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存在环境
在过去的研究中,笔者曾经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作出过若干定义。约略而言,我们所说的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是指中国因抗日战争本身或称因日本侵华战争而遭受的社会人口的减损,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组数据,即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中国社会人口保有数量的减损数。并且,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和间接人口损失。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即指因日本侵华战争本身的破坏性而直接导致的中国人口在整个抗战时期非正常死亡数,它又包含着中国抗日官兵阵亡人数,和由其他一切与日本侵华战争本身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因素所导致的中国普通平民的非正常死亡数,如侵华日军在中国各沦陷地区或其所经地区以各种残酷手段所实施的反人道罪行造成的中国平民的死亡、中国民众为逃避战祸在迁徙途中的意外死亡、各省因抗战被征募的民夫壮丁的在途死亡等。中国抗战间接人口损失则是指在战争状态下由社会抗灾救病能力降低、社会生活水平降低、人口素质下降等因素而导致的社会人口的非正常减损,以及由全部的中国抗战人口损失导致的人口增长率的降低而引起的中国人口增长量的相对减损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方法论上说,在我们将要进行的有关中国抗战人口损失问题的研究中,要把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口损失数量化,即将人口损失总体规模、内部构成等抽象化为一组组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整合与评论。因此,在本书中,凡所涉及的诸如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直接人口损失、间接人口损失等概念,都被我们赋予了数量的内涵,即这些概念既指代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惨遭的巨大生命牺牲,同时也是对这种巨大生命牺牲的计量表达,即对人口减损的数量统计。
在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中,尤以中国抗日官兵的阵亡和侵华日军长时间大规模地实施各种极端暴行造成的中国平民死亡为最直接、最突出,它们不仅直接地显示着这场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民族抗战的极端艰苦与残酷,也直接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凶恶面目及其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生命损害。不论是在中日两国军队激烈厮杀的辽阔战场上,还是在原本和平宁静的城镇乡村,中国每一个抗日官兵的阵亡或普通平民的遇害,都会直接地表现为当时中国人口数字的绝对减少,战争期间死难人数总和,即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中的最重要部分。
研究中国抗战人口损失,自然离不开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基本情况的考察。人口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数量存在与发展变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它的现状、发展与变化也需要一定的存在环境。这种存在环境,具体而言即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基本素质、社会稳定或动荡情形、文化传统与生育观念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人口赖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础。这里,我们将着重对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战8年间影响中国人口正常存在的社会状态,如战争规模、战祸波及区域等进行简单考察,同时适当介绍侵华日军对中国普通民众实施的反人道罪行事实,借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和生命牺牲,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所处的残酷的存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