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汽车维修规范
1.4.6.1 维修安全作业规则
在进行汽车故障的检查、测试、诊断及总成拆装与部件修复的过程中,有不少事项与人身安全、汽车保护与环境保护等有关,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对废气排放的防护。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长时间处于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中,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车库中起动发动机时,应将车库的门打开或打开排风装置,以便随时将废气排出。如果是露天作业,也不应在工作中的发动机排气管附近长时间停留。汽车维修中的废气排放如图1-123所示。

图1-123 汽车维修中的废气排放
(2)对汽油的防护。汽油不仅易燃、易爆,而且有毒,汽油中的添加剂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另外,含有高浓度硫化物的汽油,由于其产生的硫化氢也有一定的毒性,在作业中也要注意防护。
(3)对废旧机油的防护。试验证明,如果长时间接触用过的旧机油,会对皮肤产生伤害。因此,在接触旧机油后,应及时用肥皂清洗干净。
(4)对防冻液的防护。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乙二醇是一种有毒、带甜味、糖浆状的液体。如果误食防冻液,应立即催吐并送医。平时注意对防冻液的保存,以防孩童误食。
(5)对电解液的防护。电解液是由硫酸和水构成的,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若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6)注意制动液的破坏作用。制动液对汽车的漆膜有损害作用,它会迅速溶解漆膜。制动液对人的眼睛是有害的,如果制动液溅入眼睛中,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7)注意化油器清洗剂的危害。大部分化油器清洗剂中都含有甲基氯化物、芳香簇类和乙醇,这些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若不慎吸入这些物质,或溅到皮肤上都是有害的。
各种油液及应用如图1-124所示。

图1-124 各种油液及应用
(8)对机械伤害的防护。在进行汽车的保养或维修作业时,应设置明显的作业标志,以防误操作导致伤害。
(9)防止失火。在进行汽车的保养或维修作业时,不能吸烟或使用明火,尤其是在油箱和蓄电池附近,因为油箱溢出的可燃气体和蓄电池溢出的氢气都是易燃的。此外,一些油料、清洗剂等也属于易燃易爆品。因此需要在现场设置消防装置,以防万一。
(10)对旋转机件的防护。在发动机运转时,需要保证头、手、衣物和工具远离旋转的风扇和传动带,以免造成伤害。
(11)防止烫伤。刚熄火的发动机,由于其各部分(水箱、排气管道、动力转向液箱和火花塞等)的温度都比较高,需要小心接触,以免烫伤。如果发动机温度高,不要取下水箱盖或松开排水开关,以防烫伤。
(12)注意车下作业的安全。如果需要在车下进行作业,则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如图1-125所示,并将汽车用掩车木固定。当用千斤顶举升汽车时,千斤顶需要放置平稳。架车前,应准备好架车工具(架车凳),禁止用砖头等易碎物体。在安装总成时,不要用手试探螺孔、锁孔等,以免弄伤手指。在发动机罩下工作时,应让他人离开驾驶室,以防发动机突然起动或他人操纵机构动作造成误伤。试验发动机时,不能在车下进行作业。

图1-125 维修安全指示牌
(13)注意变速器的挡位情况。在试车前,应注意变速器的挡位情况,以防汽车误动伤人。试车时,汽车各部分状况应能保证安全停车和方向有效。路试的汽车必须有明显的试车标志。试车人员需要乘坐安全,并在专门的试车道上进行试车。
(14)清理作业现场。在关闭发动机舱盖或其他总成盖时,应检查有无工具、抹布或拆下的零件等物品被遗忘,待确认正常后,方可关闭上述部位的舱盖。
1.4.6.2 部件拆装注意事项
(1)汽车在拆卸前应进行外部清洗,以清除泥沙、油污,需要维修或保养的总成应排出燃油和润滑油。
(2)使用正确的方法拆卸零件,以免损坏零件。
(3)拆卸总成时,应按分解的顺序进行,即先外后内、先附件后主体。对有公差配合要求和不许互换的机件,在拆卸时应检查有无记号,如果没有记号,则应重新做好记号。
(4)拆卸有配合要求的销、轴、衬套时,应用钢冲或铜冲,不可直接敲击部件,以免损伤部件。
(5)当部件因锈蚀而不易拆卸时,可用柴油(或煤油)浸润或加热后,将其拆卸。
(6)不要用带油的手触摸电气部件和橡胶零件。
(7)零件拆除后,应用零件盘装好,以免遗失零件。
(8)对于拆下的金属零件,应进行彻底清洗,并整齐摆好,以便进行检查和装配。
(9)有油污的金属零件可用煤油、燃油清洗,但要注意防火。此外,也可以使用金属清洗剂,加热效果更好。
(10)对于离合器摩擦片和制动器摩擦片,不能使用煤油、柴油或金属清洗剂进行清洗,只能用布蘸汽油擦洗。
(11)对于橡胶零件,只能使用酒精或制动液清洗,不能用煤油、柴油或金属清洗剂,以防其变形。
(12)皮质零件只需用抹布擦净。
(13)电气元件不能用煤油、柴油或金属清洗剂清洗,电气部分可用汽油擦拭,其他外壳和回转的金属部分则可以正常清洗。
1.4.6.3 电气系统维修要点
(1)当点火开关转到“运转”(START)位置时,不要拆装蓄电池。
(2)连接蓄电池的正、负线时需要注意方向,不要将正极线接到负极上,也不要将负极线接到正极上。
(3)在插入或拔出传感器插口时,应断开蓄电池负极线或关闭点火开关,以免产生电脉冲或短路击穿电子元件。
(4)不要在装有汽车ECU的车辆上进行电弧焊,除非关闭电源开关,否则会损坏ECU。
(5)不要在未对电子元件做防淋、防湿保护的情况下用水枪喷洗发动机机舱。
(6)对电子控制程度较高的汽车,不要轻易断开蓄电池的电源线,否则存储在ECU存储器中的任何程序,如电子量程表的计数器、ABS系统数据、防盗系统数据等,在蓄电池电源线被断开时,有可能被清除。
(7)当在靠近ECU或传感器的地方进行车身修理作业时,应特别小心,以免损坏电子元件。
(8)车上不宜安装功率超过8W的无线接收设备,若必须装,则应使天线尽量远离ECU,否则会损坏ECU的电路和部件。
(9)当对电控系统进行检修时,应避免电控系统因过载而损坏。在电控系统中,ECU与传感器的工作电流通常都比较小,因此,与之相应的电路元器件的负载能力也较小。在对其进行故障检查时,若使用输入阻抗较小的检测工具,则可能导致元器件超载出现损坏,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可用试灯对电控系统的传感器和ECU进行检查(包括对其接线端子的检查);
②检查电控系统的电阻,应使用高阻抗的数字式万用表(10MΩ以上)或电控系统专用检测仪表;
③在装有电控系统的汽车上,禁止用搭铁线试火或拆线刮火的方法(该方法常用于判断导线有无开路)对电路进行检查。
(10)在拆下导线插接器时,需要注意松开锁紧弹簧(卡环)或按下锁扣;在安装导线插接器时,应注意要插到位并锁好锁止器(锁卡)。
(11)不可在发动机运转时拔下任何传感器的导线插头(插接器),这样会使ECU自诊断系统中出现人为的故障码(一种假码),对维修时的正确判断和故障排除产生影响。
(12)导线从中间断裂的情况很少见,大多数是在插接器处断开的,因此应仔细检查传感器和插接器处的导线。
(13)插接器进水受潮引起端子锈蚀,以及污物进入端子或插接器的接触压力降低都可能导致接触不良。将插接器分开清洁,并重新插入,可改变它的连接状况,有可能恢复正常接触。在故障诊断中,检查导线和插接器有无异常情况,若检查后故障消失,则可认为导线或插接器有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