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为什么“谈写色变”
这些年,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写材料,公文写作到底难不难?”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一般都会笑着反问:“您觉得呢?”
在我的印象中,大家的回答高度一致:“难!难!难!”几乎从未听到“我想写材料”“公文写作很容易”……相反,“只要不让我写材料,干什么杂活都行”“要是有一天脱离写材料的苦海就好了”“真不该走到写材料这条路上来”,诸如此类的回答经常听到。
的确,大家认为公文写作是最难、最伤神、最费脑细胞的事。这也充分表明了公文写作之难,几乎“谈写色变”。
其实,公文写作的难是相对的、辩证的,要破难解难,克服写作恐慌,不妨先探讨为什么大家“谈写色变”。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因素。
1.职务高低落差
公文起草者大多是普通文秘人员,在职务上与所服务的领导是不对称的,甚至有的领导身居高位。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文秘人员限于自身职务和身份,要精准把握领导在履职尽责中应该关注什么、重视什么、强调什么,应该提哪些要求、不应该提哪些要求,实属不易。
2.思维方式不同
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思想观念、人生境界。领导一般比普通文秘人员年龄大,在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方面与文秘人员明显不同。文秘人员要超越自身的实际年龄,“拔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揣摩领导的意图,相对较难。尽管有时领导会有所交代,但更多的仍需要文秘人员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揣摩、去理解、去感悟,才能与领导的思维同步。
3.经历阅历各异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在经历和阅历上,领导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有的领导是经过大浪淘沙、多岗锻炼,才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岗位上。他们对大政方针、政策举措、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对官场规则、处事原则、交际准则、生存法则的洞察了解与思考感悟,大多比文秘人员透彻。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也许普通文秘人员正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但在领导们看来不过小事一桩、能轻松化解。
4.资源信息差异
在资源上,领导们的人脉较广,遇到问题一番协调沟通,便能轻松化难为易,这是普通文秘人员无法达到的。在信息上,领导参加的会议更多,接触的信息面更宽,掌握的情况更全面、更丰富。特别是一些核心敏感内容或内部消息,比如一些文件是有密级的,有阅知范围限制,还有的是领导在内部小范围会议上的指示。这些都是领导知晓而一般文秘人员不知晓的。
5.专业深度不同
一些文秘人员从普通高等学校出来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不长,在学校学习阶段,或许对某些专业有过系统性的研究,但更多是理论上的,理论与实践尚未更好地结合。对所学的专业领域以外,一般了解不多不深。文秘人员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领域不一致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文秘人员不可能成为样样精通的“多面手”,这就导致有的领域谈起来好像都懂都了解,真正写起来却浮于表面、浅尝辄止、不深不透。
6.研究投入不一
公文写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加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学习研究。对领导干部来说,一般在分管负责的领域投入精力较多,也有较深的研究,非常熟悉业务。而普通文秘人员工作任务重,文稿工作量大,存在疲劳作战,甚至一人同时写多篇文章,有时疲于应付工作,没有时间静下来、沉下去,从容地、深入地开展系统研究或蹲点调研,也就难以写出有深度、有创见的文章。
7.领导身份变化
文秘人员所服务的领导,有的相对固定,有的却是同时服务多个领导,接受多人指挥。在文稿服务中,每个领导的身份都是在变化的,特别是有的领导身兼数职。不仅如此,对同一个领导而言,在不同的会议、不同的场合,他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某市的市长,他既是政府的“一把手”,也是市委的副书记,还是某些议事协调机构的组长、副组长,在党支部活动中他还是一名普通党员。这就需要文秘人员思事、谋策,撰文时始终“身在兵位,胸谋帅事”,哪怕是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只要动笔写公文,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省长、市长、县长……
8.多重审稿环节
大家都知道,公文写作有一套严格的审核程序,一篇公文从起草到定稿,一般要经过好几道甚至十几道“关口”,可谓层层把关。中间审核把关的每个人都是负有不同使命、承担不同工作的领导,而且大多具有较高职务和威望,个性风格比较鲜明,要让多个领导同时满意,好比“在多个鸡蛋上跳舞”,可谓如履薄冰,难度可想而知。
9.意见众口难调
一篇重要的公文完成初稿后,一般要征求相关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比如每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通常需要向各个方面征求好几轮意见,有的说太长了,有的说还要补充内容,有的说某一条措施太单薄立不住,有的市县说建议增加涉及该地的相关内容,众口难调。文秘人员要把方方面面的意见集中起来,针对性地研究吸纳体现在文稿中,犹如“十指弹钢琴”,不下一番真功夫是难以完成的。
10.“三个结合”之难
首先,上级精神与基层实际结合。写好公文,既需要深刻领会中央大政方针、上级指示精神,又要准确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省、市这一层级的文稿,属于承上启下的工作指导,要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真正落地见效,那么既不能过于宏观、缺少操作性,又不能太微观太具体,限制基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总体目标与阶段任务结合。任何一项工作,当我们确定了总体目标、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后,具体到每年、每月,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工作举措和着力重点是不一样的。
以工业化为例,1978-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增速达到9.9%,其中2002-2011年平均增速达到10.75%,从2012年开始GDP增速不断回落。当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过去过于依赖要素投入和投资的后发模式就难以为继,抓工业的思路也必须作出调整,将重心转移到创新驱动发展上,促进工业增长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因此,在文稿写作中,做到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的实际任务有效结合,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最后,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确实不易,稍有不慎就会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比如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知道,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控工作,筑牢群防群控防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有了这个理论作指导,我们就有了方向,但具体怎么打,还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落细落实。比如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疫情应对工作的平台、做好人口大规模流入的疫情防控预案、动员组织各方面志愿者力量参与,等等。
以上初步归纳了公文写作之“难”的十项因素,克服这些因素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效的方法技巧、扎实的日常积累和良好的写作心态。
其实,文稿写作并非你想象得那么难,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和门道,我们就会渐入佳境、轻松破难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