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形态”展现立体动态的时空观
社会形态学分类,既可用来横向比较,也可用于纵向比较——当它有了时间刻度之后,就分出了不同发展阶段,即社会形态在考古学“文化层”上的叠加,表明如何在旧的社会形态废墟上推陈出新建立起新的社会形态。对此,普列汉诺夫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一种情况是指两个发展阶段而言,其中一个接着另一个,而为另一个所产生。另一种情况,我们认为毋宁是两个并存的经济发展的类型。” 这就表明社会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是对得起来的。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提出所有制五形态,分别是“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现代“纯粹私有制”,未来“无产阶级的占有制”。马克思还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都讲到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加上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五种所有制形式。《雇佣劳动与资本》提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依次更替。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当中: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五形态”。
迄今为止,对于“五形态”的探讨已经很深入,也提出一些相当尖锐的问题。例如,既然是大体说来,就不是每个社会都必须经历这些阶段。可以解释为仅适用于西欧这一小块区域,无意作为普适真理。普列汉诺夫指出“中国和古埃及的经济发展的逻辑,并没有导致古代生产方式的出现” ,不要说东西方发展的路径不同,就是斯拉夫和日耳曼的历史演进都有显著差别,也没有经历西欧那样的发展史。马克思在致魏德曼的信中就已经指出,“他(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普列汉诺夫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据马克思的见解,东方的、古典的、封建的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就一般的轮廓来说,可以看作以此递进的(‘累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诸时代。但我们应该知道,当马克思后来读到摩尔根的《原始社会》 一书时,他就改变了他对于古代生产方式同东方生产方式的观点。”
就在此之前一年所写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马克思讲的还是三种原始所有制形式,分别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古希腊罗马的)和“日耳曼的”,近似于黑格尔由东到西对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马克思进而认为它们都是由原生形态的“天然形成的共同体”向次生形态的“(农村)公社的各种形式”过渡的形式,可见,彼此并没有构成黑格尔似的阶梯式序列。 然而,当马克思把原来“日耳曼的”改成“封建的”之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呈现出了如今所说的(社会发展)序列。
即便如此,“亚细亚的”仍然无法在这个发展序列中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因此,原始社会形态就成了重点研究对象。再加上当时俄国社会党人提出直接过渡问题,就使得回答这个问题变得更为迫切。恩格斯晚年研究原始社会,一方面证明了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另一方面正式用原始社会代替“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阅读摩尔根《原始社会》深受影响,留下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高度评价“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为了回答俄国社会党人提出的革命要求,马克思晚年再次投入原始公社研究当中,在给查苏利奇的信中又一次承认“五形态”只适用于西欧国家,并赞成从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那么,“五形态”之说最终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列宁也赞同“五形态”。1897年列宁在为波格丹诺夫《经济学简明教程》写的书评中讲,政治经济学应该这样来叙述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即原始氏族共产主义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主义和行会时期、资本主义时期。1919年,《论国家》也主张“五形态”。列宁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社会主义,但他的演讲是在1919年,此时社会主义已在苏联成现实,因此不言而喻地可以这样推论,列宁认为人类历史正是沿着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单线序列发展。
1938年9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发布,其中的第四章第二节收录了以斯大林名义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对“五形态”有了正式定调,认为它“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斯大林明确提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社会发展史首先便是生产发展史,数千百年来新陈代谢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发展史……是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制的,社会主义的这样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更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