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责任意识
一、责任意识的含义
(一)责任
责任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责任”有3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词义:一是根据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如岗位责任;二是特定人对特定事项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成果负有积极的助长义务,如担保责任、举证责任;三是由于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没能履行角色义务)或没有履行助长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赔付责任等。
从本质上说,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一般来说,任何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肩负着特定的责任。责任随着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不同。例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法官的责任是秉公执法,公交车司机的责任是保证乘客安全抵达目的地等。
(二)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对待他人、家庭、组织和社会是否负责,以及负责的程度,是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责任、义务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责任意识就是个体对所承担的角色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即认清本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的需求,尽心履行责任和义务。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人既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又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二、责任意识的作用
在职场中,一个人有无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弱,不仅会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职位能否升迁,而且还直接影响他所在单位的目标任务能否完成。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责任意识是最关键的理念和价值观,也是员工们的第一准则。在IBM,每个人坚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念之一就是:“永远保持诚信的品德,永远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微软,责任贯穿员工的全部行动;在惠普,没有责任理念的员工将被开除。责任,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重要的准则,任何时候都会被企业奉为生命之源,因为伴随着责任的是企业的荣誉、存亡。
(一)责任意识能够激发出个人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但并非都能发挥出来。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能够让人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在责任内在力量的驱使下,人们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常常油然而生。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对待工作必然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遇到困难也绝不轻言放弃。
(二)责任意识能够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
一个人有了责任意识,就会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任何工作都意味着责任。职位越高,他所担负的工作责任就越重。比尔·盖茨对他的员工说:“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有句格言:“没有人能够想当然地保有一份好工作,必须靠自己的责任感获取一份好工作。”
可见,责任感是无价的,它能使一名员工在组织中得到信任和尊重,得到重用和提升,既展现出个人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是许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三)责任心关系到安全事故是否发生
在现实社会中,那些责任意识强的员工,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或突发险情,就会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许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反,一个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起码的工作责任感的人,由于不愿意,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非但不能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甚至还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职场员工的责任意识的养成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步入职场,有的在职场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但也不乏一些职业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差、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而频频毁约和跳槽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工作中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对他人、对集体、对单位漠不关心的员工。事实证明这些在职场中缺乏起码的责任心、道德感的员工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往往会处处碰壁、步履维艰。因此,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人的职业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远大理想和目标追求的指引下,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按照客观要求逐步建立和稳固起来,它需要个体用自觉的习惯意识去维护。只有在责任意识的驱动下,履行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的员工,至少应做到以下4个方面。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工作负责的最好体现
一个职业人责任感的主要表现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为了所在单位的发展,也为了自己的职业前程,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一个尽职尽责的人来说,卓越是唯一的工作标准,不论工作报酬怎样,他都会时刻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并努力将每一份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例如,一个雇主十年来雇用同一个保姆。有一天她第一次跟雇主请假一周,回家之后雇主发现她给厨房的垃圾桶认真地套上了七层垃圾袋,这让雇主十分感动。
事实上,那些在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无论从事的是平凡普通的工作还是所谓高大上的工作,无不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近乎完美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与其说是努力和天分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倒不如说是强烈的责任心促成了他们的成功。
另外,做好本职工作,还应体现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上。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都是衡量这个公司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员工有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这既是员工获得晋升和加薪机会的必要保证,也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时刻维护组织的利益和形象
用人单位主要是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民办企业、个体经营、社会团体等。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劳动者都需要成为某一社会组织的一员,时刻维护组织的利益和形象是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责任。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组织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笔无形资产使它比同类其他组织具有更高的声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辉煌的发展前景。组织的发展可以产生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社会作出贡献,也为员工的经济待遇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只有组织得到持续发展,员工利益才能有坚实的保证。因此,每个员工都应该确立组织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同时,员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企业形象的缩影,员工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所在组织的形象。所以,每个员工都必须从自身做起,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组织形象的事情,抵制一切有损组织形象和利益的言论和行为。例如,某些知名公众人物的错误言论和低俗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跌入谷底,还有损自己所在单位在社会上的形象。
(三)严格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任何组织的科学管理都离不开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使员工明白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对员工的言行起导向作用,也是组织能够有效运行的最基本法则。因此,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恪守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基本责任。
(四)正视工作中的失误,勇于承担责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更是难免会有工作失误。那么从一个人对待失误的态度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责任感。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总爱把工作成绩归于自己,而把工作失误推给别人或客观条件。这种做法必然损害组织利益,也有损自身形象。在任何组织中,上司或同事都不会认同这种人。上司会认为这种人不堪大任;同事不愿意与这种推脱责任的人共事。相反,一个有责任感,能够正视自己的失误(哪怕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失误)并及时改正、设法补救的人,很容易得到上司的信赖和同事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