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营地蝶变
阳春三月,麦苗抽穗,油菜花开。在陕西汉中市郊的一个村子里,驻扎着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2营的一个连,这个连队就是张富清所在的6连。
早饭前,随着军号声的催发,随着“一、二、三、四!”跑步的领训声,6连干部战士唱起了《我们是359旅的兵》——
前进,前进,向前进;
保家卫国保和平;
挂军章,威风挺,
举右拳,表衷心。
党指哪里打哪里,
我们是359旅的兵!
前进,前进,向前进,
含泪告别众乡亲;
学文化,素质强,
搞军训,本领硬;
英勇奋战杀顽敌,
我们是359旅的兵!
前进,前进,向前进,
光荣传统记在心;
懂知识,会理论,
守纪律,讲德行,
心心相印一家人,
我们是359旅的兵!
这歌声,雄壮,激越,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自瓦子街战役后,359旅718团在陕西汉中一带驻扎后,张富清心情总是愉悦的,他对一切都感到很新奇。同样是军队,而他拥有的这支军队,与国民党的军队完全不一样,军队的宗旨是要消灭一切反动派,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让人民翻身做主。军队的纪律是严明的,下级服从上级,令行禁止,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通过学习教育,他看得明白,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并非森严壁垒,而是像兄弟一般亲密无间……在这样一个新的氛围里,他似乎感到自己像一只脱笼的鸟儿,是那般自由,那般的轻松。
这天上午,张富清所在的连队突然紧急集合。听到集合的哨声,张富清满以为是要同国民党军队开战,心里既激动又紧张。
不料,集合的队伍没有向前开进,而是全连队在一个山坡上席地而坐。先是连长训话,接着是指导员传达上级开展“三查三整”的新式整军运动精神。“三查”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是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指导员的传达和宣讲整整花去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各排把队伍带回解散后,自由活动才一会儿就开饭了。下午,各排集中讨论,到了晚上就是以班为单位开展讨论。张富清所在班的班长任先斌是一名陕西兵,有着高挑的个儿,黑黑的脸庞,看上去是个很严肃的人,在班上大家既敬他、服他,也有几分畏惧。是他教给大家怎样端枪、怎样射击、怎么甩手榴弹、怎样肉搏、怎样刺杀,怎样稳、准、狠地打击敌人。这次进行“三查三整”的新式整军运动,班长让大家积极发言,这可真让大家为难了。大家都是自愿报名来参军的,除了张富清和一个名叫小毛的战士外,有什么可值得查的。显然,在这次新式整军运动中,战士们没多少话可说,可排长不那样认为,排长潘根本来到他们中间反复地强调要端正态度、积极发言。
发言谈什么呢,难道他们的阶级有问题?难道他们的工作很落后?难道他们的意志不坚强?还有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他们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可以说从组织纪律上讲,他们一切行动上听指挥;从思想上讲,他们个个要求上进,几乎都写了入党申请;从作风上讲,他们斗志不怠,紧张活泼,还有哪一点需要整顿呢?
不管怎么说,上级要求查就得查,上级要求整顿就要整顿,战士们在发言中汇报了自己的情况,他们那一双双眼睛又不知不觉地瞄着张富清和小毛。在这种严肃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小毛“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张富清没有哭出声,但是他面色通红,好像债主逼在自己面前无法偿还般尴尬。泪珠儿在眼眶里打着转,他尽量不让它流下来。
晚上,早已熄灯了,张富清无法睡去。他想哭,又不敢哭出声来,只得用被子蒙住自己的脑袋,把白天的委屈在被子里宣泄出来:我怎么曾经是一个国民党的兵呢?我怎么曾经给国军长官端茶倒水乃至擦皮鞋呢?我为什么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解放军呢?为什么成了一个被俘虏过来的解放军呢?这一切都怪什么?难道是我的命不好吗?难道是我不从心底里热爱解放军吗?他无法作出准确回答。
就在这时,一只手轻轻地拍着他蒙在被子里的脑袋。张富清警戒地揭开被子一看,是他可亲可敬的任先斌班长。正在张富清不知所措时,班长说话了:“起来吧,我们出去转一转。”顿时,一股泪水像断线的珠儿串串地滴落。
来到一棵参天的榆树边,班长让张富清坐下,张富清抹了一把眼泪,憋着劲儿喊了一声:“班长,我……”班长连忙接过话茬:“我知道,你是要说你有很大的委屈,你是要说你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国民党抓过去的,你是要说你的家庭本身是苦大仇深。为什么自己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班长拍了拍张富清的肩头,“张富清同志,我们组织上是理解你的,绝不会轻易地把你推往对立面。革命不分先后,你积极投靠我们,心甘情愿地参加我们的队伍,你就是我们的同壕战友,你就是我们亲如手足的阶级兄弟,当俘虏怎么着?给人民解放军当俘虏是思想觉悟高的表现,是对方看到我们部队的光明前程,看到国民党的穷途末路,有出息、有抱负,谁愿意为国民党卖命?你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国民党强行拉丁的。你是受害者,你的痛,你的创伤,是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作为阶级兄弟,我们会伸出温暖的手,用我们的关爱,用我们的温情去抚慰、去缝合你内心的创伤,而绝不会在你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
任班长一番动情的话语,感染着张富清,牵动了他的神经,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像不认识班长一样,两眼一眨不眨地望着班长。望着、望着,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如同小孩般地投进了班长的怀抱。
结束了整军扩训,作为被“解放”的新战士,张富清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随时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学文化,部队要求每天要熟记两个生字。他走路也背,吃饭也背,上厕所时也在背。不知情的人,都说张富清记忆力过人,反应敏捷,殊不知,这种超强的记忆力和敏锐力,来自他的废寝忘食,来自他的专心致志。学投弹,要求准、稳、远、快,张富清掌握要领,刻苦训练。每当训练休息时,张富清捡来一大堆石块,用石块当手榴弹,他比一般的战士要多投好几倍;学射击,掌握平衡,瞄准三点一线,张富清发挥眼尖手快的优势,每次射靶比赛,他都打中10环。他的射击成绩,胜过了班长,胜过了全排新老战士。
好钢冶炼在熔炉,良驹识途蹄自奋。可以说,为了当一名合格的359旅战士,张富清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军事训练,一刻也不敢放松。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是好钢是废铁,比试比试!
1948年7月,国民党胡宗南部三大主力之一、整编36师向北进攻,进至陕西澄城以北的冯原镇、壶梯山地区后,由于发现我军设有埋伏,急忙就地构筑工事,转入防御。
位于冯原镇的壶梯山,长约七公里,地形险要,守护在那里的国民党军队28旅82团修筑了一座座暗堡,企图阻止我人民解放军进攻。
1948年8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敌人进攻的战斗打响了。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718团2营6连派出精兵强将,组成了炸碉堡突击队。突击队派出的战士舍生忘死、英勇前行,他们有的手握钢枪曲线冲锋,有的怀抱炸药包匍匐前进,一个个竭力接近敌人,奋力冲上前欲啃掉这块骨头。
然而,国民党军队的暗堡看上去只有一米多高,地下却挖得很深。敌人从射击孔中疯狂扫射,死死地封锁住我军的进攻路线。
眼看着我军突击队战士在敌人的暗堡前一个一个地倒下,张富清一次一次地为战友捏了把冷汗,一次一次地急得头脑发昏。情急中,张富清再也按捺不住:“我请求加入突击队,由我去炸掉敌人的暗堡!”
瘦小的张富清,发出的不是一般的请战,而是战场上一个英勇战士面对强大敌人所发出的怒吼!这怒吼声,威震着顽强的敌人,极大地鼓舞着我军的士气。
“好!张富清上,其余人火力掩护!”
随着战地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伴着“哧哧”的子弹声和“嚓嚓”的机枪的扫射声,张富清面不改色心不慌。只见他时而匍匐,时而跃进,迂回着往前冲去。
“这个小个子新兵行吗?”身后的干部战士期待他成功,但又不得不有些许疑惑。
你看吧!近了,更近了。张富清从侧面步步逼近敌人的暗堡。靠近后,张富清飞快地拉开手榴弹引线,朝着喷着火舌的暗堡射击孔塞进去。“轰隆”一声,机枪顿时哑了。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时刻准备着的战友们奋起冲了上去。一时间,杀声震天,吼声动地。敌人有的顽抗对刺,有的举手投降。此时的张富清,右手臂和胸部却被燃烧弹大面积烧伤。
“快!把张富清扶下去!”连长向排长吩咐着,生怕张富清坚持不住。
“别管我,我能够坚持!”说罢,张富清坚持不下火线,咬紧牙关,毅然决然地端着枪冲向搏击的战场……
时至下午4时许,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向壶梯山发起了总攻,全歼国民党28旅82团,致使国民党整编36师防御支撑点坍塌,全师如丧家之犬,跑的跑、散的散。胡宗南一怒之下将其师长革职,旅长、团长分别撤职关押。
此时,一直高度关注战况的彭德怀,竟顺着电话线找到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的指挥所,抵近观察战况,随时指挥战斗。
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不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乘胜追击,势如洪水摧枯拉朽,一举收复了澄城、合阳、韩城。至此,由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参加的陕西澄合战役彻底宣告胜利。中共中央特地致电表示祝贺。
这是张富清光荣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参加的第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中,张富清荣立了一等功。经过这场血与火、生与死的殊死战斗,战友们再也不会小看张富清,说他是个撑不起天的瘦小个儿;谁也不会低瞧张富清,说他是个被“解放”来的先前从未摸过枪的后生!
在战后的总结会上,张富清的名字提得最多、叫得最响。当部队首长亲自为张富清挂上了一等功的军功章时,当张富清怯生生地走上主席台说起立功打胜仗的体会时,战友们的欢呼声、掌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说来也真让人不可理解。炸暗堡那阵儿,张富清浑身是胆,把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准备赴汤蹈火;可是让他上台介绍经验、畅谈打胜仗的体会,他似乎感到比上战场炸暗堡还要难,他人没走到主席台中央,脸就涨得通红通红,一直红到了耳根。到达主席台后,张富清并腿立正、举起右手,他向首长和战友们敬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军礼。接着,他在那里站立了好一会儿才终于讲话,他一开口就声泪俱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活生生地贡献出他们的宝贵生命。比起他们来,我算得了什么?真正应该立功的人,是他们。再说,我张富清太微不足道了。没有我们359旅给我的胆,没有我们战友教给我的智慧,哪有我的今天……”
讲着讲着,张富清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人群中,不知是谁猛地举臂高呼:“向张富清学习!向张富清致敬!”随之,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呼起来。口号声震撼着张富清纯粹的心灵,在陕西高原的上空经久不息地回响。
陕南的8月,天高气爽。当夜幕降临,秋后的晚霞尽染高坡岗地,风儿伴着乡村成熟的瓜果香味阵阵吹来,人们沉浸在惬意的生活之中。
驻扎在陕南一带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官兵们的心里,更像喝了甜蜜的冰水一般,美美的、爽爽的。壶梯山这一仗打得漂亮,打出了359旅干部战士必胜的信念。他们随时准备好,努力歼灭敌人,解放全中国。
张富清的心情是激动的,更是复杂的。这些天,部队把张富清视为军中的佼佼者,一方面,医护人员对他关心备至,不停地要他休息养伤,按时给他清洗擦药;另一方面,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都对他投以敬佩甚至崇拜的目光。更少不了对他的议论:
“这小子了不得,来部队不到四个月,就荣立了一等功,真是神了……”
“别看他精瘦精瘦的,可有勇有谋,机智灵活。别人在敌军的封锁中一个个倒下,他却一次就成功冲上前把敌人的暗堡炸掉了……”
在张富清看来,当兵打仗、当兵打胜仗、打仗立功,这都是天经地义,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炸了敌人的一个暗堡,因为立了一个一等功就要受到特别关照吗?就要成为部队战友们议论的焦点吗?自己就有理由趾高气扬吗?
张富清觉得,当兵打仗,有个最基本最朴素的道理必须弄得清楚明白,不能有半点儿的马虎。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
这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张富清深深地懂得。如果说,当年在牛栏边与方先生的神秘相遇只是张富清走上革命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启蒙,那么,加入359旅后三个多月的文化、政治培养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则是张富清能够深刻认识“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重要性的关键。
张富清琢磨着,“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其实是个很浅显的问题,只要说清楚,老百姓都会明白。国民党征兵,靠的是抓壮丁,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解放军征兵就显然不一样,靠的是思想动员,靠的是青年自己心甘情愿。“为谁打仗?”张富清心里是透亮的,为了劳苦人民的利益而打仗,为了消灭剥削压迫而打仗,为了共产党的光荣事业而打仗。
自参加人民解放军后,张富清心中就有种牵挂。他牵挂着生他养他的双庙村,牵挂着村上那个破旧的茅草棚,牵挂着常年生活在破旧茅草棚里的年迈的老母亲,还有诚实憨厚的二哥和他那可爱的小妹妹。年迈的老母亲、二哥和妹妹,他们只知道张元生被强行送进了国民党军队,却不知道先前的张元生已成了历史,现在只有张富清,更不知道张富清已成为赫赫有名的359旅部队的一名光荣战士。打了胜仗立了一等功以后,他内心的这种牵挂越发强烈了。他想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给家里写封信,不是为了报喜报功,只是让母亲和家人都知道,他张富清在为谁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