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虫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沙漠爬虫在生活上所遭遇的困难,跟沙漠其他的动物相同,因此也有一套在烈日下靠少量水分生存的方法。
沙漠的生活,对任何动物来说,都很困难。有些爬虫尤其是蜥蜴和蛇,由于身体构造有利,在沙漠中生活比其他动物较为容易。它们透过皮层而失去的水分已减至最低;排尿也只消耗微量水分。很多蜥蜴还有通入鼻孔的腺,能把食物中多余的盐分排出去。
虽然如此,骄阳仍能把爬虫活活地晒死。很多蜥蜴和龟挖洞穴居,躲避酷热,其他则藏身岩隙。
沙漠的蜥蜴以捕食昆虫和蜘蛛为生,不过也有些品种吃素,例如北美洲的胖身叩壁蜥、亚非两洲沙漠的刺尾蜥。
东半球的黄巨蜥,身长可及5英尺,行动迅速,以捕食小动物维生,只要力所能及,捉到什么吃什么。黄巨蜥在极高的气温下也能生存。毒蜥的行动较迟缓,但同样是食肉动物,用结实的颌和毒液杀死猎物。
毒蜥和黄巨蜥像大多数蜥蜴一样,也用舌头轻轻拂过猎物的足迹,位于口腔顶上的黎鼻器,便能辨别由舌头带回来的化学物品,藉此辨认和追杀前面的猎物。
很多蜥蜴,尤其是行动迟缓的品种,有适当的形状和颜色,使它们可与背景浑然一体,不易被天敌发现;行动较迅速的蜥蜴则以灵活快捷的动作逃避天敌。它们轻巧地跑过,非常迅速,一转眼就去得无影无踪。
美洲的角蟾其实是一种有角的蜥蜴。它与澳洲的刺甲蜥都身披刺状鳞甲,因此看上去外貌显得特别凶恶。然而,两者都只捕食昆虫。
刺甲蜥能从潮湿的沙土中吸取水分,但水分并非经过皮层直接进入身体,而是通过毛细管作用,沿着皮肤外层的细纹流到口中。
石龙子是世上最常见的一种蜥蜴,其中许多品种的身体和尾巴都很长,以致有时被人误认作蛇。它们的四肢大都很短。北美洲的五线石龙子,孵出时已有五条明显的条纹和一条蓝尾巴。条纹和尾巴的蓝色都随石龙子成长而逐渐消褪。
澳洲及塔斯马尼亚沙漠的蓝舌蜥,身长可达两英尺。这种石龙子能忍受气温的大幅度变化,而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沙石龙子却需要固定不变的高温。
毒蜥之类的阔尾蜥蜴,把脂肪积聚在尾巴里,可能是用尾巴来储藏食物和代谢水,使它们能度过大旱时期。这种蜥蜴也是穴居的。毒蜥主要吃蚁及从沙地孵化洞掘出来的爬虫卵。
温血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藉出汗或喘气来帮助调节体温。它们体温变化的幅度因而相当小,细胞的新陈代谢及一切有关的体内活动能在最佳的情况下进行。
冷血的爬虫及鱼类的体温,却受环境支配,并随周围的气温而改变。
蜥蜴或龟在寒冷的天气里变得呆滞不活跃,就是因为这时它们体内细胞缺乏热力,不能有效地发挥机能。形容体温变化不定的专用名词,是变温的,冷血只是俗称。
这个俗称很易引起误解,因为在炎热的天气中,这种动物的体温,可能比哺乳动物或鸟类的体温还要高。
居于沙漠的龟,为了躲避烈日,白天钻入地穴中,夜间才出来吃仙人掌及其他植物。其中有些种类,如亚洲沙漠的四爪陆龟,更以冬眠度过最恶劣的冬天气候。早晨和黄昏空气清凉的时候,龟多数都出来晒太阳取暖。
广布于地中海区及小亚细亚的希腊陆龟,晒太阳要晒到气温极高、差不多足以杀死它们时,才退回阴凉的地方。
满纹陆龟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生活,待体温升到摄氏40度以上时,就用自己的唾液去冷却头、颈和前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