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礼仪
服饰是人体形的外延,包括衣、裤、裙、帽、袜、鞋、手套及各类饰物,它们一同起着遮体御寒、美化人类的作用。服饰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显示出穿戴者的个性、身份、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归属等多种信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通过服饰来判别对方的身份,并进一步来判别对方是否属于自己可以交往的对象,而且还经常通过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态度以及修养。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一身赏心悦目的服饰传递的是对他人尊重的信息;反之,一个人的服饰让人看了觉得别扭、不舒服,则传递出的信息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因此,人们习惯把穿着得体的人称为彬彬有礼者。鉴于服饰的重要性,无论在运动场上还是在社交场合,每一个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都要懂得服饰礼仪。
一、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
(一)整洁
整洁是服饰礼仪对穿着的最基本要求。无论在何种场合,着装都要力求清洁、整齐、挺括,避免肮脏或邋遢。整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装要干净。对于各类服装,都要勤于换洗,服装上不应存在明显的汗渍、污渍、油迹,衣领、袖口要时刻保持干净,皮鞋应光亮无尘。二是着装要平整。任何服装在穿着前都应该熨烫平整,避免又折又皱。三是着装要规范。对于任何一款服装,都应按服装本身规范来穿着,如在正式场合男士穿西服必须打领带,双排扣西服应把扣子都扣好,穿长袖衬衣时,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女士穿西服套裤(裙)或旗袍时,不能光腿或穿彩色丝袜、短袜等。另外,着装规范也意味着服装不能又残又破,乱打补丁。
(二)合适
合适是指服饰的选择应与穿戴者的肤色、形体、年龄等自身条件相适应。只要不是规定性着装,服饰的选择就要因人而异,通过服饰来显示着装者所长,遮掩所短,以呈现个人最佳风貌。例如,肤色较深的人,就不宜着颜色过深或过浅的服装,而应选用与肤色对比不明显的服装;皮肤发黄的人,不宜选用半黄色、土黄色、灰色的服装,否则会显得精神不振和无精打采;脸色苍白的人不宜着绿色服装,否则会使脸色更显病态;体形瘦小的人适合穿色彩明、亮度高的浅色服装,这样显得丰满;形体较胖的人不宜穿明亮的或带有横格子的衣服;中年女性不能像少女一样穿超短裙等。饰物的使用也要合适,不宜过多过杂,要与衣服相匹配,要符合个人身份。值得注意的是,饰物不是炫耀,饰物的作用在于能起到画龙点睛和协调整体的效果。
(三)合时
合时主要是指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所处的环境、场合和季节相协调。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多层次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着装,以满足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比如,运动员在赛场上必须穿比赛项目所规定的服装;在重大的宴会、庆典和会见场合,应该穿礼服;在一般的社交场合或日常交往时,可以穿西装或便服;在参加各种联谊活动时,可以穿较时尚的便服等。
在出国比赛时,运动员和教练员会经常参加一些涉外活动。如果活动组织者所发请柬上注有着装要求,参加者就应按规定着装。即使组织者没有提出具体的着装规定,参加者也应穿着较正式的服装。
(四)文明
着装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除了在竞技场上有特殊的着装要求外,在公共场所和社交场合,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都要努力做到文明着装。文明着装是指着装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要穿过于暴露的服装。在正式场合,不要穿袒胸露背的服装,在大庭广众之前打赤膊,则更在禁止之列。二是不要穿过于透明的服装。三是不要穿过短的服装。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穿着小一号的服装,更不要在正式场合穿短裤、小背心、超短裙这类过短的服装。四是不要穿过紧的服装。不要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体线条而有意选择过于紧身的服装。
二、运动场上的服饰礼仪
服饰是运动场上多姿多彩的一道风景,无论是开幕式的集体服饰、运动员的比赛服、裁判员的工作服,还是看台上观众的服饰,都会被人们所注目。体育服饰是体育精神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产物,它所彰显的是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一)体育服饰的时尚性
体育服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体育服饰的艺术创意应紧随时代的脉搏,以时尚和美观来展示体育运动的生命力。
在古希腊“力的时代”,运动员都是男性,他们是赤裸着身体参加竞技的。那时候,运动员健美的肌肉就是最好的服饰。1900年第二届巴黎奥运会首次出现了女运动员的身影,奥运服饰开始多样化。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运动服饰便以时尚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百年轮回的雅典奥运会上,服装时尚已经成了一大看点:很多参赛国甚至准备了5套不同的统一服装,分别作为开幕式、闭幕式、比赛、领奖和休闲时使用。在女子垒球等项目的赛场,意大利等队对传统的“棒球服”做了无袖改良。跳水比赛各国的泳装更是争奇斗艳,东道主希腊用国旗上经典的蓝白两色设计的泳装获得好评;中国女跳水运动员身穿宝石蓝色泳装,领口配有一圈朦朦胧胧、宽窄不一的云纹图案使运动员更加典雅大方;更有个别国家在双人跳水项目上选择了两名选手泳装不完全相同,但图案相互呼应的设计手法,显得非常新颖。在当今的体育赛事上,参赛运动员的服饰文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体育服饰的民族性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都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参赛国彰显本国服饰礼仪文化的舞台。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一种文化承载,应该以独一无二的深厚、经典和高雅出现在这些场合中。在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希腊人把希腊传统服饰文化演绎到了极致:设计者巧妙地将真人装饰成大理石雕刻,又采取在导引人员的衣裙上绘上“狄奥索斯渡海”“燕子喻春”“特洛伊之战”等图纹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公元前那些优秀作品的惊人风貌,使21世纪的我们能有幸通过这些服饰重温古希腊独有的艺术魅力。
当然,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中最有创意的服饰是给每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戴上一顶植物枝叶编织的花冠。这源于一段美丽的希腊神话。达佛涅女神是河神珀纽斯的女儿。有一天,太阳神阿波罗追求她,而她想摆脱阿波罗,因此求助于父亲。河神把她变成了月桂树,阿波罗无奈,只好取其枝叶做成花冠戴在头上。事实上,在古希腊,只有战争中的英雄、竞赛的胜利者和卓越的诗人,才能戴上月桂树枝叶编成的花冠,因为它象征着智慧、勇敢及荣誉。“桂冠”今日戴在得胜者头上,不但名副其实,而且也增添了几分文化艺术的韵味。
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领奖服的设计也别出心裁:名为“锦绣中华”的领奖服,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织锦缎”,红色与蓝色的渐变巧妙地结合了国旗红和雅典蓝,宛如红日升腾于碧蓝的海面。另外,在“中国8分钟”时刻,14名中国姑娘穿着改良旗袍,用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茉莉花》,把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与优美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人以高雅清新之感。
(三)体育服饰的项目特色
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出于体育项目本身以及文明参赛和观赛的需要,不同的体育项目形成了对运动员和观众服饰穿着的特殊要求。例如,体操运动员的服饰是随着器械的不同而变化的。对于所有的男子体操项目,运动员都要穿背心,对于高器械的项目(鞍马、吊环、单杠和双杠),男运动员要穿长裤;对于低器械的项目(自由操和跳马),运动员要穿短裤。女子体操服则要求合身,服装不能过大或过小,不能暴露臀部和胸部。观众在观看网球、高尔夫球、台球、花样滑冰、击剑、壁球以及棋类等目前人们所公认的“绅士”运动时,要衣着整洁等。
(四)服饰礼仪对东道主的要求
像奥运会这样的国际体育大赛,东道主要向运动会组委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裁判员)和志愿者提供服装。服装在设计上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蓬勃向上的体育精神,使着装者负有使命感;二是能表现举办城市的特点、历史与愿望;三是符合着装人员不同工作岗位的功能要求,便于管理;四是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满足运动会活动和赛事服务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