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定边县贫困状况及致贫原因探析
一、定边县贫困状况梳理
定边县于1986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据统计,2000年底,定边县有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下未解决温饱户9720户4.8645万人,占全县农业户和农业人口的17.3%和18.6%;有人均纯收入700~820元贫困户1.76万户8.8万人,占全县农业户和农业人口的32.3%和32.7%。两项合计,2000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户2.732万户13.6645万人,分别占全县农业户和农业人口的48.6%和52.2%。
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前后,定边县贫困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定边县行政村、自然村通电率和入户率低。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低。2001年,全县30个乡镇334个行政村仅有20个乡镇和169个行政村公路通达,通达率仅有66.7%和50.7%,尚有10个乡镇165个行政村未通公路。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到2001年,全县仍有11.9万人和19.9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未能解决,许多群众仍然靠驴驮人背到邻县取水。农村通信困难。2001年,全县尚有5个乡镇未通程控电话,有201个行政村未通电话,无线寻呼基站仅18个,仅覆盖全县面积的45%。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氟中毒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危害严重。据统计,到2001年,全县中小学校舍占有率、教师达标率远未达到国家水平,中小学生校舍占有率仅为3.5平方米和2.5平方米,小、中、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为70%、67%和43%,全县500多所学校仅有10所不同程度配备了20~50台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其余图书、实验、电教几乎为空白。同时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中小学辍学率高达9%和3%,再生文盲人数不断增加。全县32所医院,除县城两所医院设备较全外,其余30个乡镇医院房屋破旧,危房占比达40%;医疗设备落后,床位短缺,医务人员奇缺,仍处于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老三件”的落后状态。村级医疗站更差,全县仅有村级卫生室198个。全县氟病区4796平方千米,涉及25个乡镇、199个行政村、1150个自然村、18.7736万人,到2001年,仍有11.6717万人和3万头(只)牲畜饮用高氟水。全县有碘缺乏病患者2万多人,患病率达21.43%。
另外,定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特别是白于山区,被陕西省确定为全省扶贫攻坚三大难点之一,定边县有23个乡镇(其中完全乡18个、部分乡5个)位于白于山区,涉及215个行政村、1606个自然村、13.6万人,总面积442.8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县的64.4%、79.9%、46.7%和61%。白于山区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到2001年,区内33.4%的村未通电,5个乡镇没有完成农话改制,深山区仍有6.1万人和14.8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山区群众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2000年,白于山区农民人均占有粮14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82元,返贫率达65%。
二、定边县致贫原因探析
(一)自然条件因素
1.干旱
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沿,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有“十年九旱”之说。据县志记载,定边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23.6毫米,而80%保证率的降水量只有220毫米左右,且54%集中在秋季,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均受到极大的影响。据1957年至2000年40余年的资料统计,出现大小干旱192次,平均每年出现4.7次。百日以上大旱出现16次,平均每年出现0.4次。40余年中除1964年无干旱外,其他年份都存在干旱现象。1970年至1975年,全县更是连续6年干旱,岁岁歉收。在小旱、干旱、大旱三者中,干旱最多,占总数的54%;小旱次之,占总数的33%;大旱最少,占总数的13%。从季节干旱看,冬旱最多,占总数的23%;春旱次之,占总数的17%。这种干旱的气候严重影响了定边人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
2.风沙
定边县风沙较大,风沙日多,特别是春季,月最多大风达15次,平均两天一次。县志记载,每年有六级以上大风30~60次,最大风力可达十一级。由于一年无风天气甚少,所以民间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1957年到2000年共出现大风918次,平均每年出现21.3次,最多的年份出现59次,最少的年份出现5次。全年春季大风最多,占年总数的48%;冬季次之,占26%;夏、秋季大风较少。一年之中4月最多,平均4.8次,占年总数的19%;3月次之,平均3.6次,占年总数的14%;9月最少,平均0.3次,占年总数的1%。风沙天气给农作物、家禽家畜等都带来严重损毁,也对百姓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定边人民的生产生活。
3.霜冻
定边县无霜期短,在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之际,县内经常受到从西伯利亚南下的极地干冷气团的侵袭,初霜早,终霜迟,农谚有“四月八,冻死黑豆荚”之说。县志记载,历年平均初霜冻日是9月30日,历年平均终霜冻日是5月11日,全年无霜冻期平均为141天。这大大影响了定边的农业生产,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
4.冰雹
冰雹是定边县另一大自然灾害,雹粒最大者如鸡蛋,最小者如豌豆,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对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带来巨大破坏。县志记载,1957年到1998年的41年中,共出现冰雹33次,冰雹多出现在7—8月份,大约10年中有5年出现冰雹,出现最多的年份达4次(1963年)。定边县平均每年受灾的村庄不少于30个,损失粮食50万~75万公斤左右。谚云:“雷雨走旧路,雹打一条线。”县境内冰雹路线有三条:其一从周台子乡金鸡湾起经白泥井、海子梁、砖井、堆子梁、安边到郝滩乡伙草涧村;其二从冯地坑乡刘畔子村起经纪畔、油房庄、杨井至新安边镇的解家峁村;其三从白湾子镇姚台村起经王盘山、樊学、堡子湾、姬塬到罗庞塬乡的沙塬村。
5.土壤与耕作
定边县虽然面积广大,但是一方面,县内有大量土地土壤瘠薄,肥力低,障碍因素较多,适种范围不广或不宜农、林利用。这些土壤类型包括风沙土土类,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4.44%,这种土壤结构松散,沙粒含量大于黏粒含量,以沙粒为主,保水保肥力差,风蚀严重,有机含量更低。种植农作物或造林肥力不足,生长缓慢,易受旱灾。棕钙土类占全县面积的5.62%,土地贫瘠。盐土土类占全县总面积的4.46%,这种土壤由各种可溶性盐类随地下水季节性升降而逐渐积累于表土而形成,地形低洼,排水不良,径流不畅,矿化度高,表土板结,透气性不良,只有部分盐生植物能够生存,像盐蒿、白刺等。其他土壤类型还包括草甸土土类、潮土土类、栗钙土土类等。定边县总共有约27.04%的土壤不适合作为农业用地。另一方面,定边县土地分为风沙滩区和丘陵沟壑侵蚀区两大类。两类土地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551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0.28%,其中水蚀面积约3400平方千米,占总流失面积的62.8%;风蚀面积2000多平方千米,占总流失面积的37.2%。土地贫瘠加上水土流失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定边县的农业发展,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
定边一带土地辽阔但肥料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农田难以保持地力,数年后无法再种,只能弃耕。因此,定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前一直以大规模开荒为主要手段。农家多恃天时,鲜施人力,种植数年,弃耕歇茬,另辟新田,遂形成“倒山种地,剥草皮吃饭”的习惯,故有“不种百墒、不打百石”的农谚。另外,由于播种面积过大,一般农户每个劳力须承担2.67~4公顷农田的任务,根本无法做到精耕细作。有些作物可锄两次,多数只锄一次,有的甚至不锄。因此,耕作粗放是定边农业生产又一落后现象。而耕作粗放的必然结果则是低产,若逢天灾,籽种不还。因广种而导致耕作粗放,因耕作粗放而导致薄收。越薄收越要广种,越广种越是薄收。长期以来,定边县农业生产即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中徘徊。
(二)基础设施条件因素
供水方面。定边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贫乏且水质差。南部山区缺水且地下水质苦咸硬度较高。山区6条河流中,除红柳河、新安边河的总硬度小于250毫克/升,离子总量小于1500毫克/升外,其他河流的总硬度均超过250毫克/升,不适宜人畜饮用。当地俗语云:“十字河的水,驴喝也拌嘴。”且境内多数河流均属无定河、洛河、泾河源头,别无支流过境供截留利用;北部滩区虽有水但矿化含氟者居多,不宜人畜饮用,氟中毒在滩区及浅山区的12个乡镇多发,轻者腰背、四肢关节疼痛,肢体轻微变形,劳动能力下降;重者弯腰驼背,肢体明显变形,肌肉萎缩,甚至全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山滩均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全部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2%,每遇大旱,窖水不济,水荒大于粮荒。人畜饮水困难和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危害着定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
供电方面。长期以来,受制于财政因素和地形因素,定边县行政村、自然村通电率和入户率低,到2001年,全县仍有72个行政村688个自然村8990户农户未通电。有9个乡镇电源由外县引进,电价昂贵,经常限电停电,极大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
道路通信方面。定边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418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1%,经流水的冲刷及其他外力的侵蚀,黄土高原被切割成梁、峁、塬、涧、崾峻和河谷等各种不同的地貌景观。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地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纵横交错,交通不便,路面起伏,路身曲折,夏雨冬雪之季,交通往往受阻,部分地区甚至需要依靠骡、马、驴驮运。这些因素导致定边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低。2001年,全县30个乡镇334个行政村仅有20个乡镇和169个行政村公路通达,通达率仅有66.7%和50.7%,尚有10个乡镇165个行政村未通公路;2001年,全县尚有5个乡镇未通程控电话,有201个行政村未通电话,无线寻呼基站仅18个,仅覆盖全县面积的45%。
(三)文化与受教育因素
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以往定边县人民受教育情况较差,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定边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6.2%,初中毕业升学率为59.4%;2001年,定边中小学辍学率高达9%和3%,再生文盲人数不断增加;到2012年,定边县初中毕业升学率也仅为77.5%。这使得定边县很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很多现代农业技术和思想的掌握不足,再加上定边人民传统上不愿外出,小农意识浓厚,缺乏足够的市场经济观念,当地有“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俗语。另外,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深受落后的旧风俗习惯影响,部分地区赌博风气较浓厚,这些因素都造成定边县的贫穷落后面貌。
从表1-1和图1-1致贫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2014年以来位居致贫原因前三的有因病、缺资金、因残三大因素。其中,因残、缺资金的比例不断上升,因病致贫的影响不断下降。
表1-1 定边县致贫原因统计(2014—2018年)
(续表)
图1-1 定边县致贫因素分析(2014—2016年)
从建档立卡户在校生人数情况角度考察贫困状况,从表1-2看,2014—2015年,在校学生数越多,陷入收入贫困的比率越大,脱贫的难度越高;2016—2017年,家庭学生数越多,收入贫困越大,之后随着学生数增多,收入贫困反而减轻;与此同时,家庭学生数越多,未脱贫的比率反而减少。总之,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户中,在校学生家庭收入贫困率大幅度下降。
表1-2 按照在校学生数对收入贫困和未脱贫家庭比较(2014—2017年)
注:学生数是指家庭所有在校生,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学生数之和。
当学前教育在校生数增加时,贫困比例有所增加,不过当在校生数增加到3个时,贫困有所减少。2014年以来的建档立卡户中,有在校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收入贫困率和政府确认的贫困率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