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素养提升的办法
一、自我培养层面
作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一)培养职业意识
雷恩·吉尔森说:“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 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都应明确: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二)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方案,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作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二、学校培养层面
职业素养是整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把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的系统工程
从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学校就应该使他们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作为重点培养。
(二)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
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另外,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三)形成正确的职业培养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理性的从业观念。
(四)明确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要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专业学科教育中加强引导,专业课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或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新生从入学开始,如果能懂得专业课的重要性,就可以在未来四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做到有的放矢,围绕专业课,逐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专业,为未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学生养成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
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要求自我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筹划未来,为自己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三、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职业素养较好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让社会培训机构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执行,需要学生、学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