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把扎实抓与认真研究相结合
(代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03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摆在了全党面前。文件提出,2020 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2035 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环顾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不仅城市的高科技、服务业、制造业发达,农村也发展起来,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强。要么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要么成为世界农产品交易中心和有农产品定价权。比较起来,农业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短板”。中央及时部署了 2035 年实现农业现代化,体现了中央对现代化全局的指导与掌控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实现“2020 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的举措。
中国农业现代化,如果以 2035 年为界,还要奋斗十几年的时间。怎么奋斗?我以为,在乡村振兴中,要把扎实抓与认真研究相结合,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在乡村振兴中如果不扎实抓,将空谈误国,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顾扎实抓,不认真研究也不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缺一不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的战略行动,乡村振兴也存在很多差异,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象很多。我校由何关银科研创新团队带领几位青年教师运用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发展角度展开了中国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研究。这个切入点有特色:既有实际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学术内容。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决定资助这个课题的研究。从 2017 年夏天开始,历时几年,终于有了这个研究成果,我想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何关银教授是重庆市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且取得成就的学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重庆市政府一等奖 4 项。
我国学术界围绕“乡村振兴”专题开展的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也不少。但这项研究将“乡村振兴”的研究锁定在西南地区,目前全国还很少见。
本书有以下五个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从经济发展学术角度,对中国乡村振兴的适用性展开研究。课题是从经济发展的视野看待乡村振兴,这里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哪些内容对乡村振兴有理论支持、思想启示作用?课题采用了公认的权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对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的研究。比如,林毅夫、厉以宁、张维迎、凯恩斯、诺思、科斯、韦伯等,都是经济学界公认的权威专家。
第二,概括了西南地区农村的特殊性特点。课题研究对象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乡村振兴,如果对西南地区农村的特殊性特点没有研究、没有概括,要达到研究目标就困难了。概括出西南地区农村高山峡谷地貌、山地特色经济、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至村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等,这些都反映了西南地区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特殊性。这些特点,有些是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有望走在西部前列的条件,有些是西南地区乡村振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立足点,也有些是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第三,中国乡村振兴的研究应有明确的“问题域”或学术“边界”。课题对中国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明确主要问题是研究中国西南农村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第四,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世界格局的视域。课题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但是,就西南说西南,可能很多事情说不清楚。课题在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各种有利条件、问题,都贯穿着从全局看问题、从全局找办法的基本研究思想。当然,这个“全局”,包括中国、世界这两个方面。
第五,把中国乡村振兴研究落脚点放在“怎么干”上。比如,中国西南地区与市场经济接轨主要是“两个取代”;理性成本观、结构性成本观,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需要的;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创造的“联合指挥”制度与机制,不仅有实际操作性,也有学术价值;中国包括西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中运用的管理理论,既不是宏观管理,也不是企业管理,是以“关联事件”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等等。我认为,一项研究成果有这些“管用”建议提出,也是难能可贵的。
愿这项《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以经济发展视域》成果,对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伟业有所裨益!
2021 年 10 月
(陈流汀,中共党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院长)
乡村振兴可以指导或者借助的理论“拐杖”很多,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众多理论“拐杖”好用的一个。
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理论,从来就有农村研究的内容,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很多思想的启示与行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