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景定建康志》纂修与流传
《景定建康志》修者与纂者分别为马光祖、周应合。马光祖(约1201—1269),字华父,一字实夫,号裕斋,婺州金华(治今浙江金华)人,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曾三次知建康府。《宋史》卷四百十六有传。周应合(1213—1280),字淳叟,号洪崖,又号溪园,武宁(治今江西武宁)人,《宋史》无传。
一、《景定建康志》纂修者事略
1.马光祖
据《宋史》本传所载,马光祖以进士授新喻主簿,历知余干县、高邮军、处州、太平州。其后,迁司农卿、淮西总领兼权江东转运使,校之以卷四十三《理宗本纪三》,时值宝祐元年(1253年)八月。
马光祖在《景定志》之《序》中有言,其之来建康,时在宝祐丁巳。宝祐丁巳即宝祐五年(1257年)
,而《景定志》中多记马光祖于宝祐四年所作之事,盖五年为误记。《宋史》本传载,“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校之以《宋史》卷四十四《理宗本纪四》,时值宝祐三年八月。又,《宋史》卷四十四《理宗本纪四》载曰:“宝祐六年二月辛巳朔,以马光祖为端明殿学士、京(本传作‘荆’)湖制置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湖广总领财赋并屯田事”,《宋史》本传亦载,马光祖“拜端明殿学士、荆湖制置、知江陵府”
,离建康而去,则其第一次知建康始于宝祐三年八月,止于宝祐六年二月。
马光祖离开建康后,《宋史》本传载,“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大使、江东安抚使再知建康”。又据《宋史》卷四十四《理宗本纪四》载,“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丙戌,以马光祖为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其后,马光祖再拜为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离开建康,时当景定二年。同卷复载,景定元年(1260年)夏四月壬戌,马光祖进资政殿大学士,二年夏四月戊申,又进观文殿学士,“职任依旧”,十一月丁丑,“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是为其第二次知建康,历开庆元年二月至景定二年十一月,《景定志》修纂正值此际。又,开庆元年为己未年
,马光祖在《景定志》的《序》中亦有“己未重来”之语。
马光祖三知建康,据《宋史》本传所载,是在其进同知枢密院事、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之后。据《宋史》卷四十五《理宗本纪五》所载,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甲午,马光祖“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知临安府”,五年三月,“依旧观文殿学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是其为第三次知建康之始。卷四十六《度宗本纪》又载,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己巳,以马光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沿江制置使,守本官致仕,同年卒,谥庄敏。
2.周应合
根据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七《周瑞州神道碑铭》所载,周应合字淳叟,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应试两浙转运司,“冠诸生”,十年,“有旨试转运司者入别考,复在首,选授江陵府学教授”。开庆二年(1260年),“马公帅沿江,复佐江东兼长明道书院”,“复以马公命,为《新金陵志》”,“自史馆归,外补通判饶州,后摄郡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主管华州云台观,四年,通判宁国府”。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登极恩复官”,是岁,“贾相兵败走维扬,起守宁国,江西以瑞缺守,辟知瑞州”。“(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卒,年六十有八。”眉山程尚书公许尝语曰:“君理义则濂溪,章表佀平园,以溪园自号。”周应合自江东帅幕入为史馆检阅官,首言:“李璮以山东来归,实急而求我,区区一旅,了然可见,借援无功,彼败我辱,招衅之道。梁武在位四十余年,卒堕此计,陛下临御日久不宜复蹈前辙”,又言:“所在置司,择其上腴,低直以酬。又欲令卖田之主抱佃输租,岁或荒歉,田主当割他租以补;他租既竭,归于耕夫,耕夫逃亡,归于乡役,可谓获近效而忘远虑”
,终忤贾似道之意,被劾而去之。
《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二》“南昌府”条又载曰:“周应合,武宁人,曾祖世修,故居九江,为江西转运使。”
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下》自注《景定志》亦载曰,周应合为武宁人,别号溪园先生,其祖友贤,敷文阁学士。
周应合有《洪崖》《溪园》二集,已佚。他在编纂《景定志》前曾纂有《江陵志》,《景定修志本末》即指出《江陵志》“图辨表志粲然有伦”,“为图二十,附之以辨,其次为表为志为传为拾遗”,再纂《景定志》时,已是轻车熟路。
二、《景定建康志》成书概况
关于《景定志》的成书年代,在景定二年马光祖为志书所作的《序》中有载,记曰:“始于三月甲子,成于七月甲子”,仅以四个月时间便编纂成功。《景定志》纂修之前,建康已有乾道、庆元二志。周应合在《景定修志本末》中引马光祖语云,“旧志二百八十板,所记止于乾道。续志二百二十板,所记止于庆元。庆元至今所当续者,六十余年之事,不敢略亦不敢废前志也”,“乾道、庆元二志互有详略,而《六朝事迹》、《建康实录》参之二志又多不合,今当会而一之。前志阙者补之,舛者正之,庆元以后未书者续之”。《景定志》取乾道、庆元两志合而为一,并正其舛讹,补充了庆元至景定年间之事。但实际上,《景定志》所记并不止于景定,更有度宗咸淳年间之事,盖书成之后,又有所增益而为之,如卷四十《田赋志一》“税赋”之总论即载,“咸淳元年,上元、江宁两县推排和买比旧额,各有增数”,“咸淳三年七月,减河税务岁额商税钱一分”,“咸淳四年三月内蠲放银林东坝税钱”。
《景定志》模仿史书纪传体而作,首为《留都录》,次为地图、年表、志、传,末为拾遗。其编纂体例常为后人称道,清人钱大昕《潜研堂集·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题跋三》“跋《景定建康志》”条载曰:“建康,思陵驻跸之所,守臣例兼行宫留守,故首例《留都录》四卷。又六朝、南唐都会之地,兴废攸系,宋世列为大藩,南渡尤为重镇,故特为《年表》十卷经纬其事,此义例之善者。《古今人表传》,意在扶正学,奖忠勋,不专为一郡而作,故与它志之例略殊。”
孙星衍在《重刻景定建康志后序》中也认为,“体例最佳,各表纪年隶事,备一方掌故,山川古迹,加之考证,俱载出处。”《景定志》类下分目,目以类从,层次分明,比较适应方志记述繁多的内容需要,我国方志分列图、表、志、传、考者,其源即始于此,其方志编纂已日趋成熟。
在《景定修志本末》中,周应合指出,编纂方志必须定凡例、分事任、广搜访、详参订;对于张南轩所谓志书应当“削去怪妄,订正事实,崇厚风俗,表章人才”,亦是推崇有加,此中可以明显看出,周应合在编纂《景定志》前后是深思熟虑的。校之前志“散漫而无统”者,《景定志》以纪传载事,确属易于为详备之举,其年表以时为经,纬以地、人、事,及于疆土分合、都邑更改、牧守更代、官制因革、政事成败诸多方面。方志有“史”与“地”两源,在南北朝之前“史”重于“地”,至隋唐时,“地”的分量大增,历史以“人”及“事”为主,而地理则以“物”与“地”为重,宋元以降,汇合“人”“事”“地”“物”四者,终成一方之全书意义上的“方志”。《景定志》存“地”之目,又以地图为一卷,更于《地图》之后作《地名辨》,也使得方志的内容与体例日臻全面和完备。
《景定志》是一部方志佳作,《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地理类》也说,“援据该洽,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
,这一方面与纂修者本身有关,马光祖在《序》中即称道周应合“博物洽闻,学力充赡”,另一方面也与设局修志,集众力而作有关。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朝廷创置九域图志局,这是国家设局修志的开端。宋室南迁后,地方修志也设局主持。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中即载:“宜以是日开书局于钟山阁下”,“入局修纂”,这对方志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无疑是很有利的。据现存文献记载,马光祖、周应合设局修志,或为地方之最早,可谓创举。
三、《景定建康志》流传考述
据《景定修志本末》所载,《景定志》书成之后,计五十卷,凡一千六百余版,印裱为二十四册,外目录一册”。但志书不久即毁于战火,孙星衍《重刻景定建康志后序》云,“至元中重刊于庆元路,即明所存南雍版本”。南雍即南京国子监,南雍版本即明黄佐《南雍志》所记版本,其载曰,“《景定建康志》二十六本,弘治年间录补,尚有阙篇,版存者七百五十九面”
,《景定志》虽时存其间,已是缺佚过半。
《景定志》历宋、元,至明代阙失甚多,流传几绝,然幸清朝江南织造曹寅家藏有全本。康熙年间,朱彝尊借得抄录,复使志书流传于世,其《曝书亭集》卷四十四《跋三》“景定建康志跋”即载,“岁在戊午春,予留白下亡友周雪客,语予曾睹是书阙本,访之三十年未得也。今年秋九月,过曹通政子清真州使院,则插架存焉,亟借归录之”,并署期曰“康熙丁亥十一月”。
康熙丁亥,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云,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自此以后,《景定志》流传复广,版本较多。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所载,《景定建康志》五十卷,有《四库全书》本、嘉庆六年(1801年)《岱南阁丛书》刻本、嘉庆七年(1802年)金陵孙忠愍祠本。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诸馆均有收藏。
另据《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所载,嘉庆七年重刻本共计二十四册,签有“盱眙王氏十四间书楼藏印”,卷六至十四建康表、卷三三书目书版石刻。
但《四库全书》本并不是现存最早的版本,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有明影宋抄本,是为《四库全书》本之底本。此外还有钱大昕藏抄宋本、钱大昕抄本、乾隆抄本。
《四库全书》本多有缺失。例如,卷十八《山川志二》“江湖”之属“玄武湖”条下,自注曰“此下原缺十八行”。所缺者,据孙星衍嘉庆六年刻本校之,即是“太子湖”“丹杨湖”条的内容。孙氏嘉庆六年刻本,今人多称佳本,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之底本即为孙氏嘉庆六年刻本,其间亦有阙漏,卷十三《建康表九》于政和八年后,径接靖康元年,无重和、宣和两朝年表,属于明显脱漏,可据《四库全书》本补之。2010年,又有南京出版社“金陵全书”本刊印发行。“金陵全书”本“采用南京图书馆藏金陵孙忠愍祠仿宋刻本原大影印”,“孙氏刻本以两江总督署藏清康熙间敕赐宋版为底本,参校清黄丕烈藏影宋钞本”
,实为嘉惠学林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