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贵州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和“冬季充电”等一系列行动,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文化、交通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累计减贫111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59.1%下降到2019年的0.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53元提高到2019年的10756元。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019年共有24个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累计实现57个贫困县顺利摘帽。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贵州省借助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贵州交通、水利、住房等条件,连续多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贵州省经济增长迅速。从经济总量看,2016—2019年,贵州省区域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为11776.73亿元,2019年达到16769.34亿元,是2016年的1.42倍。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10%左右,2016年为10.5%, 2019年相对较低,为8.3%(图2-2)。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保障。
图2-2 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2016—2019年)
贵州积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城镇化率、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5个100工程”“千企改造工程”“千企引进工程”等为抓手,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支撑性、匹配性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呈现“三二一”格局。2017年,第一产业增长值2032.27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长值5428.14亿元,同比增长10.1%;第三产业增长值6080.42亿元,同比增长11.5%。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159.54亿元,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增长值5755.54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6891.37亿元,同比增长9.5%。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56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6058.45亿元,同比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8430.33亿元,同比增长7.8%。总的来说,传统产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贡献率提升(图2-3)。
图2-3 贵州省三大产业增长值及增速(2017—2019年)
(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贵州省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等重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2019年贵州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97元,比上年增长10.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0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6元,比上年增长10.7%。由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对比图(图2 -4)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9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6743元增长至3440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090元增长至10756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6年至2019年均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结合图2-2,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同步,反映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有效,有利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图2-4 贵州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对比(2016—2019年)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展开,贵州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1776元涨至2018年的13314元。人均年支出由2016年的14193元增至2018年的16818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7533元增至2018年的9170元。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加上大多数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更是加剧了地区贫困与落后。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探索扶贫开发模式,减贫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长期投入对脱贫攻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农村与城市资源合理流动,为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为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不再返贫提供保障。
1.交通基础设施
贵州省作为贫困问题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不同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同。近年来,借助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全省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大规模地组织开展交通扶贫,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交通扶贫工作初见成效。近一个时期,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连续5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全省全面推进“三会战两决战一攻坚一行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贵州省2014年至2019年各个县高速公路网络图(图2 -5)可以看出,2015年以前,贵州省大量县级行政单元高速公路不可达。随着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情况逐年改善。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成为西部12个省(区、市)中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同时,各县积极改善县域内道路基础设施,兴建乡镇道路与入村道路,道路网络逐年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004.4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47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3755.09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提高了贵州省各地区对外交通能力,改变了原有闭塞的状况,同时,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涌动,使得贵州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发展。贵州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的原因之一是薄弱的交通基础设施阻碍了西南喀斯特地区货物流通和人员流动,影响了该地区的商业发展。
图2-5 贵州省各县高速公路网络(2014—2019年)
2.水利基础设施
贵州省先后编制了《贵州省水利扶贫行动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年)》《贵州省深度贫困县水利扶贫行动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年)》,优先支持贫困地区水利项目发展。2016年以来,贵州省共投入贫困地区省级以上水利建设资金416.44亿元,占同期省级水利投资的80%。累计解决160.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的快速建设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电力基础设施
为了充分发挥电力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保障作用,贵州电网结合实际,将电网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了《贵州“十三五”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贵州省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专项规划》《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十三五”电网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通过“1+3”精准扶贫模式,确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掉队,每一个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如期进入小康社会,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十三五”以来,贵州电网投资坚持向农村、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规划电网建设投资近500亿元,其中农村电网建设投资超过250亿元。2016—2017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超过220亿元。2018年底基本完成贵州省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
(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贵州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努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硬仗,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实现了增进民生福祉的新跨越。
1.教育资源
作为民生之基、国之根本,教育对贫困有重要影响,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最重要途径。 扶贫必扶智,脱贫须兴教。教育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贵州省受地域、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贵州省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出台《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 +N”计划》等规划文件,从省级层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在脱盲再教育、劳动力培训、贫困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等工作上,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与倾斜,助力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了99.7%与100%。2018年,全省下达16.99亿元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资金,惠及46.5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贵州省通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师资队伍、资源配置及办学条件等各方面不断优化。依据《贵州统计年鉴》中师资配置数据(图2-6),贵州省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逐渐合理化,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的生师比不断下降。其中,普通高中生师比由2016年的16.28∶1降至2018年的15.13∶1,初中生师比由2016年的14.88∶1降至2018年的14.1∶1,小学生师比由2016年的17.93∶1降至2018年的17.89∶1。贵州省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逐渐完善教育资源,增加农民知识、能力、技能等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实现了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了大扶贫战略的实施。
图2-6 不同类型学校的生师比(2016—2018年)
2.医疗资源
健康扶贫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也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整体布局,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全面实行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农村中小学医务室标准化诊疗设备配置、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远程医疗体系建设、疫苗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全面覆盖。2018年,全省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着力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体制机制不活、服务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组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教育1.7万人,开展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业务骨干培训1.6万人次,村医岗位培训10.7万人次,培养全科医生6108名。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与2015年相比,基层注册医师增长29.7%,注册护士增长44.34%,总诊疗人次增长23.82%。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成“2+5”和“2 +3 +N”重点专科1092个,新增诊疗项目1408项。“黔医人才计划”培训医院管理和学科骨干230名,54名院士、1116名核心专家加入“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 37名院士在贵州建立43个工作站(室)。通过以上措施,引入了全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了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住房资源
贵州省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政策建议》等省级纲领性文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工程,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住房条件。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实现搬迁人口总数188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占全国搬迁计划的15%;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10090个,同步搬迁人口38万人。贵州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践中,创新出“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机制以及“五步工作法”的工作实现机制。截至2019年底,贵州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原有教育资源和新建成573所学校已妥善解决33万适龄学生就学。就业保障上,全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共40.89万户97.92万人,已实现就业85.49万人,100%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社区治理上,836个集中安置区管理单元已批复设置街道59个,并入相关办事处(乡镇)合并管理683个,已成立社区居委会548个、居(村)民小组2545个,社区阵地建设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党建上,各集中安置区已成立党(工)委112个,党总支207个,党支部568个,党小组444个,安置区基层党建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