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把握写作规律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经常写经济类文稿的你,突然接到党建类文稿任务怎么办?
当你好不容易适应领导风格,却突然换了新领导怎么办?
当外部形势或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已完成的文稿需要调整修改,甚至推倒重写怎么办?
当你按照领导的要求写好文稿,领导却对先前的思路自我否定了怎么办?
遇到这些问题时,先别慌。掩卷而思,世间万物,其理不外乎有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简易,即世界万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智慧达到,就可以深入浅出,把它们转换成易理解和易处理的问题。变易,即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着,适应变化,并且在变化中干工作、求生存、求发展,这理应是常态,不必大惊小怪。不易,说的是宇宙万物皆变的前提下,其内在本质规律永恒不变。既然如此,那就努力找到其中的规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假如有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突然让他写一篇公文,他也不一定能写得让每个领导都满意。对于一个常写文章的同志来说,即便写作水平一般,但只要熟悉公文行文规则和基本情况,一般也能完成好任务,熟能生巧。
因此,笔者认为,公文写作虽难,但我们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规律,就能事半功倍、高质高效。那么,在公文写作中,有哪些相对之“变”与“不变”,需要我们去洞察和把握呢?
1.变的是题材内容,不变的是写作思想理念
我们的写作题材、写作内容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稿任务随时都在变化,即便是同一个题材或同一项工作,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情况、新进展、新问题。不论什么文章,其写作的根本遵循、思想理念和立场观点是不变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文稿起草的根本原则,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以及大政方针、决策部署、政策举措,还有长期以来总结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真理,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新发展理念等,需要将这些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2.变的是形势问题,不变的是破题思维方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尽管形势和问题不断变化,但我们破题解难的思维方法是不变的。具体说来,以下几个破题解难的思维方法,需要加以坚持、灵活运用。
以发展思维破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知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发展,或者经济运行滑出了合理区间,那么各类社会问题就会冒出来,影响我们的发展大局。因此,起草文稿,尤其需要以发展的眼光,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分析和解决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
以辩证思维破题。 辩证思维就是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才能趋利避害,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因此,在文稿写作中,看待任何问题、分析论述任何经济社会现象,都要善于运用“两点论”“重点论”“转化论”,从而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务实管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文辅政的作用。
以战略思维破题。 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能力强弱,取决于思考问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和观察世界的时间跨度。公文写作中,尽管执笔人是普通的文秘人员,但只要动笔,就是代领导而写、代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写,必须跳出自身,做到“无我”,提升格局、拓宽视野、胸怀全局,如此才能登高望远、拨云见日,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
以历史思维破题。 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公文写作中,需要树立历史思维,获得历史智慧,汲取历史教训,从历史的视角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所处的阶段、方位和现状,把握前进的方向和趋势,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当下和未来的工作。
以创新思维破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稿写作同样需要创新,就像厨师做菜,即便他厨艺高超,做出的菜品色香味俱全,但天天吃,恐怕也索然无味了。创新的方式很多,其中坚持问题导向是重要方法之一,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文稿起草中,可通过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让每一篇文稿都富有新意。
以法治思维破题。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和制度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公文是法定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的文体,是用来传达政令政策、处理公务、协调各种关系的。这就决定了公文写作中,研究问题、作出决策,必须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确保提出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和程序不触及法律红线。
以底线思维破题。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强化忧患意识、极限思维,不论是抓工作、作决策,还是提建议、破难题,善于从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事物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底线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最怕什么,一旦发生什么承受不了,我们要未雨绸缪防什么。
3.变的是风格要求,不变的是写作章法技法
对于文稿写作者而言,面对的是不同的各级领导,他们都不是一般的服务对象,职务高、权力大、影响广,让人敬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风格和要求。不同的领导对文章的风格要求不一样,即便是同一领导,不同场合他的身份角色也不一样,其文章风格要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文稿服务上,因时因势转换频道、切换方式。
以领导讲话稿为例,由于其讲话的主题、听众、场合、时间等因素变化,最终呈现出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但谋篇布局的章法理念基本一样。比如在总体布局上,安排部署类讲话一般是“深化认识+总结成绩+剖析问题+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工作要求”;活动致辞类讲话一般是“介绍背景+表达欢迎或感谢+介绍自身情况和主张+提出期望或倡议+表达祝愿”等。总之,每种类型的文稿都有个大致脉络。
在框架结构上,各种形式的领导讲话稿,有的是条状结构,有的是块状结构,有的是“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有的是“平铺式”“层进式”等。
4.变的是字词字句,不变的是研究工作本身
不同类型的公文,场景氛围、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不同,如工作动员部署或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庄重严谨,欢迎词、活动致辞等礼仪类讲话热情洋溢,等等。虽然用词和表述大不一样,但都是基于调查和研究具体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把情况先摸准、把工作研究透是写作的首要前提,才能做到字词准确、实现主张,这也是起草任何文稿的重要一环。否则,即便语言再精美、辞藻再华丽,也会因缺乏针对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导致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甚至出现“瞎指挥”的情况。
比如关于推进重大工程的部署讲话,如果不调查研究具体工作实际,不加分析思考,随意用“加快推进”“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务必在几月几日前完成”,就难免给下级留下只重速度、不重质量的印象,而项目建设本身有其固有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如果一味强调时间进度,其质量品质和施工安全就可能难以保障。唯有把具体工作研究清楚之后,所讲的话、所写的文稿才会准确,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总之,文稿起草中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把握这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技能,助我们在文稿起草中驾轻就熟、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