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要生存,总要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以获得生活资料。但是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即经常把职业与工作混为一谈。事实上,职业与工作有很大的区别。
什么是职业?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生活需要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事它的那个人的社会地位。
近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就“职业”一词从词义上进行了解释:“职”,是指职位、职责,包含着权利与责任的意思;“业”是指行业、事业,包含着独立工作、从事事业的意思。
这种观点认为职业即“责任和业务”,职业的外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工作、收入、工作时间限度。由此可见,职业不同于工作,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明确规定了职业的5个要素:一是职业名称;二是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内容、劳动方式和场所;三是特定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四是职业所提供的各种报酬;五是在工作中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参与的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社会活动。职业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专业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要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其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有忠诚度。
二、职业的特征
(一)社会性
在人类社会初期,并未有职业可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劳动分工,职业也由此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职业存在于社会分工中,人们的社会角色是不一样的,一定的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出现,也就形成了职业。职业作为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它体现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直接的结合关系,其实也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产品的交换体现了不同职业直接的劳动交换关系。这种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是社会性的,他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反映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等价关系,反映了职业活动及其职业劳动成果的社会属性。
(二)规范性
职业的规范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内部操作的规范性;二是指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在劳动过程中,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操作规范性,这是保证职业活动的专业性要求。当不同职业在对外展现其服务时,还存在一个伦理范畴的规范性,即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这两种规范性构成了职业规范的内涵与外延。
(三)功利性
职业的功利性也叫职业的经济性,是指职业作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在承担职业岗位职责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索要经济报酬,这既是社会、企业及用人部门对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也是维持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职业活动既满足职业者自己的需要,也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把职业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结合,职业活动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四)技术性
职业的技术性是指不同的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技术要求,每一种职业往往都表现出相应的技术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包括较长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或技能培训。
(五)时代性
职业的时代性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职业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六)稳定性
职业产生后,总是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因为社会形态的不同和更替而改变。当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新的职业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而原有的职业或在时代的大发展中屹然挺立,或被时代的潮流淹没。
(七)群体性
职业的存在常常和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密切相关。凡是从业人员达不到一定数量的劳动,都不能称其为职业。群体性不仅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更重要的是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不同工序、工艺流程表现出来的协作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从业者由于处于同一企业、同一车间或同一部门,他们总会形成语言、习惯、利益、目的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从而使群体成员产生群体认同感。
总之,职业的特征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三、职业与事业
(一)事业的内涵
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简单地说,事业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又帮助了他人。
(二)职业与事业的关系
(1)职业是满足最基本的生产需要,事业更多偏向于精神层面。
(2)职业是阶段性的,事业是终身性的。
(3)职业是一个人的谋生手段;事业是自觉的,是由奋斗目标和进取心促成的,是一种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
四、职业分类
(一)职业分类的概念
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与劳动分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随着职业的发展变化,社会形成与之适应的管理体系,在客观上促进了职业分类的产生和发展。
所谓职业分类,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分类。职业分类的目的是将社会上复杂、数以万计的现行工作类型划分成类系有别、规范统一、井然有序的层次或类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职业分类的国家。《春秋穀梁传》就写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文章论述了我国古代不同职业的分工和职责,并有着非常精细的分类和详尽的描述。古时,职业有很强的世袭性,甚至产生了以职业作为姓氏的现象,如师、贾、陶、桑等,反映人们当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分外重视职业分类的问题研究,因为职业分类不仅是形成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劳动者及劳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及系统管理的需要。
(二)职业分类的特征
1.产业性
世界各国将产业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等;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业。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比重最大;在工业化社会,工业领域中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
2.行业性
行业是根据生产工作单位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服务的不同而划分的,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来分类。可以说,行业表示的是人们所在的工作单位的性质。
3.职位性
所谓职位是一定的职权和相应的责任的集合体。职权和责任是组成职位的两个基本要素,职权相同、责任一致,就是同一职位。在职业分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含有职位的特性。例如,大学教师这种职业包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位;再如,国家机关公务员包括科级、处级、厅(局)级、省(部)级等职位。
4.组群性
无论以何种依据分类,职业都带有组群特点。如科学研究人员中包含哲学研究人员、社会学研究人员、经济学研究人员、理学研究人员、工学研究人员、医学研究人员等,再如咨询服务工作者包括科技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咨询工作者等。
5.时空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变化迅速,除弃旧更新外,同一种职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断变化,所以职业的分类带有明显的时空性。在职业数量较少的时期,职业与行业是同义语,但现在职业与行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职业分类中,行业一般作为职业的门类。空间上,职业种类分布有区域、城乡、行业之间或者国别上的差别。
(三)职业分类的内容
1.国际职业分类
根据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的理论,国际上职业一般分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按这种分类方法,工作人员可被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两大类。白领工作人员包括: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人员,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蓝领工作人员包括:手工艺及类似工种的工人、非运输的技工、运输装置机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地表现出职业的等级性。
第二,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与这6种人格类型相对应的是6种职业类型。
第三,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以两种代表示例。其一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 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 881个。其中8个大类是:①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②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③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④销售工作者;⑤服务工作者;⑥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⑦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⑧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提高国际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进行国际交流。其二是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的分类。它把分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主类下分81个子类、489个细类、7 200多个职业。此种分类对每种职业都有定义,逐一说明了各种职业的内容及从业人员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能力倾向、兴趣、性格及体质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我国的职业分类
参照国际标准和方法,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并启动了编制国家统一职业分类标准的宏大工程。这次颁布的《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1992年,劳动部会同国务院各行业部委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这个目录根据管理工种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将当时我国近万个工种归并为分属46个大类的4 700多个工种,初步建立起行业齐全、层次分明、内容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作分类体系,为进一步做好职业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中央各部委共同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组织社会各界上千名专家,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于1998年12月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 838个细类(职业)。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由于它的编制与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的修订同步进行,相互完全兼容,因此,它本身就代表着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在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和深入分析我国社会职业构成的基础上,突破了过去行业管理机构为主体,以归口部门、单位甚至用工资形式来划分职业的传统模式,采用了以从业人员工资性质的同一性作为职业划分标准的新原则,并对各个职业的定义、工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及工作活动的范围等作了具体描述,体现了作业活动本身固有的社会性、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的职业构成,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国家统一职业分类领域存在的空白,具有深远的意义,应用领域广泛。
为保证各地劳动力市场使用的职业分类与代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主持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同时,根据重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制定了《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将职业分为6个大类、56个中类、236个小类、17个细类。
(四)职业分类的意义
职业分类对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综合管理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民族兴旺和国家昌盛意义重大。
(1)同一性质的工作,往往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把性质相同的职业归为一类,便于国家对职工队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采取相应的录用、调配、考核、培训、奖惩等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
(2)职业分类分别确定了各个职业的工作责任、履行责任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为实行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
(3)职业分类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职业结构和职工配制体系。
(4)职业分类是对职工进行考核和智力开发的重要依据。考核就是要考查职工能否胜任他所承担的职业工作及是否完成了他应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制定出考查标准,对各个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质量、数量提出要求,而这些都是职业分类的基础,具备了从业条件,才能完成。职业分类中规定的各个职业岗位的责任和工作人员的从业条件,不仅是考核的基础,同时是进行培训的重要依据。
(5)对高职教育来说,科学的职业分类为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确定了目标和方向,我国近年来相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从立法高度明确规定了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并以此指导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这充分表明,职业分类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6)职业分类也使大学生能及早了解社会职业领域的总体状况,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促使大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五、我国职业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职业发展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职业是动态发展的。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8种特点:
1.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快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的种类越来越多,现有的职业已远远超过“三百六十行”。有关资料显示,职业总和在隋朝有100个左右,在宋朝达到220个左右,在明朝增至30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种职业的总和已发展到10 000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职业种类逐渐消亡,新职业不断涌现。据统计,现在每年平均有600多种新职业产生,同时有500多种传统职业被淘汰。例如,随着电话、传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诸如电报员、电报投递员等传统职业不复存在,铅字打字员、票证管理员等职业正逐步消失;汽车进入家庭,司机这个职业开始局限于驾驶大型运输车辆;而计算机出现以后,有了操作员、程序员、计算机销售员、维修员等多种职业岗位;近年来,物流师、心理咨询师、项目管理师、舞台灯光师、茶艺师等各种新兴职业也在不断涌现。
2.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
以农业为例,早期农业是指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的种植业又可细分为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蔬菜瓜果种植业、果树种植业等。再如建筑业,从原始的土建这一单一的职业发展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土建、装修装潢等一系列的职业。
3.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用了200多年,而电子行业从产生到发展成为一个主要行业,只用了几十年。
4.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更新
在不同的时代,同一职业的活动内容发生了变化。例如,设计院的工程师以前设计图纸时,使用图板、丁字尺、画笔,而现在运用CAD软件。再如,邮政业古代靠骑马传送邮件,而现在除了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送邮件,还使用电话、网络、传真等手段传送信息。
5.脑力劳动职业增加
随着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脑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总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6.职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
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达不到专业要求,则不能从事该职业。
7.职业活动自由化
职业活动自由化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职业活动场所自由化,如网上办公。其次,职业活动时间自由化,如记者、律师、设计师等,他们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限制,只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即可。最后,自由职业者,如自由撰稿人、作家等,他们没有具体的工作单位,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形式来履行职业职责。
8.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幅度增加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发达国家其就业人数已超过全体就业人数的50%。第三产业所具有的就业容量大、流动性大及弹性高的特点,将会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
(二)21世纪职业发展的趋势
职业发展是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将发生深刻的变革,那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可以创造更大人生价值的职业将备受青睐,成为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产业更加信息化和知识化,知识成为一种再生性战略资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以其高产值、高回报、高效益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相关的职业也将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和人们在择业时首选的职业。这些产业包括新兴的信息产业、通信产业、咨询产业、智能产业等。
在我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在21世纪进行了很大的调整。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信息业将会不断增长,从而促使我国的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21世纪,我国经历三次人口职业结构的转变:第一次是在21世纪的前30年,我国职业人口的结构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二次是从2031年到2050年,我国职业人口的结构将从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三次是在21世纪的后50年,我国职业人口结构将实现向第三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中的知识产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