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战争,是人类最丑陋的恶习之一,几乎伴随着人类从产生以迄于今的整个过程。早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战争,便随着对生存空间、水源、食物乃至异性的争夺而展开了。甚至,当外部环境能够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极度匮乏时,异族群成员的肉体即成为另一族群的食物来源,并由此展开不同族群之间的战争,以及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血腥屠杀。对此,《吕氏春秋》有云:“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
显然,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自身历史、战争历史的探讨,并试图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为当世人事提供借鉴。《韩非子》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时云:“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比《韩非子》稍后的《淮南子》,对战争起源的讨论更细致一些:“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趹。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人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故割革而为甲,铄铁而为刃。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慅动,莫宁其所。……兵之所由来者远矣。”
当历史进入所谓的文明史阶段后,人类并未因为知识的积累、生存空间的拓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财富的增加、交流管道的疏通等而放弃战争这种恶习。相反,在相对于整个人类生命史来说仅仅是短暂一段的文明历史时期内,人类把战争的规模、残酷程度、对生命与社会财富的破坏等,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战争记录,也留下了数不清的对人类生命的屠杀、对社会财富的摧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对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阻碍,构成了一条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相伴而行的以野蛮、倒退与灾难为主要特征的黑暗脉络。在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这条黑暗脉络甚至掩蔽了文明的光芒、人性的尊严和理性的光辉,成为人类种群心灵中永久不能抚平的创痛记忆。
进入世界近代史阶段后,战争更是多次以全世界为场域全面展开,规模空前广大,延续旷日持久。现代科技的奠定与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战争机器的现代化,使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更进一步地被激发与展现。战争,这个伴随人类全部历史以迄于今的凶恶怪兽,时时张着巨口,随时准备吞噬人类生命与社会财富,进而对人类种群自身的生存构成巨大而实在的威胁。
一方面,战争必然吞噬生命,这是铁定的法则。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国内战争或国际战争,都意味着灾难,意味着无数生命的消殒,意味着无数财富化为灰烬。对于战争造成的灾难与惨剧,无数中外历史文献、文学作品都曾作过详细的记录与描述,其残酷与血腥,令人愤慨。在现代,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战争是交战、参战的各方或各国综合实力的大比拼,同时也是交战各方、各国对战争所必然带来的灾难性结果的承耐力的比拼。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敌对的双方或多方会消耗掉大量的社会财富,牺牲掉大量的国民生命。而战祸所造成的社会财富消耗与国民生命牺牲,往往会比直接消耗于战争本身者要大得多,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窒碍作用也会持续得更久远。
另一方面,战争从远古时代不同人类族群之间的争夺杀戮,发展到人类文明时代不同人类集团的政权争夺或利益瓜分的工具,不同国家疆域界限划分的武力凭借,乃至对族群利益、国家独立和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捍卫手段,它所造成的灾难和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自古迄今,同样受到人类理性的关注与思考。古今中外的无数哲人智者们,在不同程度上审视过战争的进程,总结过战争的规律,分析过战争的性质,抨击过战争的灾难,发出过对和平的召唤。但是,战争本身的发展,似乎远远超出了人类智性对它的思考、认知和节制:人类早就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但是迄今无法消除战争;人类渴望和平,但一直无法克制以战争作为解决冲突与争端手段的冲动与欲望;人类把战争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但不同的族群或团体谁也无法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评判立场。人类甚至已清楚地意识到战争对自身存在可能产生的严重威胁,但人们为减轻战争危害、消除战争威胁、争取永久和平的努力,进展得极不顺利,达成的共识不时地遭到毁弃。人类消除战争威胁、争取实现永久和平的道路,充满着曲折与艰难。
正因如此,人类就不能停止对战争历史的认识、思考与反省,不能停止对战争灾难与罪恶的考察、分析与谴责。至少,人类过去遭受的战争灾难,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的行为取向,有着巨大的警醒意义。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时时翻检她的历史上所曾遭受的苦难和所曾经历的抗争,对激励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强图存、抵御灾难、维护和平的意志与决心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们将试图冲破时空的隔膜,掀开被长久岁月尘封得字迹模糊而又血肉粘连的历史一页。
近代历史上,中国长期遭受外来侵略与欺凌,中国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百年之间,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段灾难与抗争、屈辱与奋发、图存与自强相互交织的悲壮岁月。其中,1931年至1945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成为这段长达百年的历史岁月中苦难与辉煌的典型缩影,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永久铭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扶植伪政权。由此,日本挑起了对中国长期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对日抗战随之展开。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悍然发动全面武装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中国开始了长达8年的反侵略、反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全面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国土上持续时间之长久、展开规模之巨大、武装对抗之强烈、波及区域之广阔、影响程度之深刻,在近代战争史上并不多见。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对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战争期间,日军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与残酷屠杀,造成了数以千万计中国军民的生命牺牲,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社会财富的损失与文化遗产的毁灭。
在现代社会中,战争造成的人口伤亡是战争灾祸最直接的构成之一。它与战争对社会财富的消耗和摧毁,共同构成了战争灾难的主体部分,进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从战争爆发至今,不论是战时、战后的中国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还是抗战史专门研究者、不同领域的个人,始终予以高度关注。从战时开始,这些机关或个人便着手组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作了长时间的研究与探讨。在战争进行当中或战争结束后不久,由国民政府或抗日根据地边区民主政府主持领导,并由相关人员、团体及学术机构参与进行的中国抗战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调查,是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展开的。
这些工作,一方面为战后国际社会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上裁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揭露日军在华极端反人道罪行提供了大量的铁证,让罪恶受到审判,使正义得以伸张;另一方面,也向世人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昭示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前人的调查分析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统计材料,为后人进行中国抗战人口损失与财产损失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与研究参考。
关于中国抗战损失问题的研究,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那样,在战争激烈进行之际,国民政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有关机关即着手进行调查与研究,并随时通过报刊等媒介向社会公众披露。这既是为了向国内外人士揭露日军的残暴罪行,也是为了增强国人抗战的决心,呼吁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抗战财产损失一样,中国抗战人口伤亡为其调查与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形成了一批最初的原始档案资料。在战争进行期间,即有学者利用这些资料对中国抗战人口伤亡进行过初步的估算与研究,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中央研究院的潘嘉林,他于1941年春著成《抗战三年来我公私损失初步估计》。
其后,该所韩启桐复在潘氏著作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政府机关等随时公布的抗战人口损失统计、军事部门赠送的抗战将士历年伤亡统计资料,以及他个人的调查补充估计,撰成了著名的《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1937—1943)》。该书第三章专列“人口伤亡”,通过对截至1943年各省县市抗战烈度及战斗分布、沦陷区分布、敌机空袭后方各地城镇统计、国民党军队抗战伤亡统计、平民伤亡情形分布等资料的分析,并参照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战斗人员伤亡分类统计资料及其他一些国家重要战争中交战人员伤亡情形、比率等,按照当时不同的区域、战役级别、交战持续时间和沦陷境况,建立了一套估计中国抗战人口伤亡损失的数据模型,并据以对这6年中国抗战损失及伤亡比率、不同区域内平民伤亡,以及平民伤亡与军队伤亡比率等进行了研究与估计,得出关于中国全面抗战前六年人口伤亡损失的总体估计。
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和中国解放区民主政权也分别在各自权辖区域内对抗战损失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各自形成了一批原始的调查与统计资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抗日战争史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畴内。虽然许多专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细致研究,但另有更多的专题则长期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中国抗战损失问题即是其中之一。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学科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局限,许多在今人看来非常重要的专题,在当时并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国抗战损失的调查与研究固然重要,在战争进行之时不少学者就深刻地认识到,并积极地着手进行。但经过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重新构建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乃至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框架与表达体系。所以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等内容,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中很多具体的研究专题,确实还没来得及被研究者置于一个应有的关注度之上,因而没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日两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相对平稳,还没有明显出现后来横亘于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激化、国际社会对日本社会右倾化问题的担忧和日本官僚在日本近代对外侵略历史认识上的倒退等,现实的国际斗争实践还没有对中日历史问题研究工作提出迫切的需求,没有对有关专题的研究形成刺激。因此,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某些具体领域,也就没有成为研究热点。第三,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学科,还处在宏大叙事体系的构建阶段,这种构建工作持续时间长,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思维习惯与研究趋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具体的历史专题课题的研究工作,未能及时展开。第四,近代史时期,几乎所有的中国近代化事业,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草创、进步与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关中国各个时期基本国情的调查统计尤其不发达,调查统计资料零散且混乱,有关中国近代各个时期,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的数量、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数据,医疗卫生设施、国民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等,都很不精确,既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官方数据口径,也没有为学界所承认的、可靠的共识数值,这使得人们在研究战争损失时,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反映社会正常运行与发展状态的必要的、可靠的参照值。
所以,当我们进行有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损失问题的研究时,便会受到诸如研究视角与方法、思维习惯与表达话语、研究基础与参照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非常大的学术困难。另外,不论是在抗战期间,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或是当前,有关中国抗战损失的资料搜集工作,一直具有较大的难度。这也成为制约该专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因中日两国关系变化和学术研究发展,抗日战争史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重新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有关日本武装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所造成的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等问题,随之成为研究者无法避开的一个论题。但由于资料发掘的不充分,专题的基础研究的薄弱,在此后至今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有关中国抗战损失研究的专著成果并不多见,系统研究中国抗战人口损失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属寥寥。在这一时期内,虽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已慢慢从原来的中国近代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构件地位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获得广大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史料的搜集发掘与整理出版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也都发生很大变化,更进一步把抗战史研究推动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科内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截至20世纪末,已出版的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若干专著,大多未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作专题研究,或仅如蜻蜓点水般的在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结局时就中国战时人口伤亡总数写上数语,作一交代。对此情形,笔者曾在进行中国抗战人口损失问题专题研究时,在学术史回顾的相关内容中进行过梳理,此处不再赘述。
严格地来说,直到21世纪头一个十年结束时,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的专门性成果,依然是难得一见的。
笔者从21世纪初开始,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问题研究进行过尝试,著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研究(1937—1945)》一书,于2012年出版。但由于资料搜集难度大、基础研究薄弱、个人学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该书的出版很难说能对这一专题研究发挥多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当时,笔者即深感该专题研究的难度之大、意义之重,认为它应该是一项集全国之力进行系统研究并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课题。
约从2004年起,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持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课题开始筹备布置,并于当年年末在全国统一开展。据当时参与主持该项目的有关专家介绍,十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共有60万人参加调研。课题调研的主要内容有:(1) 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抗战中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2) 历次重大战役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的情况;(3) 日本从中国掠走各种资源的情况;(4) 日本从中国掠走和破坏文物的情况;(5) 日军在中国制造的一系列重大惨案;(6) 中国劳工的损失情况;(7) 中国妇女遭受日军性侵犯的情况,包括“慰安妇”的情况;(8) 日军在中国使用细菌武器、化学武器及其造成伤害的情况;(9) 日本侵略者在其他方面给中国造成破坏的情况,等等。这项调研历时10年多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4年第一批调研成果发布出版。至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项目成果陆续以A系列和B系列的形式分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A系列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一本调研成果,以及若干重要专题的调研成果,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审核。B系列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大量调研成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史研究室负责审核。全部成果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版式、统一编号,由中共党史出版社统一出版。全部出齐之后,将有300本左右。”
这次调研,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约60年之后启动的一次全国性的有关中国抗战损失的“普查”,较抗战胜利后不久由国民政府主导进行的中国抗战损失调查,组织工作显得更为系统,参加调研的人员数量也十分庞大,项目成果得到了及时整理、整合、编辑并出版。项目成果挖掘出了不少形成于战时或战后不久的、收藏在全国各地各级档案部门的抗战损失调查资料,同时也有对全国范围内侵华日军当年制造的重大惨案的调查,以及对相关口述资料的汇辑。虽然有由于巨大的时空隔阂造成的不少原始档案资料的毁损与残缺、当事老人逐渐离世致失去访问机会等方面的局限,但如此大规模的全国范围的抗战损失调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属首次。在有关中国抗战损失的资料发掘、整理、编辑、出版方面,这次调研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当然,这一批卷帙达数百册之多的调研成果,还有待学术界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与利用。
总体上来说,从战时以迄于今,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及相关问题进行的探讨与研究,相较于抗日战争史其他许多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尚显薄弱。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抗战损失研究,已经出版的专著、专题资料和发表的论文,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达到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协调的程度。中国抗战损失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有进一步开拓与发掘的空间。作为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独立与人类道义而付出巨大牺牲的直接表现之一,中国人口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状况究竟怎样?战争期间中国有关机构和学者对人口损失进行了怎样的调查,做了怎样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关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相对接近历史真实的、总体的、宏观的数据来源有哪些?中国抗战人口损失呈现出怎样的时空分布、军民主体结构、性别比率、成幼构成?抗日战争对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到今天还像是一团团历史的迷雾,弥漫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当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依旧具有相当的难度,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局限,仅凭一人之力很难完成。
本书即拟在前期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侧重对中国抗战时期人口的存在环境、战时战后官方与研究机构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调查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的总体估计,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生命牺牲和人口损失类型结构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我们给本书预定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上:第一,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情况的调查与总体估计,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研究的主要篇幅与精力,都将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第二,进一步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的结构情况,即有关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的具体表现与构成,如军民比率、伤亡比率、性别比率、主体分布、空间分布,等等。本书旨在从一个侧面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相关问题作出自己的探索、思考与回答,尝试为推动中国抗战人口损失问题的研究稍献绵薄之力。
我们准备再一次向着历史的迷雾摸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