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一环:审时度势
小张是从乡镇机关借调到市政府办的新同志。这天,科长将小张叫到办公室,说下周三市里要召开经济调度会,他起草分管副市长的讲话稿,还有一周时间,一定要拿出精品。
这是小张到市政府办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个文稿任务,面对科长的叮嘱,小张深感责任重大,不敢半点马虎,马上动笔写起来,从抓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当前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提高抓经济的能力水平等方面,迅速拿出提纲,很快就形成了初稿。
当小张信心满满地把初稿交给科长时,科长眉头一皱,说道:“小张,你知道为什么召开这次调度会吗?你有没有找相关同志了解情况?”见小张低头不语,科长接着说:“主要原因是省里派出经济稳增长专项督查组,督查发现在重要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次开会主要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问题整改工作。你写的完全是常规性工作,放在年初可以讲,年底也可以讲,没有针对性,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怎么能行?”
听了科长的话,小张既委屈又自责,自己确实没有事先弄清会议目的、背景和形势,不得不推倒重来。
当你接到领导安排的文稿任务后,立即打开电脑奋笔疾书,看似雷厉风行,讲规矩、讲效率,但这样仓促动笔,最终效果如何,实在不好预料。
那么问题来了,接到文稿任务后,到底应该先做什么呢?在“五环写作法”的第一环,也就是最先要做的便是“审时度势”。所谓审时度势,就是了解情况、吃透背景、分析形势。这是起草文稿的首要前提。做足做好这个“基本功”,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不审势,就把不准方向、抓不到重点,最终忙活半天却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资治通鉴·汉纪》在记载韩信“背水一战”时,引用了荀悦的论述:“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所谓形,就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得失;所谓势,是指面对实际情况能够灵活地应对,进退都随着形势而应变。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顺应形势的精髓和重要性。
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楹联——“攻心”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上联说的是用兵,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就能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下联则说的是审势,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都是错误的。这些都强调了审时度势的极端重要性。
在公文写作中,审时度势的关键是“弄清背景、把握形势”,这是顺应规律、科学决策,提高公文写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弄清背景就是掌握文稿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目的任务、主题主线、重点工作等基本情况,这个比较好把握,通过研读会议或活动方案,与主办方沟通等来实现。
在弄清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形势研判分析。在具体实战中,把握形势不妨先“六看”。
1.向上看,领会最新精神
研究近期上级有什么最新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时刻了解新精神、新部署、新政策,从而把准政治方向,领会大政方针,熟悉政策文件,做到向中央看齐、和上级一致、与领导合拍。特别是在起草文稿前,先弄清为什么要开这个会、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2.向下看,深入研究工作
文稿写得好不好,关键是问题抓得准不准、工作研究深不深、对基层情况熟不熟。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工作、了解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才能让上级的部署要求、出台的政策措施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才能让写出的文稿有新意、有特色、有实用价值,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节,隔靴搔痒。
3.向前看,强化前瞻预判
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前瞻性、指导性,这就需要把握和研判事物发展的趋势,洞悉发展的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善于发现潜在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比如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料何时发生,但只要我们平日里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有部署、有预案、有演练,一旦发生就能快速响应,有力有效妥善应对。
4.向后看,做到一以贯之
公文写作既要善于“瞻前”,也要善于“顾后”。“向后看”就是在对某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前,要先掌握对这项工作之前已做过哪些部署、提过哪些要求,做到一以贯之、持续深入,避免今昔不同、朝令夕改。向后看,还有一个原因,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遇挫折。
5.向里看,深挖问题本质
看问题不能只停留表面,要坚持辩证思维,综合考虑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主观情况、客观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善用辩证法,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就能由表及里、走深走实,决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向外看,善于博采众长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纳百川、交流互鉴才能博采众长。文稿写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地、外单位,以及身边其他人的工作方法、经验成效,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除了上面提到的“六看”,在文稿写作的全过程中,都要加强信息沟通,包括与上级单位、与所服务的领导及其身边工作人员、与会议活动主办方、与相关的业务部门联系,尽可能多地获取背景信息、最新要求、最新情况,以提高公文写作的“精准度”。
【实战演练】
2022年8月16日,国务院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会议强调,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
东部某省作为经济大省之一,为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假如领导让你起草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稿。那么,接到这个文稿任务后,我们如何审时度势呢?
审时度势是文稿写作“第一环”,其关键是“弄清背景、把握形势”。
(1)先说弄清背景
首先,把握会议的基本情况。我们要看到两个关键词,就是“东部”“经济大省”,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定位来安排部署。大家知道,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实力强、体量占比大,改革开放程度深,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东部经济大省的担当和作为。
其次,弄清会议的目的任务。通过上述介绍可知,这次会议是为了传达贯彻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精神。那么,仅仅是这个目的吗?作为文秘人员,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视野。通过“向上看”,我们可知,这次贯彻会议是省政府开的,那么在落实时,需要一体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通过“向下看”“向前看”,我们可知,当前正值8月,此次会议还需立足当前,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部署做好三季度和下半年经济稳增长工作。
最后,从上述介绍可知,此次会议的形式是电视电话会议,这类会议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受众较广,一般开到县乡一级,这就要求文稿写作在时间上要快速高效,工作部署上要宏观、中观、微观结合,语言上要灵活、生动、有力。还有,此次文稿任务的用稿人是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这个身份需要精准把握,既要体现其个人风格,又要“向后看”,把之前的部署要求结合起来“一以贯之”。
(2)再说把握形势
顺势而为方能趋利避害、大有作为。分析形势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外部环境。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国际经济风云的变幻必然直接波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分析形势首先要观察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
二是内部状况。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积极因素与问题短板,特别是要找到哪些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要看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反反复复的情况下,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结合该省地处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也是其重要抓手。
三是长远趋势。分析形势不仅要看当前情况,还要有前瞻性,看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宏观调控是为解决短期目标服务的。但这还不够,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还应为更长期的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四是主要指标。注重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研判发展形势,总需求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总供给主要是三次产业的生产,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找到发展的积极支撑或制约瓶颈,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