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往礼仪
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没有人际交往就不能成为其社会,一个人要生存发展,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外。人际交往是要遵循一定的交际礼仪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并且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运用,不但可以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举重若轻,应付自如,而且还将从中大大获益,备尝交往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一、称谓礼仪
在传统意义上,称谓是指对亲属、朋友、同事或其他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称谓在这一意义层面上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阔的,如有姓名称谓、性别称谓、亲属称谓、职务称谓等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称谓是指在现代社交活动中使用的国际通用称谓。恰当地使用国际通用称谓,是人们在现代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礼节。
在国内的社交场合,对于男性可通称为“先生”,对女性可通称为“女士”,对于未婚女性也可称为“小姐”。在国外,无论男性结婚与否,都可称“Mister”,但对已婚女性则称“Mrs”或“Madam”;对未婚女性称“Miss”。“Mrs”是指所有的已婚女子,而“Madam”是“Mrs”的尊称,用来指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子。在称谓时还可以冠以姓名。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出席社交场合的一些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高级政府官员、医生、法官、军官、高级宗教人士、律师、教授和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就不能简单地以“先生”或“女士”来称谓,称谓时应冠以正式的头衔,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二、介绍礼仪
介绍是人际交往的开始,也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下去的基础。介绍分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和被他人介绍三种形式。
(一)自我介绍
在社交活动中,如想结识某些人或某个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可能,即可向对方自报家门,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则是不礼貌的。
自我介绍时,可主动向对方打招呼说声“你好!”,并向对方点头致意,或伸手跟对方握手,在得到对方回应后再说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
自我介绍要注意三项原则:
时机恰当。要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如选在对方有空闲、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做介绍,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自我介绍时语言要简洁,以半分钟左右为佳。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态度诚恳。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在表现上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避免紧张、畏怯、语无伦次。
真实可信。进行自我介绍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词。
(二)为他人介绍
当要将某人介绍给别人时,按礼宾顺序应该是:把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把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如果双方年龄、职位相当,则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把后来者介绍给先到者。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如果其中没有职位及身份特殊的人在场,又是年龄相仿的人聚会,则可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一介绍。为他人做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介绍时,还可简要地提供一些情况,如双方的职业、籍贯等等,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如果是单独介绍两人相识,应该事先了解一下他们彼此是否都有想认识对方的愿望,免得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在向他人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指点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三)被别人介绍
当你自己被介绍给他人时,应该面对着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如果你是一位男士,被介绍给一位女士,则应该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然后等候对方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要先伸手,如果对方伸出手来,男士应立即伸手轻轻一握。如果你是一位女士,被介绍给一位男士时,一般来说,微笑点头也就合乎礼貌了,如你愿意和对方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介绍时,除女士和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在交际场合,一般在相互介绍时要握手。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进行,应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男士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握手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士与女士握手时,应只轻轻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
交换名片也是相互介绍的一种形式。在送给别人名片时,应双手递出,面露微笑,眼睛看着对方。在接受对方名片时,也应双手接回,还应轻声将对方的姓名等读出,然后郑重地收存好。
三、交谈礼仪
美国著名的语言心理学家多罗西·萨尔诺夫曾说道:“说话艺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与人交谈。”从广泛意义上来讲,交谈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育情、建立联系、消除隔阂、协调关系、促进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可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交谈的效果却大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实际上,成功的交谈有赖于一定的礼仪规范。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交谈礼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诚坦率
真诚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交谈的原则。交谈双方态度要认真、诚恳,有了直率诚笃,才能有融洽的交谈环境,才能奠定交谈成功的基础。真心实意地交流是自信的结果,是信任人的表现,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激起对方感情的共鸣,交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互相尊重
交谈是双方思想、感情的交流,是双向活动。要取得满意的交谈效果,就必须顾及对方的心理需求。交谈中,来自对方的尊重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的。交谈双方无论地位高低、年纪大小,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切不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谈话时,要把对方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在心理上、用词上、语调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尽量使用礼貌语,谈到自己时要谦虚,谈到对方时要尊重。
(三)话题适宜
与人交谈时,选择适宜的话题是交谈继续下去的前提。一般来说,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开始交谈时首先要使用礼貌的问候语,如“早上好!”“你好!”等,然后选择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简单话题进行交谈,如天气、眼前的环境等,待双方有意继续交谈时再引入其他话题。熟人或朋友之间的交谈往往以深层次的问候寒暄开始,寒暄不仅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客套,而且可以为交谈作情感铺垫。熟人或朋友之间的话题一般没有限制,只要大家有兴趣,几乎所有话题都可以作为谈资。
在现代社会交际场合,话题的选择应该以双方都感兴趣和都较为熟悉为原则,像健康活动、国内外大事、工作、文体活动等一般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话题还应尽量符合交谈双方的年龄、职业、性格及心理特征。以下话题在社交场合是要避免谈及的:疾病、死亡等不快之事;荒诞离奇、黄色淫秽之事;个人隐私(如女性的年龄、婚否,个人的履历、收入、财产,服饰价格,私人生活等);国家内政和秘密;对第三者的议论或批评等。男子一般不要参与女性圈内的谈话。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比赛期间,体育活动人员对外谈话一定要严守机密。这里的机密主要指赛前准备、比赛计划、上场阵容以及运动员、教练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大赛前,一般不向记者发表有关内部情况的议论。同事之间商量问题、交换意见应在有保密条件的地方进行。涉及重大国际问题的表态,一定要符合我国对外政策,自己不知道的事不要乱讲。在饭店、旅馆、汽车等公共场合不可议论国家内部问题。在社交场合谈话时,要先弄清对方身份,这样谈话才会得体,有针对性,对身份不明或不熟悉的人不可深谈。
(四)掌握分寸
交谈是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之间进行的,任何人都不应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人必须顾及对方的情感和反应。有时因为民族习惯、文化背景和个人修养的不同,谈话者实际表达的思想很难被听话者理解,甚至有可能被误解。遇见这种情况时,谈话者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谦虚有礼。
当在交谈中出现意见分歧时,不要全盘否定对方,应该委婉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相互商讨。当对方显得无礼时要宽容克制,不能以牙还牙,出言不逊,也不可斥责、讥讽对方,可能的话应该以好言相劝,使对方冷静。如果对方的言辞有损你所在的组织或国家,则应该义正词严、有礼有节地给予驳斥。
在有些特定场合和情景之下,可能不得不终止与对方的谈话。如果是必须表达自己立场的时候,可在对方说话告一段落或出现停顿时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是有别的事急待处理,则需说“对不起,我还得办点急事,下次谈行吗”之类的话;如果对方态度过于强硬,甚至出言不逊,亦可用“好了,谈话就到此为止”来中止谈话。
此外,说话中一般不要使用对方不懂的语言,如方言、土语或外语,应尽量使用与对方一致的语言交谈。如果对方讲普通话,就尽量使用普通话与之交谈。交谈中还应注意根据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对待普通市民适宜用通俗易懂、最接近生活的日常语言与之交谈,而不宜用深刻的哲理性的语言,或者枯燥生硬的逻辑推理;对待学问较高深的人适宜用提纲挈领、逻辑严密的方式进行交谈,而不宜用简单无聊、杂乱无章的语言进行交谈。
(五)善于倾听
在谈话过程中,仔细倾听和目光专注是一种起码的礼仪要求。任何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那些愿意认真倾听并用语言、表情和眼神与我们谈话保持呼应的人都会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不喜欢那些与我们谈话时东张西望、似听非听,或者翻阅书报,甚至自顾自处理一些与交谈无关的事务的人,也不会对那些在谈话时随意打哈欠、伸懒腰,或不时看钟表、心不在焉的人有好的印象。在谈话过程中,听者应设身处地地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用适当的表情与语言,表示对讲话者的专注与反馈,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
在交谈活动中,眼神的注视是最受人关注的。为了体现谈话者之间的尊重和礼貌,讲话者和倾听者都要注意眼睛的社交注视区间。所谓社交注视区间是指人们在普通的社交场合中采用的注视区间。这一区间的范围是以两眼为上线,以下颚为顶点所连接成的倒三角区域。注视这一区域最容易形成平等感,能使谈话者感到轻松、自然,从而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观点和见解。
四、电话礼仪
电话是现代社会经常使用的通讯和交流工具,为了使电话交谈能够顺利而有成效,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电话礼仪。
(一)打电话礼仪
当要给别人打电话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一般的公务电话要在上班时间打,而且应尽量打到对方单位。如确有必要往对方家里打,则要在早上8点以后至晚上10点之前进行,避开吃饭时间和午休时间。
拨通电话后,要先自报家门和证实对方的身份,必要时,应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在对方方便的情况下再开始交谈。如果找的人不在,又想让接电话的人进行转告,可以说“对不起,麻烦你转告某某人某某事”,然后问清对方姓名,向对方说声“谢谢”。如果拨错了号码,应马上说声“对不起,我拨错电话了”。在电话交谈时,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电话内容要简明、扼要。通话完毕后应说声“再见”,然后轻轻放下电话。
(二)接电话礼仪
当听到电话声响起时,应马上去接,最好不要让铃声响过五遍,以免使对方等得太久。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立即接电话,应在拿起话筒时先表示歉意并做适当的解释。
拿起话筒后,如对方没有发话,可以先自报家门,如“你好,这里是某某”。作为接话人,在通话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对方的身份,然后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及时应答。对对方的谈话可做必要的重复,重要的内容应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如时间、地点、联系事宜、需解决的问题等。接电话时语言要文明、礼貌,态度应热情、谦和,语调应平和,音量要适中。接电话时最好不要做其他事情,更不能与身边的人交叉说话甚至嬉戏。电话交谈完毕时,应尽量让对方结束对话,若确需自己来结束,应解释并致歉。通话完毕,应等对方放下话筒后,再轻轻地放下电话,以示尊重。
当接到找别人的电话时,应先礼貌地确认对方身份,待确认对方身份后,可说声“请稍等一下”,然后迅速找到指定接话人。如果指定接话人不在,对方请你代转电话,则应做好详细的电话记录。记录完毕后,最好向对方复述一遍,以免遗漏或记错。当接到拨错的电话时,应礼貌地告诉对方“对不起,你好像打错电话了”。若对方说“对不起”,你可以回答“没关系”,此时无论是说话还是挂电话都不要粗暴。
(三)使用手机礼仪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随身必备的通信工具。人们在享受着手机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要遵守手机使用礼仪,不要给别人带来烦恼。
首先,使用手机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如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公交车上等地方,不可以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使用时应该把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压低,绝不能大声说话。在参加重要聚会,如会议、宴会、舞会、音乐会,或在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剧院等场所时,应把手机设为静音或振动。需要与他人通话时,应寻找无人之处,切勿当众自说自话。手机短信的收发也要像手机使用一样,在一定的场合要处于静音或振动状态。在短信内容选择和编辑上,应该文明、礼貌,不能编辑或转发不健康的短信。也不要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查看手机短信。
其次,使用手机要注意安全。在驾驶车辆时,不能使用手机通话,也不能收发短信,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乘坐飞机时,必须自觉地关闭随身携带的手机,以免干扰飞机的导航系统。在加油站或医院停留期间,也不准开启手机,以免酿成火灾或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此外,在标有禁用手机的文字或图示的地方,均须遵守规定,不使用手机。
五、馈赠礼仪
在国内外体育大赛上,体育活动人员经常会互赠小礼品,以增进友谊和留作纪念。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国外的赛事,如果涉及礼品馈赠,一定要注意馈赠的礼节。
(一)赠送礼品
1.礼品的选择
运动员之间赠送的礼品经常是小礼品。选择礼品时要突出礼品的纪念性,如有自己签名的画册、明信片以及纪念章等都是很好的纪念性礼品。如果礼品是赠给外国运动员的,则要突出礼品的民族性,如选择京剧脸谱、剪纸、丝巾、玉佩、风筝等,这些小礼物是非常受外国友人欢迎的。一般不要送贵重礼品,也不要送药品、保健品,更不要送有悖受赠者所在国社会规范的礼品。如一些国家在颜色、形状、图案及数字上都有相应的禁忌,在选择礼品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男女之间赠送礼品时要有所顾忌,一般不能送贴身物品,以免引起误会。值得一提的是,在向大赛组委会成员或裁判员赠送礼品时,要恰当地选择礼品,以免遭受行贿之嫌。
2.礼品的包装
选好礼品后,不要直接送出,要对礼品进行适当的包装。精美的包装不仅使礼品的外观更具艺术性和高雅的情调,也能显示出赠礼人的品位。
3.赠送时机
赠送礼品一般选择在相见、道别或相应的仪式上。赠送礼品时,态度要平和友善,动作落落大方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则不要把礼品只送给其中的某一个人。
(二)接受礼品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不要拒绝对方的小礼品或小纪念品,但对贵重物品要婉言谢绝,而且如果觉得送礼者别有所图,也要给予拒绝。女运动员不要随便接受异性所赠的物品,特别是不要接受戒指、内衣等贴身物品。
当接受礼物时,不管礼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都应表示对礼物的重视并对送礼者表示感谢。对有包装的礼物,西方人的做法是即刻打开欣赏,并赞美一番,东方人比较含蓄,一般不当面打开包装。接受了他人的礼物,如有可能应予以回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