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闽宁镇脱贫攻坚的路径
闽宁镇的开发建设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成功探索出了易地脱贫的新路子。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扶贫协作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自1997年习近平同志正式命名“闽宁村”后,当地开始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结束了贫困群众靠天吃饭的历史。在福建省的支持下,培育发展起来了全镇第一个产业——菌草产业,从而走上了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以产富农、产镇融合是闽宁镇不断繁荣发展的关键,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问题。24年来,闽宁镇的产业发展从一张白纸上起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在福建等有关方面的倾情帮扶下,实现了由最初的传统种植到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镇向工业镇逐步转变的历史性跨越。近些年,区市县镇四级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闽宁镇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逐步形成了“种葡萄、养黄牛、抓劳务、建园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如今的闽宁镇经过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蝶变,逐步探索建立起了“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成为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源头活水。本章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支援三个方面阐述闽宁镇的脱贫路径,这对于将闽宁精神推广到全国、学习闽宁精神、共同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价值。
一、产业扶贫
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厘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只有把产业做起来,让移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尝到甜头,才能安下心、扎下根,全身心地投身到新家园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建立产业带动机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在于产业扶贫,这是闽宁对口协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关键。通过引进福建的企业、人才和资金,让老百姓自己学会技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提高收入,实现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让自己成为增产、增收的主力军。
(一)光伏产业
闽宁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光伏农业园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实施光伏农业温室大棚脱贫模式,已经建立起“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光伏产业作为闽宁镇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闽宁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闽宁镇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力地促进了闽宁镇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
2014年,闽宁镇引进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公司,在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建成温室设备设施农业种植、光伏太阳能发电售电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一项目总体规划建成588个大棚,规划流转土地10000亩,装机容量200兆瓦,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以花卉、茶叶种植为重点,以蚯蚓、蝎子特种养殖为亮点,以食用菌、有机蔬菜种植为抓手的设施农业产业布局。光伏产业自成立以来,企业每年给予每位贫困户1万元的托管兜底分红,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大棚打工可获得不低于2万元的年务工收入。截至2016年,4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带动了350多名移民就业,人均劳务收入超过2.5万元。同时,“光伏+农业”的新型农业开发项目——青岛昌盛二期光伏发电项目落户原隆村,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将覆盖原隆村2000户群众,并确保发电分红;中科嘉业屋顶光伏让1650户移民直接受益。目前,闽宁镇正在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种植、苗木培育、中草药种植,和高端菌菇生产、采摘园等,解决了不少闽宁镇移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二)特色种植业
从葡萄园、马铃薯和菌草等产业起步,闽宁镇各村依托自然优势和种养传统因势利导,集中成片发展产业,同时紧跟市场变化积极调整、顺势而为。在福建省的帮助下,5600多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在宁投资项目260多个、总投资430多亿元,西海固9县区培育发展了枸杞、草畜、苗木、马铃薯、硒砂瓜、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
闽宁镇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势,是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闽宁镇地方政府立足优势,把酿酒葡萄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成为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闽宁镇根据“政府+企业+贫困户”模式,涌现出德龙酒庄、贺兰神酒庄等大型企业,有力推动了葡萄产业的深加工;增加了闽宁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生态移民示范乡镇的建设。其中,德龙酒庄为闽宁镇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解决固定就业人数200人以上,带动合同劳务合作近600户,季节性用工累计近20000人,这对于推动劳动就业,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葡萄种植可有效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风沙危害,起到庇护周边农田、抑制土地退化、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生态循环效益作用。贺兰红共享酒庄于2020年9月22日在新镇区开工建设。新百连锁超市项目于7月21日入驻闽宁镇新镇区开业运营,解决就业20余人,成交量8900多次,营业收入累计50余万元。贺兰神酒庄在用工高峰期能解决4000—5000人的就业问题。目前,葡萄产业优势凸显。闽宁镇种葡萄6.2万亩,葡萄酒年产量2.8万吨,人均种植增收3000元以上。闽宁红酒街运营良好,成功举办了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紫红色的葡萄已经成为当地人致富的“紫宝石”。沿着贺兰山东麓已经形成大规模的葡萄和葡萄酒产业,闵宁镇种植葡萄面积达到了6.2万亩,葡萄酒的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产业发展带动了镇上4000多人就业。
在特色产业方面,总投资4500万元的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是用现代科技建成的升级版菌草项目,第一期年产菌菇200吨,安排240人就业。2018年闽宁镇以玉海村、原隆村、园艺村为主,新建三个设施园区,各建设50栋第三代高效设施温棚。木兰村依托宁夏丰禾润农业科技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进行枸杞研发种植,与九洋杂粮科技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并推广试种小杂粮940亩,提高群众种植收入。园艺村流转土地108亩,建设奶瓜瓜生产基地,解决就业100余人,并组织68户农户流转土地490亩,户均增收4400余元。福宁村依托福宁振农,搭建钢架棚9栋,投产10栋,销售精品番茄20余万元,带动3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就业。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闽宁镇人民的经济收入,为移民生活增添色彩。
近年来,先后有20个帮扶单位、30余名援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0余家企业参与闽宁镇帮扶建设,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25620万元,福建各类企业在闽宁镇的投资达22.8亿元,全镇各大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有力地支持了农民增收和现代化建设。同时,闽宁两省区在闽宁镇共建扶贫产业园,已有6家企业落户,投资达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闽宁镇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脱贫致富。
(三)特色养殖业
在养殖业方面,近年来闽宁镇立足地域优势,特色养殖产业链扩规提档,充分发挥了闽宁镇的地方优势,实现地区移民的脱贫致富。
2012年闽宁镇实行“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出户入园、庭院养殖”四种养殖模式,引导农民重点开展肉牛养殖业,建立了永宁县生态移民肉牛养殖创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引进畜牧业龙头企业入驻武河肉牛养殖园区,从技术、资金、管理方面提升了园区建设。2013年自治区农牧厅将闽宁镇黄牛养殖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羊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自治区农牧厅投入1000万元,建成原隆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光伏+养殖”,加快推进闽宁万亩草畜产业园、振发光伏小镇等建设项目,引进企业3家,肉牛养殖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闽宁镇肉牛存栏量达1.6万头,肉羊存栏3万只,养殖企业市场销售额达1.7亿元,成功探索实施天蝎养殖致富之路。2018年,闽宁镇特色养殖“扶母返犊”模式已经形成,通过实施“扶母返犊”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农户和企业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统一引种、统一培训、统一销售“三统一”模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闽宁镇立足地域优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逐步走向全产业链经营,形成了高档基础母牛养殖、繁育育肥、屠宰加工、销售及饲料种植、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提高肉牛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劳务产业
闽宁镇自身劳务经济起步早、规模大,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移民初期,由于大部分移民文化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所以移民基本上集中于建筑工地、农业种植等体力劳动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务经济成了主要收入。1998年,输出各类务工人员3850人(次),收入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元。2002年成立了镇市场劳务管理中心,与各劳务部门签订意向性用工合同或劳务输出订单,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006年成立劳务协会,镇政府不断引导、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工人由体能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2012年引进建成中银绒业闽宁针织厂,项目占地58.85亩,总投资1.5亿元,可以提供移民就业岗位近300人,人均每月工资2000—3000元,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成了拥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2019年,闽宁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2137人,累计收入1.15亿元。2020年10月底,闽宁镇共劳务输出18594人,移民群众的致富路正在不断拓宽。
此外,依托银川市“双富”工程的开展,闽宁镇争取区市县培训资金,积极协调各级培训机构,建成宁夏生态移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闽宁镇孵化出21家劳务派遣公司、73位劳务经纪人,年均输出劳动力近1.2万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开设了与区市县联网的闽宁镇劳务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职业培训。福建省也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来闽宁镇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提升村民的劳动技能。截止到2016年,19批农业技术人员到宁夏支农。现如今,在闽宁镇村道上不时有接送务工农民的大巴、中巴驶过,劳务成了移民的“铁杆庄稼”。
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下,闽宁镇脱贫攻坚进程加速,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18年底闽宁村奠基时所在的福宁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40元,远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2019年,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70元,全镇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退出1626户7074名,贫困发生率从1997年的90%以上,下降到0.197%。2020年底前,闽宁镇剩余22户111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闽宁镇的贫困人口已清零。
二、教育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我们深刻认识到,宁夏这样的西部欠发达省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际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过程中不仅要解决贫困群众吃穿难的问题,更要传授给贫困群众致富的技能和创业就业的能力,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一)基础教育,塑造一代人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注重把基础教育作为闽宁镇扶贫、扶智、扶志的根基步步夯实。闽宁幼儿园、闽宁中心小学、闽宁中学、闽宁角美小学先后建成,福建角美中学与闽宁中学、福建角美小学与闽宁二小结成共建对子,民间资本也纷纷投入幼儿教育,如今镇上有中学、村村有小学和幼儿园,形成镇村全面覆盖的基础教育网络。
在闽宁协作中,福建不仅在经济和资金等方面予以帮扶,在教育发展上也给予了有力支援,每年福建省都会派支教教师到宁夏贫困地区进行支教。2016年,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台商联谊会投资3000万元援建了闽宁角美小学,并于2016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为支持闽宁镇教育扶贫,福建漳州台商联谊会还向闽宁角美小学贫困学生捐赠了18万元奖学金,连续6年资助30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8年5月,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设立闽宁200万元教育奖学助学基金。其中区财政拨付角美镇180万元,杨厝村杨伟强捐赠20万元,由角美镇以提供对口帮扶资金形式支持闽宁镇建立教育奖学助学基金。9月26日厦门远大律师事务所到闽宁二中捐书500册;9月28日福建省宁夏商会响应号召,为永宁县闽宁镇第二小学、角美小学的800多名学生捐赠了“爱心包”,共计10.8万元。《“十三五”闽宁扶贫协作规划》指出,闽宁将加强基础、职业、高等教育合作。其中闽宁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将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两省区兜底式招收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职教育,福建3所高校对口宁夏3所高校,建立“一对一”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对闽宁镇的教育帮扶力度是非常大的,漳州市台商投资区每年投入80万元教育助学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福州、漳州7所中小学与闽宁镇中小学达成了结对共建关系。支教老师的到来为闽宁两地搭建了远程同步教学平台。闽宁镇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持续快速提升。闽宁镇现有中学2所,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5所,在校学生11235人,教职工704人。村民的教育意识也得到提升,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2019年1月22日下午,永宁县驻闽宁镇扶贫办的赵主任在接受《习近平有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闽宁镇的故事》课题组采访时说,永宁县和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实现了结对扶贫,他们每半年都会互访一次,同时,闽宁镇和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的角美镇也实现了结对帮扶,还有闽宁镇六个村和角美镇六个村也实现了结对共建,顺利实现了县、镇、村的结对共建的“3+1”模式,在2017年底也实现了校级的结对共建,闽宁中学与角美中学、闽宁二小与角美小学结成了共建对子,福建、闽宁镇的学校共同联通了网络远程教育,实现了相互选课、评课模式。教育上的对口帮扶是对闽宁两省区共建帮扶协作关系的深化。这有力地加强了角美镇和闽宁镇在教育方面的协作力度,拓展了协作领域,丰富了协作内容,提升了协作层次,从而推动两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两镇教育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二)职业教育,授人以渔
扶贫要扶智、扶志,关键要把帮扶重心由“物”转变为“人”,围绕“人”的发展配置资源和项目,激励和鞭策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鼓励农民创业,激发蕴藏在当地群众之中的内生动力。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首先要有见识、受教育。闽宁镇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群众,使他们掌握就业本领,在他们身上打开了学习成长、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通道,坚决阻止了贫困代际传递。
闽宁镇的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招收零星工人,而是要让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型工人转变,在现代纺织、葡萄酒、红树莓、光伏等新型产业、新业态实现稳定就业,从给人打工向较为固定的工业产业和旅游服务业职工转变,从零星短期务工向产业工人转变,推进农民身份转变。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闽宁镇加大了素质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尤其是新兴产业、热门岗位、市场紧缺行业的技能培训,引导移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劳动就业技能,拓宽就业发展途径,增强发展潜力。闽宁两省区联手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使一大批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入福建打工。目前,宁夏劳动力已在福建各地从事劳务活动,每年从闽获得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闽宁镇坚持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建立了宁夏生态移民培训示范基地、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闽宁生态移民就业创业培训示范基地,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实地观摩、现场指导、现场培训相结合,举办种养殖、致富带头人、劳务经济人、装载机、电工、电焊工、保安、家政服务、中式烹调师、特色小吃、刺绣品制作、手工编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邀请葡萄种植、菌草种植、畜牧兽医等方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牛棚羊舍,手把手地给农民传授葡萄修剪、病虫害防治、上肥水管理、牛羊饲养管理等技术。各类企业也针对用工特点对务工人员一轮接一轮开展职业技能全员大培训,现在全镇的劳动力大都接受过技能培训,有劳动能力的移民群众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每年劳务就业达8000人次,实现收入近1亿元,人均收入1.2万元,占群众收入的54%以上。
24年来,闽宁镇把先进的产业和观念引入封闭落后的贫困地区,当地广大的贫困群众接触了现代技术、现代观念、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24年后他们的观念已经能够与沿海接轨,甚至和世界接轨,蕴藏在劳动群众之中的创造力最终被释放岀来,他们主动走出家庭、走出内陆,最终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困的宿命。只有改变了人,才能真正解放当地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脱贫。闽宁镇的一代人已经改变,在这里蕴育出的新希望让人看到了闽宁镇持续发展、持续创造的美好明天。
三、人才支援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24年,从资金、技术、经验、市场等领域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围绕“人”的发展配置资源和项目。两省区立足省情、区情,把互派干部挂职作为互学互助的主要途径。此外两地的人才交流频繁,包括一些年轻人、致富带头人以及一些学校也实现了对口帮扶,闽宁两地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相互考察、相互学习。
(一)互学互助机制,更新干部的思想观念
福建先后选派11批185名干部,支教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80批次2000多人次赴宁开展帮扶帮助工作,帮扶培训宁夏教师7600多人次;宁夏也先后选派18批306名干部到福建挂职。2018年,福建和宁夏互相选派了3名挂职干部到对方乡镇挂职,其中闽宁镇派了一名副科级的干部到福建去挂职,福建派了一名副处级的干部和副科级的干部在闽宁镇挂职,重点负责招商引资。在长期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各级干部增强了“为同一项事业”的意识,强化了“尽同一种责任”的担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开发思路。福建援宁干部不仅跟踪落实援宁扶贫项目,而且在深入实际寻求精准脱贫切入点、主动联系动员福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福建企业在宁夏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地群众打造了劳动致富的新平台。宁夏到福建挂职锻炼的干部则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带回了“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和发展经济的先进理念,激发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和创新实干的巨大热情。同时赴福建学习挂职的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人才也带回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为宁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更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和创新实干的巨大热情。
闽宁镇坚持走出去思维,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积极向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东西扶贫协作、闽宁对口帮扶,进一步巩固扩大合作成果,不断扩展县(区)镇村“三级”对口扶贫协作的新路子,把结对共建的范围扩大到村一级。进一步增加选派干部的人数,让更多优秀的镇、村干部及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等,到福建的行政单位、企业、培训基地等挂职锻炼交流学习、扩展思维,把福建扶贫开发、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和先进思维带回来,加快推动闽宁镇的转型升级。
(二)增进两地交流,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十三五”时期闽宁两省区一方面确定对口帮扶建设10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和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发挥示范引导、典型引路作用。另一方面拓展延伸,聚焦最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探索到户、到人的定点帮扶措施,特别是落实好两省区“十三五”2万名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深化劳务协作,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有稳定收入;推动两省区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共建职业院校,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共建,探索科技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实现多点开花。
两省区十分注重拓展在医疗方面的合作交流。福建省还进行人才支援,24年来,福建省先后派出医疗专家311名、青年志愿者500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院(所)315个,为数万名山区百姓开展了义诊和疑难病症治疗。在深化闽宁协作中,必须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结合起来,坚持互派干部挂职、选派专业人才来宁指导工作,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把福建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传播到宁夏,促进宁夏的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