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提出
1956年夏天,众多科学家在美国一个名叫汉诺斯小镇的达特茅斯学院聚集,其中不乏一些如雷贯耳的名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List Processing,简称LISP)创造者约翰·麦卡锡、信息论之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他们准备进行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参与者大多年轻气盛,信心十足:“一个经过精心挑选的科学家团队如果能在一起工作一个夏天,就可以在一个或多个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
他们主要讨论了如下方面的问题:
(1)自动计算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可编程计算机。
(2)编程语言:到底设计何种编程语言实现计算机的“可编程”。
(3)神经网络:如何模仿人类大脑设计的“类神经元”结构。
(4)计算复杂性:如何研究一套理论用于衡量一项任务的计算规模。
(5)自我改进:让机器能够实现自我改进,找出比目前更优的解。
(6)抽象:如何将人类面临的日常问题抽象成为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
(7)随机性和创造力:科学家当时的猜想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完全确定的,而是需要某些基于灵感的随机性,因此需要为计算机引入随机性和创造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
这一次的研究项目,后来被称为“人工智能达特茅斯夏季研究项目”,通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开端——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的“人工智能”一词,一直被沿用至今 [1] 。
以如今的视角来看,当时讨论的“人工智能”与现在的“人工智能”很不一样。虽然也使用到了诸如“神经网络”这样的词语,但其含义和如今人工智能领域使用的神经网络并不相同。当时对人工智能的设想,是一种倾向于“还原论”的想法:如何模拟人的行为设计计算机?答案是:我们需要硬件、语言、模仿神经元、学会抽象和创造……也就是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创造方式拆解下来,尝试使用机器去实现它。
事后来看,这一次会议并没有达成它所预期的结果:会议并没有产生什么极具影响力的成果,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走向也并未遵循会议设定的思路。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发展的大浪潮来看,这次会议正如河流发端处的一条涓涓细水,如果你站在浪潮之处回溯,你一定会发现最终汇聚而成的巨浪和这条涓流截然不同,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浪潮最初的原点。从原点出发,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在接下来20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1] 也有人把图灵在1951年所做的报告《智能机器》( Intelligent Machinery )作为人工智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