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敬业意识
一、敬业的内涵及实质
(一)何谓敬业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我们现在所说的敬业,仍然沿用朱熹的基本释义,就是敬重并专心于自己的学业或职业,做到认真、专注和负责。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
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不在于他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敬业的表现。工作中不以位卑而消沉,不以责小而松懈,不以薪少而放任,是敬业的体现。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精神,你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无人能比,假设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就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积极敬业地工作,是个人立足职场的根本,更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敬业,会使你获得你想要的丰厚的薪水、更高的职位、更完美的人生。
(二)敬业的三种境界——乐业、勤业、精业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敬业有三种境界,即乐业、勤业和精业。
乐业就是喜欢并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乐业的人具有浓厚而稳定的职业兴趣,兴趣促使自己对工作乐此不疲地积极探索、刻苦钻研、认真负责和力求完美。乐业是敬业的思想基础,是敬业的初级形态。
勤业是敬业者的行为表现。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敬业者就会自觉自愿地把主要精力和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勤业者大都以勤勉、刻苦、顽强的态度对待工作,因此,古往今来凡在学业或事业上出类拔萃、卓有成就者,大多为勤业之人。
精业就是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待职业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绩效,达到熟练、精通,精益求精。勤业是精业的前提,古语“业精于勤,荒于嬉”就含有此意。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并不是因为没有才华和能力而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
在职场中,只要我们能够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敬业精神,将工作做到足够出色、足够高效,就会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尊敬。当你因敬业精神而被周围人称赞时,也就等于拥有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敬业的好口碑将成为你在职场上不断晋升的助推器,让你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职业人生。
(三)敬业的实质
敬业的实质就是热爱本职,忠于职守。
热爱本职是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普遍要求。它要求从业者努力培养对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珍视自己在社会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为自己掌握了一种谋生手段,获得了经济来源,而且有了被社会承认、能够履行社会职责的正式身份而自豪。
忠于职守是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职业精神的升华。它要求员工乐于从事本职工作,以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做到一丝不苟、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甚至在紧要场合以身殉职。忠于职守包含着奉献精神,在客观情况需要时,它能够使从业者不顾个人安危地牺牲自我,为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世界上最严格的工作标准并不是单位的规定、老板的要求,而是自己制订的标准。如果你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就会比老板对你的期望更高,这样就完全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失去这份工作。同样,如果你能够勤奋敬业、忠于职守,不论有没有老板的监督都能做到认真、谨慎、努力地工作,尽力达到自己内心所设立的高标准,那么你也肯定能够因老板的赏识、青睐而得到晋升加薪的机会。
二、强化敬业意识
(一)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职业活动
企业的命运和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以主人翁精神来对待职业活动,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责任感。主人翁精神是敬业意识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要把自己当成组织的主人;二是要把组织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一个从业者一旦有了主人翁意识,就能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职业价值联系在一起,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进而产生积极而高效地投入工作的动力。
(二)在职业活动中强化敬业意识
1.要把敬业变成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衡量其能否胜任一份工作的首要标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也许不能马上得到上司的赏识,但至少可以获得他人的尊敬,并会从中受益一生。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在职场上、在每件事情上都能保持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就能慢慢地将此养成一种习惯,拥有敬业意识。
一个人工作敬业,表面看是为了老板,其实更是为了自己。因为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是他向上发展的垫脚石,就算他以后换了单位,从事不同的行业,他的敬业精神也必定为他带来帮助。当敬业精神成为他的一个良好习惯后,它或许不能立即为他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可以为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帮助他实现事业上的成功。虽然许多人的能力并不突出,但是因为他们养成了敬业的习惯,他们身上的潜力便会被逐渐挖掘出来,从而得以提高他的办事效率,增强自身实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员工。
2.谨防和克服工作中出现的陋习
职场中,有人养成了良好的敬业习惯,也有人缺乏对职业岗位的认同和敬畏之心,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缺乏敬业意识的行为。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员工缺乏敬业意识的表现主要有:三心二意、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逃避责任;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等。这些行为经过长时间的强化,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也会变成一种习惯——顽固不化的职业陋习。
实践证明,养成上述不敬业的职业陋习的人,长此以往,很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思想狭隘守旧、工作绩效不佳、难以晋级加薪及不敬业程度进一步加深。另外,由于不敬业者浪费资源、贻误工作、影响绩效,也必然给组织带来损害,这些人自然也会成为组织裁员的对象。
3.在工作中努力实践敬业三境界
敬业的第一境界就是乐业。敬业首先要培养对自己职业的兴趣,要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即热爱这个职业,这是敬业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只有这样,工作再苦再累、再难再险,都会乐在其中,即所谓“痛并快乐着”。
敬业的第二境界是勤业。勤业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自己每天的工作,而是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用眼睛观察问题,用耳朵倾听建议,用头脑思考判断,用心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价值。
敬业的第三境界是精业。它要求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胜不骄、败不馁,戒骄戒躁,练就一流的业务能力,力争成为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业务骨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精业还要求动态地维持其一流的业务水平,即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真正做到精于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