的大道,说明了身体不是归你所有的,而是大道之运行的表现。这与佛教的说法一样,佛教认为你的身体是问你父母借来的,下一辈子就不是这样的,所以这辈子能够有缘相遇,大家一定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既然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身外之物,比如金钱、名誉、利禄,又有什么意思呢?“营营”是指苍蝇“嗡嗡”的叫声,引申为功名利禄的种种钻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夜深了,江上的风不吹了,水面上的波纹像丝绸一样平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驾着一叶扁舟,从此离开这里,到江海上去度过我的余生。当然,苏轼在此只是写一首词而已,写完他就又喝酒,又呼呼大睡了。当时这首词通过他的书童传出去,县令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家伙要逃走了,逃走了就是自己没能看押好犯人的罪过,县令马上派人去抓苏东坡,结果发现他连醉三天还没醒。苏轼不是真的要逃到江海上去,而是在表达一种理想。所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人的本来面目与世界的本来面目再一次相遇。这句话实际出自《论语·公冶长》的一个典故,孔子说:“我这辈子实现不了理想,想出海到海外去生存了,大概只有子路跟着我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听了很得意。
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大致包含四点:第一,醉醒之间达到一种非常规思维的、时间上的跳跃,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时间是否真实存在?第二,当你放下万念的时候,就进入一种非常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本来的面目、世界本来的面目就呈现出来了。第三是追问,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我们自己的?第四是理想,人永远要保有一种理想,即使这个理想不能够实现,也要为理想而奋斗。当然,这个理想也可以是内在的追求。
现在已经讲了两首道家的诗,接下来看一看元稹的《行宫》,它既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更不是佛教的,我就是想拿它说明一个问题——形象的重要性。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很简单的五言诗,共二十字。“行宫”是皇帝出去旅游时住的地方。当然,这是借喻的说法。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唐玄宗老早就死掉了,或者老早就不做皇帝了,所以他的行宫也就破落了,但是宫花还在寂寞地开着。“宫花寂寞红”,用了拟人的手法,花其实不懂人情,这就反衬出人的失落、寂寞。用花来抒发情感,这在中国古诗中比较常见。“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当年一头青丝的宫女都已白发苍苍,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所以聊来聊去还是老话题:当年玄宗是怎样的英明神武,杨贵妃跳霓裳羽衣舞是多么的精彩……这首诗展现出一幅非常寂寞、凄凉的画面。诗人借这种凄凉引起读者对当年开元天宝盛世的联想,读者不禁要问,当年那个盛世在哪里?是什么造成了盛唐的衰落?作者实际要引发的是另外一种“象”。“象”有“象外之象”和“象外之意”。此诗给你的“象”是一个凄凉的、寂寞的“象”,但它的“象外之意”是繁荣的开元天宝盛世。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象外之意”?用正面的语言来表达相反的画面,用明象跟暗象作比照(明象就是凄凉的象,暗象就是繁荣的象),揭示盛衰之理,引发读者对兴旺与衰败的思考。同时,作者通过这凄凉之象,把整个世界的两面,萧条也好,兴盛也罢,全部打开了。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能够用一个“形象”引出事件的全部,引发读者对整个事件的思考。用对存在的研究,同时打开了存在之门,把整个世界变得明亮起来,这个就是“遮蔽”跟“敞开”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首佛教诗——唐代无尽藏的《嗅梅》: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终日寻春不见春”,整天在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芒鞋踏破岭头云”,踏破山边的云,登山涉水,把草鞋都磨破了好多双(“芒鞋”就是草鞋,和尚贫穷,穿的是草鞋,只为寻找春天)。“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返回的时候,采了一朵梅花嗅嗅,才明白春天已经呈现在梅花的枝头了呀!这首诗就是一个象征,它告诉我们,不要真的去寻找春天,春天每年都会来的,而且已经“近在眼前”!
“寻春”,春是什么?春就是“理”,整天寻找人生的道理,却找不到,一直在实践当中,把鞋子都踩坏了。可是当你回来的时候,拿着梅花嗅了一嗅,发觉真理就在梅花的枝头。原来所谓的真理、道理其实都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真理是无处不在的。不用向外去求索真理,可以向内求索。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去寻找真理?真理不就在你的心里吗?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你只要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你就了解了世界,真理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进而,一切真理本来现成。梅花当中有现成的真理,其他花当中没有吗?其实都有。一切事物当中都有现成的真理。寻找真理不需要去挑三拣四,一会儿说选择这个,一会儿又说选择那个。“大道至简”,真理没有那么复杂。但“大道之行难”,古代的一个著名禅师僧璨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大道并不难,就是你挑来挑去,这个当中有“道”,那个当中没“理”,所以反而找不到真理了。这些是从较高的层面上去理解的。从低层面上也可以理解,现在很多人都偏向追求外在的东西,他的数学成绩比我好,他的衣服比我好看等,可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你就不能想,我的体育成绩比他好,我的身体比他好吗?当然,我是把这些道理庸俗化了。我先把它理性化,然后再把它庸俗化,至于你如何理解,就取决于你自己了。
我再讲一首稍微难一点的诗,是南北朝的善慧大师所作: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大家读不懂,这也正常。“空手”怎么“把锄头”?既然手空着,就没有拿锄头啊。当然,禅宗其实是让你突破常规思维。拿锄头是要空手拿的。“步行”与“骑水牛”也是一样的,步行要受到大脑的支配,而水牛是受人支配的。虽然“步行”不可能“骑水牛”,但事实上“步行”的原理与“骑水牛”的道理是一样的。“空手”的原理与“把锄头”的原理也是一样的,空手可以抓物,把锄头需要空手。我是这样理解的,很多人还有不同的见解,你们可以自己去体会。
“人从桥上过”,这个很简单,都读得懂。什么叫“桥流水不流”?你看到过桥流而水不流的情况吗?之前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的想法,给我很多启发,他说:“如果水是流动的,你站在流动的角度,把流动看成静止,那么桥就流了,水就不流了。”这是一种理解,但这首诗恐怕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首诗是想说:现象永远在变,但是本体不会变。花开花谢,循环往复。为什么?因为花开花谢的本体是不变的。为什么“桥流”?因为过去大部分桥都是用木头做的,木头过个十年二十年不修就坏掉了,所以桥就“流”掉了。“水不流”,你看黄河,虽然会改道,但它依旧在那儿,永远不会变。所以“水流”代表着一个本体境界,现象总是会变,而本体是不会变的。水可以变成蒸汽,可以变成固体的冰,也可以变成液体的水,但是水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世间万物一直在发生变化,但世界的本体是不会变的,当你找到这个永远不变的东西,你就涅槃了,你就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佛教就是要找这个本来面目,而不是叫你烧香拜佛、去求发财的。“桥流水不流”,按照上述的思路来理解,就通了。
还有一首苏轼的《琴诗》好像更加难理解一点: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弦上有琴声,琴放在琴匣当中,为什么没有声响?如果说这个音乐在指头上,你为什么不在指头上听?古代的禅师,特别是日本的禅师,据说功夫很好,能够听到一只手的声音,稍微差一点的,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你们能够听到什么?花开肯定有声音,但是我们听不到。我们的耳朵能接受到的声音频率很有限。
那么,声音是从哪里来?可能你们想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里告诉你们所谓的“标准答案”,朱光潜的“标准答案”:“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如果只有手,就只有主观,弹不出音乐来,但手指与手指可以碰出音乐。如果只有琴,就只有客观,是不构成世界,也不构成美的。所以只有当主观跟客观交流在一起的时候,它才产生美。朱光潜只能讲到这里,因为他是在20世纪50年代讲的,再讲深一步可能就要被批判成唯心主义了。我可以再讲深一点:当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所见到的不是客观世界。为什么?因为一只老鹰看到的世界,或者一只蛤蟆看到的世界,以及人类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蛤蟆看到的是“动”的世界,它看不到“静”的;老鹰对光线的感觉,与人类对光线的感觉不同,所以它看到的世界也与我们看到的不同。你不能说:我们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真实的,老鹰看到的就不是真实的。没有绝对的客观世界,我们认为的客观世界,其实是我们的主观与客观交流的产物,这个是朱光潜要讲而没有讲的。苏东坡的这首诗,还不仅仅是讲这个道理,他其实是在讲佛教的道理,即“缘起性空”。手是一个条件,琴弦是一个条件,人的大脑也是一个条件,把这些放在真空当中都不会响,必须要有空气才行。这些条件构成了声音的产生,所以声音是由很多条件产生的。但是如果你追求声音的本质,那既不是琴弦,也不是手指,不是你的思想,它是没有本质的。这是佛教说的“性空”的道理。杯子是没有本质的。它不是玻璃,也不是设计师。设计师可以设计出很多东西,不一定设计杯子。一般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但如果你把杯子放在“神龛”上作供品,那它就不是单纯的杯子了。杯子成为杯子有很多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不是杯子的本质。
诗歌可以阐述很多深刻的哲理。针对这首诗,你讲到“主客互动”,我就算你对了,你如果能够讲到“缘起性空”,我会觉得你很有想法。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每个人都有情感,人就是情感的存在,中国又是个人情社会,所以“情感”比较好玩一点。情感有什么作用?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是对人性的安慰。人的苦难及悲悯之感,可以通过宗教抒发。中国的诗歌,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尽管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宗教那样强烈。一种旷达的人生观,一种慈悲的意识,一个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延展性,这些怎么体现?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流浪者的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四处漂泊。在座的各位,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上海人,都是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现在因为有动车、飞机,所以时间、空间都缩短了,而在古代,从上海到新疆三个月不一定走得到,常常就死在路上了。但是古代的人,他又必须漂泊。为什么?因为他要生活,他要做官,他要做生意。什么人去安慰这些古代的漂泊者?就是诗人去安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船慢慢飘荡,来到了烟水苍茫之地,这一乡愁缭绕的地方,特别是看到别人家里的炊烟升起,那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我为什么要流浪”的感觉。“日暮客愁新”,太阳慢慢下山了,乡愁越来越浓厚了。如何把这“客愁”慢慢消散、淡化,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压抑的心理?诗人把眼光投向远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他看到天是那么开阔,天水相接是那么迷离,江水是如此清澈,月露是如此皎洁。他便觉得,这样的自然,是一种人情,即“人化”的自然。当他把目光投向这个大地母亲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化入大地当中了。刹那间“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当中,他突然之间觉得:“我什么都放下了。”这一句起到了安慰情感的作用,把一种他乡游子的情怀化入自然风景当中。自然不仅仅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它也是我们的依靠。
接下来的一首诗,也同样非常简单的,表达的是对战争的谴责,对战死沙场的战士的关怀。这首诗是中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代是没有匈奴的。这首诗是在借古喻今,诗人不能说唐代“誓扫突厥不顾身”,那就直接指向唐明皇或者唐太宗了。这个匈奴就是“以汉代唐”。任何强盛的朝代都喜欢展示自己的“肌肉”,唐代也是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时代。那么谁去开疆拓土?都是那些百姓。“五千貂锦丧胡尘”,穿着貂皮大衣的最精锐的五千士兵已经丧生在漫漫黄沙当中。一个国家要开疆拓土、捍卫主权,最后死亡的都是最精锐的部队和老百姓。后面两句话展示两幅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在今陕西北部一带,是古代战场。无定河边累累白骨,这些士兵已经死去好多年了,可是他们家乡的亲人,还不知道他们已战死沙场。少妇们眼中还时时浮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战士们归来,一家人可以团聚了。这两幅画面,一幅悲凉,一幅温馨。通过这两幅画面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极度厌恶:不管以什么名义发动的战争,我都是要谴责的。
老子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任何战事都是万千老百姓的白骨堆成的,所以叫“一将功成万骨枯”。
再看第三首: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等待。等待很美吗?等待确实很美,但同时,也是一种凄凉、无奈。为什么要“梳洗罢”?古代女孩子的丈夫离开以后,她们是不打扮的。这叫“女为悦己者容”,如果打扮的话,可能会引起误会:这个女人的丈夫都出去了,她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谁看?她这一天特意梳洗,是为了有个仪式感,因为她得到消息,自己的心上人要回来了,所以出门去“独倚望江楼”。接下来,她就开始等待。一开始她充满希望,来了一艘船看一看,没有我的心上人,又一艘船,无数船只从她眼前掠过,可是她的心上人始终没有出现。“过尽千帆皆不是”,她一直在等待,希望升起又失落,升起又失落,一天就快过去了。“斜晖脉脉水悠悠”,太阳慢慢西沉,水缓缓向东流去。这个画面在暗示什么?暗示在等待的过程中,青春逐渐消失。我们读过《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池塘旁边的花凋零了。这些做梦和花谢都是象征,象征青春不再。“肠断白蘋洲”,白蘋洲可能是他们当年聚会的地方,这首诗实际上是对人生困境的一种责问,或是一种悲悯。为什么人必须要分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情感深度。我们现代人如果迟迟等不到人,就会另外想办法,但古代人则是通过一种情感深度来打动你,在默默无言的等待中,承受着某种无奈。当诗人用诗歌把这种情感写出来的时候,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就获得了解脱。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诗歌?因为人人都写诗,你看全唐诗中,有读书人写的,有官僚写的,有木匠写的,有乞丐写的……为什么大家都要写?就像唱流行歌曲一样。写出来,心里的压抑、包袱就都放下了。“斜晖脉脉水悠悠”,最后知道了,原来世界就是这样。郑愁予的《错误》其实就是从温庭筠的《望江南》化过来的:“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女孩子的心就像小小的窗帘一样,被紧紧地遮住了。一个人把心灵封闭起来,就没有东西能再引发她,她就能够自我安慰、自我蜷缩在小天地里。可是恰恰有一个人,无意当中让她把心扉又重新敞开了。“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她本来已经把心灵遮蔽了,反正心上人不会回来了。突然“达达的马蹄”让她产生一种误解,以为自己的心上人回来了,但事实上“我”只是个过客,“我”不是她等待的那个“归人”。让她本来沉寂的心又开始燃起新的希望,然后又残忍地让这希望变成了失望。
这两首诗歌其实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就是表现手法稍微有点不一样,郑愁予的诗歌表现手法更加高明一点。“过尽千帆皆不是”,用的是视觉,而“达达的马蹄”是用听觉,声音更响亮,而且更容易让人产生揪心的感觉。“我”对不起那个窗扉紧掩的少女,因为“我”只是个过客。人与人很多时候都是失之交臂,是个美丽的错误。既然这是人生的困局,那我们不如就接受它吧。
我再讲一首词——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这是词的上片(上阕)。“凌波”是什么意思?大家读过《天龙八部》吗?里面有一种功夫叫“凌波微步”,是段誉专门用来逃生的。“凌波微步”实则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优美。
“横塘”在苏州。“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我”在横塘,看到“你”迈着轻盈的脚步慢慢走过来,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可能即将发生。但没想到,“你”根本没有走过来,而是匆匆离去。“芳尘去”,灰尘都是有香的。“锦瑟年华谁与度?”,你这么漂亮的,步态这么美丽的少女,你的美好青春年华和谁一起共度?这是情痴,人家美丽的青春年华与谁共同度过,与他有什么关系?但是诗人都是情痴,接下来一句是想象,如此漂亮的少女,她的居所一定很美,“月桥花院,锁窗朱户”,一座拱桥,长满鲜花的庭院,红的房间,绿的窗,“只有春知处”,只有春天才知道她归向哪里吧?这个“春”暗示青春。这是我读出来的。
之后时间推移了,到下阕: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蘅皋”是长满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云在缓缓流动,是指时间不断推移。到了傍晚(“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往往有一支五彩的笔,诗人刚刚题了一首感情充沛的词作。前面是美女,这里才子出来了。“试问闲情都几许?”我在这首词里面写了什么?我的闲愁都有哪些?这个“闲情”就是刚才已经讲到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等等这一类闲愁。既然是闲愁,就不是一本正经的惆怅,而是一种莫名的惆怅。莫名的惆怅其实是很难写出来的,他便用景物去描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梅子黄了的时候,已经到初夏。前面的“飞云冉冉蘅皋暮”是从白天到晚上,而这句是说从春天到夏天,后来别人称贺铸为“贺梅子”,就是由此而来。这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把从春天到夏天、从白天到晚上的这种时间变化,以及时间变化所引出的无奈、惆怅的情感都写了出来。第一种情感,这位少女如此令人神往,到底会与谁一起共度年华?“我”心惆怅。第二,可能影射的是,“我”的青春年华就像少女一样,莫名其妙就不知道春归何处了。这惆怅是年岁渐长添的一份莫名的惆怅,难以言表,只得用形象去表达,“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空余对时间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