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制度与机制建构的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
本编的范式或集中指向:立论主要是彰显经济学各种关于发展观点的指导性。确定这样的研究范式,表面上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认为,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程度,取决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契合了经济发展的有关观点。所以,中国的经济学权威人物厉以宁、林毅夫的理论创新成果,无论是转型发展理论或是新结构主义经济学,都有明确的经济发展学的指向,这些观点都可以应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乡村振兴实际。
我们认为,中国西南地区乡村振兴,首先是一个制度与机制的建构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发展,制度与机制建构是一个前提条件。中国 40 年的改革开放也证明了一个发展的基本事实,无论是农村、工厂和城市,还是原来那些地、设备与人,只要制度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状况就是两重天。中国西南地区乡村振兴中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与机制?
为什么在中国西南地区乡村振兴中要提出关于制度与机制建构的逻辑?因为这五个问题构成了制度与机制从构建起始到动态运作的基本关系即逻辑。这五个问题是:
第一,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必须选择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体系,既包括制度,也包括各种运行机制。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时代先后实行了贯穿于奴隶制、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一个时期的计划经济,以及率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如果把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与社会根本制度(生产关系)看作可以相对独立的“社会中性领域”,单独把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市场经济促进发展的能力是其他经济制度机制无法比拟的。中国经济 40 年的发展,也证明了市场经济促进发展的能力。当然,市场经济也是有缺点的,可能因“强资本,弱劳动”导致各种侵犯人权与贫富悬殊过大,也可能因经济各种非理性导致各种经济犯罪,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制度与机制完善,特别是加强法制予以遏制。中国西南农村地区最缺的制度机制是什么?根据“二元结构理论”,最缺的制度机制是市场经济。因此,抓住了市场经济,就是抓住了包括中国西南农村地区制度机制建构的主要矛盾和实践切入点。
第二,交易成本理论。市场是什么?经济学家马歇尔用简单的语言在《经济学原理》中做过概括。他说,市场经济就是基于制度的各种交易。交易对成本的依赖、考虑,这是每个参与交易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因为,每一笔交易都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既是既定、又是累加的,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高于成本的交易,这是参与交易的买方、卖方共同的追求,经过谈判、博弈,合同价格总是双方不尽满意但又可以接受的。高于成本的交易,可以产生利润并使交易持续下去;反之,亏本甚至破产的前景就等着交易人。由此可见,“交易成本”既是市场经济从理论进入实际操作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发展过程通过一次次能够产生利润的成功的交易来实现的。中国西南农村地区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率与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抓住了交易成本的问题,就是抓住了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方面。
第三,经济预期理论。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的发展分工立即可以提高效率,到凯恩斯的“经济预期理论”,可以看作与“边际革命”地位相等,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与创新。当下市场经济随着金融资本处于要素系统的中心位置,经济预期的地位日益上升。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企业或一只股票,过去与现在亏损不要紧,只要明年开始能够赚钱,投资者会毫不犹豫地予以青睐;反之,一个企业或一只股票,过去与现在都盈利,但是,明年开始就会出现巨额亏损,投资者会毫不犹豫地出清。乡村振兴中应用“经济预期理论”可能比较重要。大家都知道,经济学认为农业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乡村振兴相当长时间内投入大于产出利润,也是必须面对的经济事实。如果不能从根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预期”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乡村振兴、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将受到很多人为干扰。
第四,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是从城市推广、移植到农村。当然、刘易斯讲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供求与价格“拐点”出现后的事情。如果那样,农村将经历长期的发展滞后代价。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农村、农民也忍受不了长期的发展滞后,所以,中国的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第一动力”来自顶层设计。一切来自顶层设计的“第一动力”,都带有或多或少“强制”的特点。中国乡村振兴来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策,这样的决策符合经济学原理吗?与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吗?这也是要回答的问题。制度经济学的强制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在党中央决策下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第五,新结构主义理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制度机制建构的规律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探讨还不够。我们认为,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至少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主张要建立与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一致的“比较优势”。实践证明,有没有比较优势是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如果各个地区的农村都能够建立与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一致的“比较优势”,乡村振兴的成效、难度系数都将大大降低。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经济界有学者并不赞成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但是,不应该因为学术争论,影响我们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应用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
发展好还是不好,取决于制度与机制,这是经济学的共识;
中国农村的发展制度与机制构建是特指与市场经济接轨;
中国西南地区与市场经济接轨主要是“两个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