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善读能打开智慧之门
书是储藏知识的宝库,善读能打开智慧之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国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在刘向看来,一个人要通过读书来医治愚蠢,必须“善读之”。
刘向为什么强调“善读之”?因为善读书,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善读书,才能长智慧、增才干。不善读书,则会食古不化、人云亦云,终究不能获益。
同样一本书,善读者与不善读者有着不同的读书结果。一部《红楼梦》,道学家见到了淫,才子佳人见到了爱,革命者见到了反清复明的奇书,毛泽东见到了一部二千年中国封建史的大百科全书。《聊斋》一书,“善读之令人胆壮,不善读之令人入魔”。那么,如何才是善读书?
第一,博闻多识,灵活运用。领导干部跟一般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是说领导干部比一般人高出一头,而是说领导活动、领导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同于一般人。
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哪个领域的问题处理不当,都会给领导工作带来影响。领导工作关涉上级、同僚、下属、群众、媒体等各个方面。哪个方面的关系协调不好,都会给领导工作带来制约。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博闻多识,既要明政治,又要懂经济;既要知天文,又要懂地理。
领导干部虽然要博闻多识,但仅博闻多识还当不好领导。如果博闻多识就能当领导干部,那么最有资格当领导干部的,应该是大学教授和博士。而事实上,不少大学教授和博士做不好领导工作。
因此,领导干部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掌握了广博的知识,那只能算是“肚子里的学问”。领导干部要把这“肚子里的学问”灵活运用到实际的领导工作中,那才是真正的有学问。否则,他背熟了兵书,却不能指挥打仗;他记住了决策的方法,却不能正确决策,那是不能算有学问的,顶多就是一个赵括。正如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精于思考,化为见识。有知识不一定有见识。“知识”和“见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见识源于知识,但又高于知识。
知识易得。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别人讲授等途径获得知识。但拥有了知识,未必有见识。见识包括知识,但知识不等于见识。见识是有实践、有思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有见识之人,因为他只关注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分析,完全重复别人的思想,鹦鹉学舌,而不去思考、探究。
平庸者和智慧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文凭高低,也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谁有见识。没有见识的读书,只是“两脚书橱”。见识属于智慧,见识难得。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
有知识可以安身立命,有见识才能治国理政。知识是获取到的信息,见识是看得比别人深刻、比别人通透;知识是他人的经验,见识是自己的体验。由掌握知识到具有见识,方为智慧。
要把知识化为见识,就要多思考、重实践。通过思考实践,把从他人书本上读来的东西、从课堂上听到的东西,消化、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朱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必须在熟读精思上下功夫。囫囵吞枣式的读书,读了等于没读。只有熟读,才能理解得深透,记得扎实;只有精思,才能融会贯通。
第三,学习理论,大有裨益。理论是前人在学习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智慧精华,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成为智慧领导,理论素养不可或缺。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如果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就不能有效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毛泽东非常重视理论学习。1957年8月4日,毛泽东致信秘书林克:“你可看点理论书。你需要学理论。兴趣有,似不甚浓厚,应当培养。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
1957年10月2日,毛泽东又致信林克,再次谈到学理论、培养兴趣的问题:“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略为偏重一点理论文章,逐步培养这一方面的兴趣,是我的希望。”
第四,读点文学精品。领导干部不仅要学理论,读点文学精品也非常必要。读点文学精品,终身都会受益。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诗书满腹”不仅会令他气度不凡,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他开阔眼界、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优化人格、提升素质、增强能力、获得智慧。
古往今来,凡是有大作为、建功立业者,几乎都是有着丰厚文学修养之人。比如毛泽东的文学修养造诣,他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读点好的文学作品,能增加见识,增长才干,起到“辅政”的作用。文学其实是百科全书,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等各学科的知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位良师益友;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
透过作品,可以深刻认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大师”,说他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认为他从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
透过作品,可以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灵活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从而提升领导能力。
读点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优化人格,起到“修德”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体现着“真、善、美”的境界。譬如,凡是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
可以说,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对领导干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在“真、善、美”的影响下,领导干部会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弄虚作假;多一些爱民之心,少一些利己之意;多一些高雅情趣,少一些低级趣味。
读点好的文学作品,能洗礼灵魂,强化正气,起到“抑邪”的作用。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认为,如果没有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乔叟、莎士比亚、培根和弥尔顿,我们今日世界的道德状况将无法想象。
在理查德·罗蒂看来,文学具有救赎真理、洗礼灵魂之功能。罗蒂是很有见地的。文学不仅可以愉悦人的内心,还因它能弘扬正气,针砭时弊,鞭挞丑恶,从而起到抑制邪恶、强化正气的作用。
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知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国难,戴镣长街行。