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职业素养概论
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融入社会分工体系,成为一个职业人,而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分工体系,成为一个职业人,必须符合社会分工体系不断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即职业生活对参与其中的人的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成为每个职业人进入职业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职业素养提升也成为每个职业人在职业生活中的必修课。这正是“现代职业素养”这门公共必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开展职业素养提升教育与学习,首先要从理论认识上明确何谓职业素养。
在阅读相关教材、资料时,我们经常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经常用“职业素质”的概念来理解“职业素养”一词。这在研究“职业素养”的论文的英文对中文的译文中比较常见。以“职业素养”为关键词检索其英译词,我们能够找到诸如“ professional”“attainment”“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quality ”“vocational accomplishment ”“career quality ”“occupation cultivated manners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等词汇。这些英译词都无一例外地用“职业素质”来理解“职业素养”。
中英文对译的相互参照,可以从语言逻辑的内在结构上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概念,以及概念所指向的事物及其特征。对于“职业素养”这一概念,我们理解为:职业人进入职业生活和在职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职业素养”是一个英语意境下的“-ing”的进行时态。我们认为,“职业素养”一词的英译词应该是“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ng”,即“职业素养的养成”。
因此,所谓的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生活对职业人所要求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是由涵盖职业认识与选择、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过程及可以量化的状态。因此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范畴,是一个指向未来的“-ing”时态范畴。世界著名的人力资源公司Hay Group认为,职业素养是那些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知识、技巧、价值观、道德操守、特质、能力等素质的养成。这与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是一致的。
如果将职业素养状态进行量化,就要引入“职商”这一概念,其对应的英译词为“career quotient”,简称“CQ”。 CQ指的是上述职业素养中各种职业素质的养成、可以数据量化的指标状态。当然,这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量表测评体系。在职业生活中,我们从职业生活的要求出发,可以通过具体的测试量表检测自我的职商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养成的水平,使自己更好地胜任职业岗位工作、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这一过程就是职业素养提升。
二、提升职业素养的目的
大学生为什么要提升职业素养?这主要源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来源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成员的特性,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和重要生力军。大学生受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为未来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来源,大学生是社会经济结构主要的劳动力来源,是社会分工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就取决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水平,特别是职业素质的培养水平。
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成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和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这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从业的职业素质、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成为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职业素养提升”与“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一起构成了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成为实现这一主要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其从态度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正确认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积极努力的职业态度;从知识层面指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职业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职业特征,了解就业的形势、政策与法规等基本知识;从技能层面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求职就业、生涯决策、职场适应与发展等诸多技能,帮助学生提升诸如职场礼仪、沟通表达、问题解决、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等各种通用技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是公民融入社会分工体系、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可以说就业是个人安身立命之道,职业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所。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个人自我全面发展与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因此,如果一个人要进入社会分工体系、投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自然就需要选择一份力所能及的、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要想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首要的、最基本的就是顺利就业,然后才是在职业生活中出色地胜任职业岗位职责、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因此,为了做到顺利就业、出色地胜任职业岗位职责,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顺利进入职业生活做好充分准备。进入职业生活之后,就更应该有针对性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需要提升哪些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主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部门并未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内容做出具体界定,对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教学所涉及的理论、观点、认识还没有形成较为权威的意见。各相关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提升教学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主要依据的是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因此,我们根据前述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理解,认为大学生需要从以下8个方面提升职业素养。
第一,职业认识:从什么是职业、职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等方面展开对职业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与对职业选择等问题的理解。
第二,职业意识:对职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相关主体观念意识的自觉,体现在某一特定职业实践应该具备的主体观念意识及一般职业实践应该具备的主体观念意识的自觉,多侧重于一般职业实践应该具备的主体观念意识的自觉。
第三,职业价值观:围绕职业生活所形成的关于职业对个人、社会的价值的认识与评判,以及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自觉。
第四,职业道德: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伦理关系,在职业生活中体现为对这些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伦理关系的自觉遵守和践行。
第五,职场礼仪:在职业生活中必备的仪容礼仪、办公礼仪及职场通信礼仪等礼仪规范,以及对这些礼仪规范的认知、理解与运用。
第六,职场法律:围绕某一特定职业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及职业生活所涉及的通用法律规范。就职业素养提升而言,是对职业法律规范的认识、理解、遵守和运用。
第七,职业能力:顺利完成特定职业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围绕某一职业实践所展开的通用能力。在这方面的职业素养提升表现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第八,职业心理:围绕职业生活实践中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自主调适与解决。
四、如何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提升不能脱离个人的先天的生理技术来建立“空中楼阁”,但也不能只是束缚于先天的基础而不敢有所突破。中国古人既讲“绘事后素”,也喜欢讲“锦上添花”,这对于职业素养提升而言,就是既强调在良好的素质养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养成的水平,也强调可以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培养人的职业素质、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可见,职业素养提升必须基于职业素质的养成才可以展开,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立足于职业素质。因此,要提升职业素养,其根本就是提升职业素质、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素质及操守。
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实践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交互作用,更离不开实践主体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因此,大学生要提升职业素养首先要积极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健全的职业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优秀的职业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法律和职业心理。
影响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家庭和社会环境、职业经历、个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等。因此,职业素养提升对于大学生而言,则要求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对职业认识、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法律、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形成理论认识、价值认同、经验积累和实践智慧。因此,知识的学习、规范的遵循、技能的训练、素质的养成可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