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莲座
五代吴越国是10世纪我国境内佛教遗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佛教造像艺术亦随着佛教的鼎盛而臻于成熟,杭州雷峰塔和金华万佛塔出土的造像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些造像中最具特色的是莲座和背光,其中莲座为束腰仰覆式,仰莲叶宽大饱满,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覆莲叶多为宝装,是晚唐五代的流行样式。

唐
佛说阿弥陀经 变相图
纵29厘米 横45.5厘米
1956年龙泉金沙寺华严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写本,卷轴装。经卷残本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段经文,上为依据经文所绘的彩绘变相图。图中有三供养人居左,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居右,天花祥云散落虚空,表现的是俗世供养人来到极乐净土,持花礼敬阿弥陀佛的情景。画面中央绘天宫楼阁,楼阁下有七宝池,中有四朵莲花。据《佛说阿弥陀经》所载:“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魏祝挺)



五代吴越国
铜释迦龙座像
通高68厘米
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造像螺发高髻,身穿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仰莲由硕大的双层莲瓣组成,颇为写实。莲台下有盘龙柱、双层须弥座和单层方床。像身后施镂空火焰纹大背光,头光为圆轮状。该像的龙座部分和佛像莲台部分为后期拼接而成,并非铸造之初的组合。(魏祝挺)


五代吴越国
铜观音像
通高22厘米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观音头戴花冠,冠饰化佛,束高髻,面相长圆。颈饰项圈,胸挂璎珞,身穿天衣,下体着裙。左臂屈肘,右手置膝,结珈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仰莲的莲瓣宽大饱满,十分写实。束腰饰有球形饰,覆莲的莲瓣为宝装式。莲座上刻题记:“弟子徐仁岳吴充珠共造永充供养。”(魏祝挺)
造像肉髻低平,螺发,身穿袒右肩袈裟,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仰覆莲的双层莲瓣宽大饱满,覆莲的莲瓣为宝装式,下有三级叠涩。背光整体呈葫芦形,外缘饰镂空火焰纹,内侧饰镂空枝蔓缠绕的花朵。(魏祝挺)

五代吴越国
铜释迦佛像
通高25厘米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
铜观音像
通高29.2厘米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观音头戴花冠,冠饰化佛,束高髻,面相长圆。颈饰项圈,胸挂璎珞,身穿天衣。右手置于胸前,左手置左膝上,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仰莲的莲瓣为双层,宽大饱满,覆莲的莲瓣为宝装形式,下有三级叠涩。背光整体呈葫芦形,外缘饰火焰纹,内侧饰镂空枝蔓缠绕的花朵。(魏祝挺)


五代吴越国
铜释迦佛像
通高18.3厘米
1957年金华万佛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造像肉髻螺发,面相丰圆,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衹支。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仰莲的莲瓣双层,宽大饱满,覆莲的莲瓣为宝装形式,下铸圆形台座。像后有火焰纹镂空背光。(魏祝挺)

五代吴越国
铜菩萨像
通高24.5厘米
1957年金华万佛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
铜菩萨像
通高22.3厘米
1957年金华万佛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菩萨头戴花冠,高髻,面相丰圆。颈饰项圈,胸挂璎珞,身穿天衣。右手置于胸前,左手置左膝上,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的仰莲瓣为双层,宽大饱满,覆莲的莲瓣为宝装形式,下有两级叠涩。背光整体呈葫芦形,外缘饰镂空火焰纹,内侧饰镂空枝蔓缠绕的花朵。(魏祝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