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了解完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发展轨迹后,我们还是将话题引回中国,看看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4.1 “图案”与“意匠”
1902 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如图 1.15 所示)。该学堂有一门课叫“图案教育”,这就是中国早期的设计教育。
对图案这一说法,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是指关于工艺美术、建筑装饰、形式、色彩计划等预案规划的通称;狭义是指平面纹样符合审美规律的构成。总的来说,图案是中国对设计的一种指代。
“图案教育”课程的开设其实是对日本、德国等国家早期设计教育实践的一种移植,目的是希望将其应用于技术、经济与社会建设中。1916 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救国”思想(图 1.16)。在其影响下,梁启超等人 1918 年创办的北平美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院,全国各地针对艺术教育的学院逐渐增多,直到 1937 年所有艺术学院都设立了图案课。
在中国,设计除了被称为图案之外,还有其他称呼。由于设计是一项“在产品制作之前的综合性考虑”因此被称为“考察”。另外,中国设计先驱陈之佛提出“意匠”的概念,对此他的解释是:意——美的思考,匠——科学处理。
陈之佛认为,美的思考与科学处理相辅相成才能制造出优秀的东西,而“意匠”这个名词自古有之,出自魏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一般是指对诗词的构思过程。在陈之佛的概念中,意匠是作为一个动词来表示设计行为的,如“建筑的意匠”。
再到后来就出现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工艺美术”这一说法,工艺等于制作,美术等于美的规律。因为工艺美术在其含义中似乎更贴近实际生活,所以慢慢地在后期成为对设计的主要代名词,但其实在早期,图案、意匠、工艺美术几个名词通常是结合在一起来描述设计的。比如,图案代表设计图,意匠代表构思过程,而工艺美术则代表艺术设计。

▲图 1.15 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存照

▲图 1.16 1916 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美育救国”思想
1.4.2 重工业驱动
与其他发展现代设计的国家一样,中国对现代设计的认识也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工业化发展首先聚焦在交通工具上。
近现代的中国有句俗话叫“要致富先修路”,但其实修路不但对经济重要,有时还关乎城市存亡的命脉。1913 年,湖南都督谭延闿组建湖南军路局,修建了一条从长沙到湘潭长约 53 千米的公路,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条现代化公路(图 1.17)。
这条公路的落成拉开了中国快速修路的序幕,截至 1935 年,全国公路里程已达 94 951 千米,当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达 8 万台,但大多是靠德国提供的,其中最大的供应商就是奔驰汽车(图 1.18)。
在“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的推动下,1937 年,“中国汽车制造公司”首先在湖南株洲兴建,其技术顾问由奔驰公司担任。除了汽车,杭州市也开始兴建飞机制造厂,计划第一年生产出 50台以上单引擎轰炸机及 20 台以上多引擎轰炸机。
汽车跟飞机都在日程上,自然也带动了其他类别,如电器制造、机械制造、炼油与化工等,这期间中国也开始输送人才到国外学习,比如孟少农先生(曾于 1946 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去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支德瑜先生去了英国曼彻斯特,袁正国先生去了法国等。这些留洋回来的人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在设计上的发展。

图1.17 1913 年湖南都督谭延闿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现代化公路
1.4.3 欧洲设计运动的辐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美国家在现代艺术设计思潮上风起云涌,如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等,这些运动的影响必然是通过人来传导的,而这些人就是曾目睹过运动成果的留洋人士。
例如,中国设计先驱庞薰琹1925 年参观了巴黎主办的“装饰艺术展”(图 1.19),他在回忆录里记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1933 年,他去德国参观了包豪斯建筑,而这一年恰好是包豪斯被纳粹政权关闭的同一年,参观时庞薰琹深受感动。另一位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郑可也在同年深入考察了包豪斯学院,他曾在巴黎市立装饰美术学院学习,归国后在香港开设了美术服务社。
其实,留洋归来的大部分人士在回国后都有做过短暂自由设计师的尝试,但市场决定供需,社会对设计师这样的身份非常陌生且存疑,因此多数人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他们最后选择到学校任教,进行设计认识的普及。

图1.18 1936 年,中国街头开始出现奔驰牌汽车

图1.19 1925 年法国巴黎主办的“装饰艺术展”

图1.20 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创始人黄作燊
唯一有所区别的是建筑。有句话叫“建筑是设计之母”,纵观世界现代设计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从建筑开始的。1932 年,中国有两个著名的建筑期刊面世,分别是《建筑月刊》和《建设者》。建筑首先是中国现代化的需求,所以当时国家也资助了很多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建筑,这两种期刊也可以说是留学归来者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留学生也引入大批国际建筑师来华,与本土建造师一同做设计。
当时,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为数不少。比如,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沈理源,归国后便在天津开设了华兴建筑工程公司。1920 年,他在北京与人合作设计了真光电影院;同年又在杭州进行了胡雪岩故居的测绘工作;1922 年和 1923 年分别设计了天津和杭州的浙江兴业银行;1926年运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了中国银行的建筑,随后在北平大学任建筑系教授。
1.4.4 包豪斯的中国传人
包豪斯在现代设计中桃李满天下,但谈到华人的传承,大家普遍想到的是贝聿铭,其实还有一位人物,他在中国直接传播现代主义设计观念,不但师从格罗皮乌斯,还分别与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结交,他就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创始人黄作燊(图 1.20)。
黄作燊,1915 年生于天津,家境优越,19 岁时父亲将其送往英国留学。站在父亲的角度,他希望小儿子可以学习一门非纯艺术的学科,所以最后选择了具有前卫教育观念的英国AA建筑学院,开始修习建筑。
当时,恰好是德国包豪斯学院被纳粹政权关闭,为避免遭受迫害,教职员集体大逃亡。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离开德国后首先来到英国AA建筑学院,其人格魅力与理想主义气质被学生视为偶像。1937 年,格罗皮乌斯受到美国哈佛研究生院的聘请组建建筑学院,黄作燊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格罗皮乌斯第一名中国籍学生。
黄作燊归国后于 1942 年创办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图 1.22),开始不遗余力地在中国传播现代主义设计观念。他为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设计的课程以构成为核心,减少纯美术的课程,更重视训练学生对形态、材料、色彩、空间的表达能力。这一切都来自包豪斯三大教学体系的滋养,更加重视设计的功能性,让设计不停留在表面的构想中。他还专门开设了“建筑理论”课程系统讲解现代主义设计作品。例如,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引导学生欣赏其空间和“空间流动”的设计特征,还引出“Spacious”(宽敞)概念,指出自由流动游向深远,同时类比中国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将课程讲述得生动传神。

图1.21 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图1.22 上海圣约翰大学旧照
1952 年,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并入同济大学,直到现在,同济大学仍然是中国建筑人才输送的中坚力量。黄作燊作为直接传承包豪斯现代主义思想的学者,进入教育领域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主义设计能量在中国的成长与释放,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1.4.5 三大构成的引进
1977 年恢复高考,地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前沿的广州美术学院较早地接触到现代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率先引进了以三大构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设计的内容,第一次从艺术设计的本质出发,对现代设计的内涵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从 1978 年起,尹定邦、辛华泉等人将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引入中国内地,展开构成的实验教学,并在国内各大美术院校展开巡回教学,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
广州美术学院引进的以三大构成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和工艺美术学科改造的基础,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除了广州美术学院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等高等院校陆续将三大构成和现代设计的教育内容引入教学,由三大构成引发的教学改革和讨论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设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大构成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统称,这种起源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课程,成为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设计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直到今天在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三大构成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更新的问题,三大构成与设计混同的误区也亟待澄清,但它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初级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从三大构成开始,中国现代设计教育逐渐摆脱了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