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诚信意识
一、诚信理念的内涵
(一)“诚”和“信”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讲信用、守承诺。“诚”为信之基础,它侧重于“内诚于心”,体现了内在的个人道德修养。“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体现为外在的人际关系。“诚”更多的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如人际交往、商业活动等)真实无欺地提供相关信息;“信”更多的是指对自己承诺的事情承担责任。
(二)诚信
“诚”和“信”组成“诚信”一词,成为道德范畴的一个重要理念。诚信是指个人的内在品质,也是人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具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不自欺,不欺人;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行为主体所应具有的基本德行和品行。我国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八荣八耻”中都提到了“诚实守信”。可见,诚信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二、诚信的价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进德修业之本”“举政之本”。特别是在我国全面进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强化个人、企业和社会的诚信意识,践行诚信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个人的价值
对个人而言,诚信是一种人格力量,可以提升人的职业素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从业者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从古至今,我国人民一直以诚信为德之重,而德乃立身之本。在职业活动中,每个人都应以诚待人、信誉至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组织和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才能融入社会、发挥才智、建功立业。诚信促使从业者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于职责、奉献社会。
在企业里,诚信的员工是一个企业得以良好发展的宝贵财富。如果你对客户诚信,就将赢得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你对同事诚信,就会得到信任和帮助,建立起和谐可靠的共事关系;如果你对老板诚信,就会得到老板的青睐和重用,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一个老板来说,一个不诚实的员工即使才华横溢,也无法对其加以重用;而如果你能力不够,却一心忠诚于公司,重信誉,为公司谋发展,那么老板一定会非常信任你,愿意给你很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你的能力。相反,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意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可能会赢得一时的利益,但这只是短期行为,一旦他失去了利用价值,就算他再能力过人,也很可能会被逐出门外。因为缺乏诚信的员工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隐患,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得到他人和组织的信赖,也很难在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立足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作家艾琳·卡瑟曾说:“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他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此时的弗兰克用自己的诚信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二)对企业的价值
对企业而言,诚信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而不存。”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金字招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下,它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都将诚信视为宝贵财富,不但将其列在价值观的第一位,也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捍卫它。据权威部门的测算,我国企业每年因诚信问题而增加的成本占其总成本的15%。如果企业具有健全的诚信制度和信用体系,就能减少企业之间交易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节省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品牌标志着一个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是由企业依靠诚信、优质产品和服务塑造起来的。反过来,品牌又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面所述的李彦宏创办百度公司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年海尔公司张瑞敏砸毁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之后狠抓冰箱质量,最终以产品质量取胜,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免检的企业,成功占领了海外市场。不讲诚信、失信于消费者的企业,为了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择手段,最后只能是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意识氛围。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主流意识,被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内部团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对社会的价值
对社会而言,诚信有助于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正陷入一场诚信危机中。所谓诚信危机,是指社会交往中信用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不信任、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这种诚信危机涉及面之广、表现形式之多样令人触目惊心,制假贩假、偷税漏税、骗汇骗保、恶意透支、虚开票据、伪造票证、财务造假、商业欺诈、虚假广告、缺斤短两等现象相当严重,假成果、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件、假新闻、假演唱等屡见不鲜。
一个社会通行的道德标准常常因为每个成员行为的互相暗示而加强或削弱。普遍的守信行为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信用氛围,使人们在任何社会活动中都有一种安全感;而反复的违约事件则会逐渐形成一种不讲信用的社会风气。
三、加强诚信修养
诚信修养是通过个体修养,把诚信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从而培养成优良的诚信品德的一种自主活动。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种途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普遍树立起了诚信意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做到诚实守信,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例如,一些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有了偿还能力后恶意拖欠贷款,迟迟不还;还有的大学生在诚信道德修养上实行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别人的不诚信行为口诛笔伐、深恶痛绝;另一方面自己却又不身体力行,甚至还屡有失信行为。
(二)加强诚信修养的途径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修养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的善恶并非先天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换言之,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使我们提高诚信修养的自觉性,增强获得诚信品质的信心。
2.在实践中践行诚信品质
大学生应该在基础文明建设中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诚信意识;在学校和班集体活动中坚定诚信信念;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升华道德情感。
3.做到慎独
做到慎独,即在一个人独处、无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仍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产生有违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其要义在于反对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和两面行为。慎独强调了个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于律己的道德自律精神,不管在人前人后,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