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定边县脱贫攻坚典型经验
定边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党建、基础设施、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精准发力,根据定边实际,脱贫攻坚期间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产业和光伏产业,运用现代金融服务工具,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收并通过自身努力持续发展,从贫穷走向富裕。定边县通过以上精准脱贫路径,为定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一、基础设施为脱贫攻坚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面临的巨大困难与挑战是贫困地区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利、电力、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是群众脱贫的重要前提。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定边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安排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统筹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为逐步消除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瓶颈,解决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定边县采取四大“硬招”推进路、电、水、住房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通村道路建设。累计投入14.9亿元,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894千米,新修通村水泥路、沥青路1500多千米,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比例达100%。二是强化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8亿元,安装配电变压器438台45217千伏安,改造配电台区606个,架设、改造城乡电网977千米,电力入户率达到100%。累计投入1.7亿元,建成基站667个,铺设光缆4000多千米,实现农村4G网络全覆盖、光纤网络到户和贫困村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定边县坚持在对标中强化城乡基础建设,破瓶颈、补短板,全面集中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三是强化安全饮水工程。累计投入3.2亿元,硬化集雨场60多万平方米,新建水窖和蓄水池6500多眼(座),铺设输配水管道400多千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9%,贫困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四是强化安全住房建设。实施移民搬迁4985户18286人;对城乡居民住房进行全面普查鉴定,投入3329.9万元,实施C、D级危房改造2041户;追加600万元用于B级危房维修加固,全县居民安全住房率达到99.79%;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助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多措并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定边县聚焦产业扶贫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3亿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建设塑料大棚、发展马铃薯产业、购买农机具、代缴种植保险、补贴畜牧养殖和种植畜草等,受益贫困户达8768户34359人。微观层面,定边县针对贫困户种植、养殖等个性化需求,制定菜单式帮扶措施,精准供应“脱贫套餐”,满足自主“双向选择”,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截至2017年底,定边县在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精准到户菜单式扶贫方面均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中观层面,定边县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围绕园区带动,形成了“市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合,培育了一大批新兴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产业扶贫联动传导效应。其中,沃野农业、铭丰农业等园区及八眉猪等一大批种植养殖大户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宏观层面,定边县政府则着重引导企业切实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具有潜力的现代农业企业发展,实现产业支撑长远战略。特别是由政府引资的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由政府主导的农田花海“三产”融合等体系建立,串联起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持续增长。
(一)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体系
定边县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围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当地荣民、沃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打造“北菜、中薯、南粮”为主的产业格局,并发展出了具有定边特色的三种农业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采取分产增收的措施,把特色产业做大,主要通过发放化肥、种子,购买保险,推广新技术,开展新农技培训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二种模式是“园区+公司+协会+农户”的行政助推式的规模效应、品牌撞击的联动模式,这属于过渡模式,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形成集聚效益,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丰厚的土壤。第三种模式对标先进企业,对标世界先进、发达农业和全国的先进农业,引进龙头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体系。这是着眼未来,通过现代龙头企业的引领,形成产业链各要素积聚发展和农业产业品牌化建设。
定边县坚持“稳粮油、优菜薯、兴种业”和“立支柱、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紧紧依靠科技支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特色品牌,使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形成了马铃薯、玉米、特色瓜菜、名优小杂粮、优质油料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北滩特色辣椒、中滩特色西甜瓜、东滩地膜玉米、南部浅山区优质马铃薯和优质红花荞麦、西南部浅山区优质油料、南部深山区优质杂豆等六大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正由传统农业种植大县逐步向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强县转变。
此外,定边县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全面建立“大棚房”清理整治长效监管机制,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打造蔬菜产业示范项目,全面提升种植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建立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三品一标”认证。
(二)畜牧业品牌培育与改革
定边县始终坚持立足产业基础,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定边优势,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重点打造“一轴、两带、多点”产业发展区。“一轴”即现代农牧业发展轴,以太中银铁路以南,青银高速、G307国道以及明长城沿线为轴,此区域以基本农田为主,少部分为牧业用地、一般农地及林业用地,乡镇密集、交通便利,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八眉猪、蜜蜂、蛋鸡等现代养殖加工基地,支持发展休闲畜牧业、创意畜牧业等新产业,培育畜牧业科普基地等;涉及红柳沟镇、定边镇、贺圈镇、砖井镇、安边镇、堆子梁镇、郝滩镇、石洞沟乡等。“两带”即北部的综合养殖带和南部的白绒山羊养殖带。北部综合养殖带位于太中银铁路以北区域,以滩地、林地和牧草地为主,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和牧草种植,稳步发展八眉猪养殖,规划建设屠宰加工产业园,涉及盐场堡镇、白泥井镇等;南部白绒山羊养殖带位于白于山以南的区域,重点发展白绒山羊、奶山羊产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引导发展新兴产业,涉及白湾子镇、油房庄乡、冯地坑乡、姬塬镇、樊学镇、张崾先镇、杨井镇、新安边镇、学庄乡等。“多点”即围绕“一轴两带”重点打造多个规模化养殖基地、畜牧主题科普基地、特色小镇等,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三、定边县因地制宜脱贫攻坚新举措:光伏助力脱贫
第一,定边县示范引领,合理科学选址,建设模式多样。光伏扶贫电站具有规模较小且点多面广的特点,对地形地貌、采光条件、接网线路等因素都有严格要求。定边县聚焦问题导向,坚持示范带动,在市、县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首批在18个乡镇20个贫困村建设了5.6兆瓦扶贫示范电站。在选取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地点的过程中,定边县积极组织发改、国土、电力等部门深入每一个贫困村,开展实地调查踏勘,充分结合贫困户数量、分布、性质等因素,指导贫困村科学选址。
第二,光伏扶贫产业的发展,涉及部门、环节众多,既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又需要企业层面的联动配合。为了理顺管理体制,凝聚工作合力,保障扶贫工程有序推进,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在政府层面,定边县成立了由县长挂帅,扶贫、农业、发改、国土、财政、审计、电力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的专项协调议事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负责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运营、分配各项事宜。在企业层面,依托榆林能源投资集团、陕西黄河集团等企业,加大技术支撑,引进先进电站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全程实时掌握发电信息,保证扶贫电站高效率运行。
第三,筹措多元资金,保障项目建设。光伏扶贫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报高、收益久等特点,但一次性投入较高。在资金筹措方面,定边县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整合配套资金,为夯实定边光伏扶贫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积极争取市级专项资金。2017年以来,通过发改、扶贫、财政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争取市级专项资金,用于示范项目启动建设,后续将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逐步争取市级资金。多方整合县级配套资金。通过整合中央、省、市切块下达的产业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捐助资金、贷款资金等,为电站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四,落实制度保障,规范管理运行。定边县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程序,有效保障贫困人口获得收益。一是规范收益。制定了《定边县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及收益分配细则》,细则从光伏扶贫收益资金的申请、确定、下达和使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并实行受益贫困户一年一评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收益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益。二是提高收益。在扶贫电站接网消纳上,通过采取单村电站全额上网、联村电站就近接入、集中式电站园区送出的技术方案,以此提高发电量,增加售电收入,保证贫困村收益最大化。三是稳定收益。在运行维护上,专业运营队伍对电站和辅助设施实施常态化、经常化安全巡检,并建立突发事故监测预警机制和反馈报告制度,以此确保电站安全运行,保障项目稳定收益。
四、定边县因地制宜脱贫攻坚新举措:精准信贷
定边创新精准金融信贷扶贫模式:“5321”与评级授信。定边农村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助力产业发展。根据县域农业人口分散、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以家庭农业为主的特点,在定边县金融信贷扶贫规划指导下,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制宜,确立了“小额为主、大额为辅”的金融扶贫方式,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一般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最多不超过10万元的贫困户扶贫贷款;授信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授信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贫困户贷款,严格执行“5321”扶贫模式;对授信金额超过5万元的贫困户贷款,分两笔发放,一笔严格执行“5321”标准模式,一笔为普通经营性贷款。
此外,定边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的扶贫贷款贴息基金,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所借5万元以下的贷款,按照4.35%利率进行全额贴息;5万至10万元的贷款,按照5万元贷款财政全额贴息,即超过5万元贷款的利息由借款人自己承担。对高于基准利率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不纳入风险补偿金补偿范围,财政不予贴息。贴息实行“先付后贴”的办法,贫困户按时偿还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本息后,再通过乡镇政府逐级提出贴息申请。贴息资金降低了贫困户贷款成本,5万元以下的扶贫贷款户可实现“零”成本贷款。如果贷款出现逾期,借款人将丧失贴息资格。通过贴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流向有脱贫意愿的贫困户,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扶贫贷款用于发展家庭养殖业、简单加工业、家庭零售业及购置小型农机具等项目。由驻村第一书记、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共同辅助农户开展产业脱贫,提供信贷资金、市场信息、产品渠道支持,通过联系第三方收购、发动员工自愿购买等方式,积极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积极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生产收入。
定边县金融扶贫的一大特点就是贷款方式灵活,原因在于贷款之前集中进行了信用评级与授信工作,使贫困户随时可还、随时可贷。信用评级,是一个通过信用检查和特征参考筛选潜在顾客的过程,代替了传统信贷服务的层层审批,相对于原有的信贷模式具有较大的效率优势。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等进村入户对村民住房、从事的脱贫项目、本人有无实施项目的技能、实施项目的能力、对项目的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重点在于预期的脱贫有无保障。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给定边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定边县人民来说,除了摆脱贫困,同时迎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全方位的重大发展机遇。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定边县能够在陕西省率先脱贫摘帽,其贫困治理经验值得系统总结,其贫困治理措施值得广泛推广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